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一生最偉大的成果是普及了「需求層次理論」。
在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中,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
1、生理需求(身體對溫暖、食物和性的需求)、
2、安全需求(保護、秩序、穩定的需求)、
3、社會需求(愛情、有益和歸屬感)、
4、尊重需求(被認可與獲得肯定)、
5、自我實現(發揮潛能、實現理想)。
但「需求五層次論」讓「自我實現」終極目標而忽視了道德的規範和引導,讓很多人誤入歧途,自尊自愛有之,自私自利,甚至自我放縱……
好在馬斯洛晚年接觸了東方文明,甚至懺悔:需求理論中以『自我實現』為人的終極目標錯了!
「缺乏個人超越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出敬畏之情,找到生命的歸屬。」
所以他對「五大需求」進行了修改補充,出版了《Z理論》,提出了人類需求的六層次說(很像《易經》的六爻),增加了第六個需求維度——自我超越的需求(靈性成長與高峰體驗)。
馬斯洛試圖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這個最高需求,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
而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的《易經·繫辭》種就已經提出了「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明之」了。
所以說,馬斯洛的「六大需求層次理論」與《易經》殊途同歸,甚至金沐懷疑當年他看的那部東方著作就是《周易》。
《易經》每個卦都有六爻,每個爻都代表一種狀態,而第5卦【需】卦也正是描述人類需求的卦象。
需卦,下卦天,上卦水。《易經》凡是與水(坎卦)有關的都與兇險有關,需卦也不例外。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總的看來,需卦是有驚無險,利涉大川。原因何在?
因為「有孚」,也就是「言而有信」。
彖曰:需,須也。(等待停留的意思)
甲骨文的須是象形字,代表下巴的鬍鬚,類似植物的根系,延伸為駐足、停留。
《易經·雜卦》說「需,不進也」。
所以【需】卦的重點就是「停留」,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這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一致的。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需】卦前一卦是【蒙】
《易經·序卦》說「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就是小孩子,小孩子需要哺乳餵養「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
《序卦》直接說需就是飲食之道。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不要以為飲食只是滿足生理需求,飲食也有更高層次的享受。
伊尹、老子都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人生的價值實現,終究繞不開吃吃喝喝,要不然怎會說找工作叫「養家餬口」,幹工作叫「混口飯吃」呢?
我是《易經》文化愛好者,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Nielsen大數據分析師,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有關《易經》和民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