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存在很多誤解。
首先,馬斯洛從未提出過「金字塔」模型,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吧?或許你常在Facebook上看到這類圖解或在心理學導論和管理學課堂上見識過「馬斯洛金字塔」
頂端是「自我實現」 ,其他需求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然而搜遍馬斯洛的著作,他從來沒有將「金字塔」用作這一理論模型。事實上馬斯洛明確指出,他認為人生不同於「電子遊戲」,並不是說,你通過了某一關卡,比如「安全需求」,即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便會得到相應獎勵 系統提示:「恭喜解鎖新關卡 」,然後你繼續逐級闖關。
本質上來說,他的很多觀點可歸為發展心理學,他認為人在發展過程中總是,前進兩步,後退一步。我們在自我發展中不斷做出選擇,也許會經歷一些失敗和挫折,而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之後繼續向前。人生不同於登山,頂峰是「自我實現」,直到你完成了「自我實現」的目標,贏得了終極獎勵。「自我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形成自我。發現自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馬斯洛闡明了這一觀點。
自我發展
同時他明確指出,自我實現不應等同於「取得成就」,實際上很多人一生中會取得很多成就,例如登上雜誌封面,獲得各種獎牌榮譽,堆滿整個房間供他炫耀,但在他內心深處 依然覺得壯志未酬,人只有在充分發揮內在潛能,並為世界做出獨一無二貢獻的時候,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就感,並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很多人天賦異稟,人生卻缺乏成就感,原因在於,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天賦,卻不了解其存在的意義,因此馬斯洛將自我實現定義為,竭盡所能 實現自我價值,成就最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們擁有很多內在潛能,和其他人一樣,我們具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以及一定程度的自尊,大家皆是如此,但馬斯洛將自我實現視為「人內心深處的潛能",並且我們知道,如果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這些潛能,將會對世界產生最最獨一無二的影響力。你能為世界做出何種獨一無二的貢獻,我想這才是馬斯洛真正想表達的「自我實現」,這也是我對「自我實現」的理解。
因此我認為 21世紀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該以堅實的科學理論為依託我將該理論修正為「整合需求層次理論」,我認為人的自我發展是一個不斷趨向高度整合的過程,因此,與其將人生比作登山,不如把整個人比作一輛車,各部分零件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意義遠遠大於個體,但如何整合這些個體,對於自我實現至關重要,也有助於自我超越,很多人都想實現這兩個目標。而對於後者,馬斯洛花了很多年時間,來研究這項關於「自我超越」的新理論,他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不是自我實現,而是自我超越。自我發展的最高層級,和人類最高層次的動機,是自我超越。對自己最有益的事,就是有益於他人的事,基於此,自私的本能便不攻自破。
馬斯洛稱,人類最高層級的意識,就是意識到自己擁有無限超越的可能,人類將不再有正義與邪惡之分因為我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也不存在無私或自私的區別。因為「自私」的含義已經不同於以往,當自我提升就等於造福社會,「自私」將不復存在。
因此在修正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了一個比金字塔更恰當的比喻,即「帆船」,作為一艘帆船,其首要前提,一條安全牢固的船,否則我們寸步難行,如果船底破了個大洞 它是無法行駛太遠的。無論在人生的旅途 還是浩瀚汪洋,但一條船僅僅做到安全,仍然無法遠航。
我們還要揚起風帆,當白帆迎風招展,我們感到既舒適又安全,我們可以朝著內心的方向破浪前行,這個方向就是我們的人生目標,人一生中總有一些目標,然而當我們行駛在這片未知的海域,我們整個人在這裡作為一個整體,乘著自己的小船向著理想前行,但我們仍然置身深海,尤其此刻我們亟待出發,我們非常清楚波濤多麼洶湧,但重要的是 我們要明白,儘管安全在這一刻很重要,我們仍不可忽視生命中更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