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上班出門,順帶著將垃圾帶走,在小區垃圾桶前丟完後,轉身想走,卻沒注意到腳下的斜坡,頓時左腳傳來痛感。周邊沒有人,我站在原地,期間多種想法仿佛彈幕般從我腦中咆哮而過。
「我扭傷了怎麼辦?有誰能幫我?怎麼去醫院?要花多少錢?我今天上班怎麼辦?可以請年假嗎?我的年假要浪費在這嗎?今天的工作有著急的嗎?我怎麼那麼不小心?好想回家啊。要不要給我爸媽打個電話?好想找個男朋友,要不要發個朋友圈……」
緩了緩,痛感減輕,慢慢活動了一下腳腕,可以正常行走。腦袋裡的想法都來不及多思考一下時,一場自以為驚心動魄的受傷之旅便有驚無險地度過了。
經歷了這一場雖然只有僅僅幾分鐘的歷險,卻使我有了些小感觸。現在回想起當時腦袋裡的想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先是對於傷痛的擔憂;接著是對於傷痛後花錢的擔憂;然後是對於工作的擔憂;最後是受傷後想得到安慰。從身體到物質再到心靈,這讓我想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主要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層,分別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需求層次越低,動機越強,而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了,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就像本次扭傷,我最直接的擔心是生理的需求,扭傷怎麼去恢復;然後考慮到金錢和工作,這些屬於安全需求,因為物質才能保障現有生活狀態,給我帶來安全感;最後尋求安慰則是愛與歸屬的需求。當然還沒來得及考慮後面兩個更高層次的需求,本次扭傷事件便戛然而止。
然而馬斯洛需求理論並不總是正確的,有時追求高層次的需求也會犧牲低層次的需求。比如說達到「心流」的狀態,即全神貫注地做一些事以至於達到忘我狀態,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為了追求這件事完成後的滿足感,個人的基本需求會被完全的忽略。
再比如我本次的扭傷事件發生在一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活動中,那我肯定不能僅僅因為扭傷就導致此次活動的終止。
另外自我實現也許並不是需求的更高層次,就比如我們崇尚的個人需求低於團體需求。
當然馬斯洛需求理論還是很有價值的,它告訴了我們,人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後,就要去實現更高的需求和目標。假如一些人還只是徘徊在低層次的需求中,你還在向他們大肆宣揚高層次需求的活動,那最終只會適得其反。
生活中這個理論也常被用到。如許多企業管理者,善用需求層次理論,了解員工的需求,對員工針對性地激勵;如企業經營者針對不同需求層次的產品設計不同的營銷手段。
從小事件感悟生活,本次就是從一件小扭傷事件加深了我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了解,與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