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其實有六層!但很多教科書都忽視了這一事實,並未作出修改!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的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這個學說竟然與《易經》64卦從低到高的六爻次序很相像,只是比卦少了一爻。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但他後來卻在反思這套理論,發覺其並不完美!
於是馬斯洛在1959年以後,對東方文化進行廣泛研究(或許還有群經之首的《易經》)促使其對「五層需求的層次架構」進行完善和提升。
因為他發覺最高層級的(第五層)自我實現,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而且一味強調自我實現,會主張人的驕傲,把人真正的價值貶低,導致個人主義、以自我中心而忽視人與群體、與國家、社會乃至自然的背離,甚至會產生破壞力。
馬斯洛結合他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認為東方哲學中靈性的、有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如《易經》六爻的思想是超越科學認知的,人類天性中還有一種固有的精神維度,即在「自我實現」的上面,還有第六層次——超越自我,稱為「超人本心理學」(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
我們可以通過《易經》的一個卦來說明這個問題:
《易經》第5卦:水天需卦。
卦辭是: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你會發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不是與這個需卦很像?
1、飲食——生理需求
2、利涉大川——安全
3、宴樂——社交、尊重
4、需的錯卦是「火地晉」,晉升、自我實現。
縱觀《易經》64卦,你會發現都是有六個爻辭,而且乾坤兩卦還多了「用九」、「用六」兩個爻辭,筆者雖然沒有找到確鑿證據證明馬斯洛學習過這兩個卦,但乾卦的「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不正是馬斯洛對「需求層次理論」完善後的最高層次(第六層)「超越自我」的原型嗎?
達己成人,成人達己,「建立自我,成就無我」。西方經典心理學與《易經》智慧殊途同歸,而且東方哲學在3000年前已經建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自信呢?
要不要一起學學《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