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26講。
今天這一講,我們來詳細講一講心理學「人本主義運動」的奠基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他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
「我們為什麼而活?」「到底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滿意?」從古至今,很多很多人都在探究這些問題。
而馬斯洛認為:人的終結目標,是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
和其他心理學家不同的是,馬斯洛用了一個高度結構化的模型,來解釋他的理論—「馬斯洛需求理論」。這應該也是他的理論為大眾熟知的原因吧。
一、「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結構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模型,是金字塔形狀的。由底層到頂層,一共分為8層。
其中,底下的4層被合稱為初級的「匱乏需要」,而頂部的4層被合稱為高級的「成長需要」。此外,如果「匱乏需要」沒有滿足的話,「成長需要」就無從談起。
這就有點像是「溫飽思淫慾」,只有解決了溫飽,才會去想玩樂。
二、「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內容
「馬斯洛需求理論」從底層到頂層,分別是: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的「匱乏需要」,求知、審美、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成長需要」。
下面,就依次來介紹一下:
1.生理
我們需要空氣、食物、水、睡眠、合適的溫度、運動等,這些都是確保我們活著的最基本的需求。
2.安全
我們需要安全感、穩定感、健康、居所、金錢、職業等,這些好像是在當代社會,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忙著追求和維護的東西,竟然只是在第二個層次,有一點點悲哀的感覺。
3.愛與歸屬
我們需要被接納、友誼、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等,前面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個人就能實現,而這個愛與歸屬的需求,需要融入他人、群體和組織。
4.自尊
我們需要成就、認可、尊重、勝任等,這是在「愛與歸屬」的需求上,更高層次的一個需求,就是對他人、對群體、對組織而言,我們是有能力和價值的。
總的來說,這4個「匱乏需求」,偏重於對世俗成就的追求,可以比作是「經濟基礎」。
而接下來的4個「成長需求」,就是更偏重知識層面、精神層面的「上層建築」。
5.求知
我們需要知識、知道、理解等。
6.審美
我們需要秩序、懂得美、系統等。
7.自我實現
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潛能。
8.自我超越
我們需要幫助他人,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三、總結
今天,我們具體介紹了「馬斯洛需求理論」。
看了「馬斯洛需求理論」的8個層次後,大家是不是有一種挫敗的感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似乎出生就決定了一切。
似乎當我們還在為金字塔最底部的幾層拼搏奮鬥時,有的人已經在金字塔的最頂層「超越自我」了。
其實,也沒什麼好挫敗和焦慮的。
馬斯洛認為,我們不需要和別人比,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個獨一無二的人生目的。
這一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尋找那些適合自己的事情和體驗,從而讓這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