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中公講師現在對有關馬斯洛的考點進行的梳理,以饗考生。歸納起來,有關馬斯洛的考點分為以下三大模塊:
一、教育目的理論——個人本位論
馬斯洛堅持性善論,強調要重視人的潛能、自由、責任和尊嚴,認為教育目的的制定應當以個人價值和潛能的實現為主要追求。
二、學習動機理論——需要層次理論
在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個性》一書中,馬斯洛將動機分為 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在1970 年的新版書內,馬斯洛又將五層次需要改為七個層次。
(一)需要的七個層次
1.生理需要: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飢、渴、衣、住、性等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社會安定和國際和平等。
3.歸屬和愛的需要:即社交需要,如被人愛與熱愛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被團體接納的歸屬感等。
4.尊重的需要:如認可自己的實力和成就、自信、獨立、渴望賞識與評價、重視威望和名譽等。
5.認知需要:即學習的需要,是人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有所理解的需要。
6.審美需要:對美好事物欣賞並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二)不同層次需要之間的關係
1不同層次需要的不同地位
馬斯洛認為,在七個層次的需要中,層次最低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層次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處於中間層次的有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和審美的需要。
2.不同層次需要的種類劃分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兩種類型:「匱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
所謂「匱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完全依賴於外界。
所謂「成長性需要」,包括自我實現的需要、認知理解需要和審美需要。成長性需要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
馬斯洛認為,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向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特殊情況下,有時人會在低級需要尚未得到滿足之前,去尋求高級需要(如自我實現的需要)。
3.不同層次需要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
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三、學習理論
(一)自我實現的人格觀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人對於自我發揮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正是由於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才使得有機體的潛能得以實現、保持和增強。人格的形成就是源於人性的這種自我的壓力。人格發展的關鍵就在於形成和發展正確的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正常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無條件的尊重和自尊。
(二)內在學習論
馬斯洛認為,學習外在學習是單純依賴強化和條件作用的學習,其著眼點在於灌輸而不在於理解,屬於一種被動的、機械的、傳統教育的模式。正如馬斯洛所說的那樣:「學生學到的,頂多不過像是在他的口袋裡裝了幾把鑰匙或幾個銅錢而已。學生所學的一切,對他個人的心智成長,毫無疑義。」
馬斯洛認為,理想學校應反對外在學習,倡導內在學習。所謂內在學習就是依靠學生內在驅動,充分開發潛能,達到自我實現的學習。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