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語境中,「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源自動物學習理論,在應用到人類行為中時,自我調節的行為通常是自我指導和意志性的(儘管自我調節不一定要有意識地發起),人們的自我調節努力往往是針對短期和長期目標的。因此,人類行為超出了非常動物學習理論中的「刺激-反應模型」,並能夠在數天、數周和數年的時間裡抵制誘惑,堅持某種行為,通過仔細權衡而選擇最佳行動方案以達到他們的目標。
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蓬勃發展,並不斷發展,人們的自我調節的重要性已經變得顯而易見了。許多理論認為,執行功能是自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此外,科學進步(如理論、經驗證據)揭示了自我調節在促進健康、財富、友誼和智慧方面的重要性,說明了它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現代文化中,自我調節的作用尤其突出,因為人們現在每天面對的機會選擇和決策可能比過去一年中的人們還要多,心理學家施瓦茨稱其為「選擇暴政」。此外,當代社會中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調節的產物。以前,人們的身份是在與他們密切相關的一個群體的關係中形成的。身份是通過一系列既定的儀式、典禮、慶典和其他文化經歷中創造出來的。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同一個群體中,這曾經是一種普遍和規範的做法,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的身份是由這個群體界定和維持的,幾乎沒有選擇或改變的機會。相比之下,當今社會文化日益個性化和流動化,將創造和維持身份的責任轉移到了個人身上。現在,在現代西方社會,一個人在同一個城鎮度過一生是不尋常的,而以前,這可能是司空見慣的。此外,即使一個人碰巧在一個地方呆了一輩子,身邊的親戚、朋友和鄰居也在不斷流動,此人的社交網絡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個人與傳統社會群體(如大家庭、當地社區、地位群體)的聯繫趨於減弱。
社交網絡不可避免的變化使得人們擺脫了許多外部約束,這些約束曾經要求和支持身份的穩定性。取而代之的是兩種情況,一是改變的機會;二是重塑和重新定義自己,這往往是一種必然。事實上,美國最著名的文化故事之一就是一個人克服磨難成為一個偉大的個體,例如,一名傑出的運動員、一名國際學者、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一名政治家等。
現在,一個人的身份幾乎完全是自我決定的(self-determined),或者說,人們在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時有了更多的機會選擇,自我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被刻意地發展。此外,缺乏與傳統群體(大家庭、當地社區、工作單位等)的聯繫,以及現代生活的高度流動性,意味著人們不僅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身份,還有可能要根據自己不斷變化的環境不斷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這一過程要求自我在發展和保持一個合乎邏輯的身份感方面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當人們在環境的每一次變化中被迫不斷地重新創造「他們是誰」的感覺時。因此,在現代西方文化中,自我調節和身份之間的聯繫無疑增加了自我性(selfhood)的負擔。
1.概念的澄清
人們的「自我」具有能動性,有心理學家用「agent」一詞來指代「自我的主動的、有意圖的方面」,意味著「自我」是心靈「代理人」。本文中,用「自我的執行功能」來表示自我的能動性,這是自我的一個方面,它最終對個人的深思熟慮、有計劃、有目的的行為負責。有關自我的執行功能的研究,重點是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它們被認為是執行功能的子組件過程。
自我的執行功能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為發起行為,但是,人們的許多的反應和行為並不調用自我的執行功能,最明顯的例子是諸如晃動大腿燈身體動作的協調。相比之下,許多行動確實需要執行職能,例如,報名參加一個培訓舞蹈班、要求加薪等,這些都是自我執行某種意圖的行為。畢竟,許多心理上比較簡單的生物性行為都表明,行為可以在沒有太多自我的情況下發生。如果沒有自我,人類有機體也會有行為。然而,自我是一種可以對行為施加相當大的「駕馭」控制的結構,例如,改變行為的過程、避免某些反應、裝模作樣地強顏歡笑等行為。因此,與沒有自我的動物相比,自我的執行功能大大增加了人類行為的範圍、複雜性和多樣性,它涉及到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需要決定、但往往無關緊要的行為,例如,穿什麼顏色的襪子、晚飯吃什麼等等。
與「自我的執行功能」這個概念相比,「自我調節」這個概念更為具體地涉及到自我介入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過程,並包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產生預期的結果的目的。因此,自我調節的過程包括通過修正行為、思想或情緒來壓倒自然的、習慣的或習得的反應。此進程可以通過改變或緩和響應來幹擾響應,替換另一個響應,或阻止其它響應的發生。
自我調節的過程可以被分解為與控制論模型相似的三個部分:(1)建立一個目標或期望狀態;(2)進行適當的行為以達到自己的目標;(3)監測朝著目標的進展(這需要跟蹤當前狀態和期望狀態之間的距離)。
自我調節、自我控制和自律(self-discipline)這三個術語經常互換使用,儘管有些作者對它們進行了區分。自我調節這個詞通常被賦予最廣泛的用法,因為它包含了自我控制行為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過程;自我控制這個詞是自我調節的一個子類別,通常意味著一個深思熟慮、有意識的過程。有些作者使用「自我控制」一詞來具體地指稱這樣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抑制不想要的反應的過程(例如,抵制誘惑,或在生氣時保持沉默);自律,一個更狹義、更具體的術語,是指人們為了提高或改善自己的、有目的的計劃,最有可能是按照文化規範或習俗。在本文的語境中,重點是關於自我調節的研究和理論,其它兩個術語都包含在其中。
從進化的角度看,自我的執行功能的最終目的可能是改善自我與環境的契合。事實上,要改變環境的各個方面以適應自我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在自我和周圍環境之間實現最緊密的契合的目標,最好是通過擁有一個能夠改變人的自我來實現。因此,具有一個執行自我(an executive self)的人最有可能生存下來,因為他們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如遊牧生活)、環境突發事件的變化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化。相反,沒有靈活的自我的生物會被環境所擺布,任何和所有的環境變化都會降低它們生存的機會,或者這些生物會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徒勞地試圖為自己創造最佳的環境。自我的執行職能最關鍵和最具適應性的方面之一可能是根據遠遠超出當前情況的長期目標來指導當前行為的能力。延遲滿足、制定長期計劃(並執行這些計劃)、為可能發生的事件做準備,都涉及自我調節,所有這些都可能對人類的生存和生殖成功做出巨大貢獻,使人類發展出必要的能力。
同樣,人類學家塞迪基德斯和斯科洛斯基認為,現代自我(the modern self)是在更新世(the Pleistocene epoch,又稱為冰川時代)湧現出來的,是社會和生態需求的結果,創造了對象徵性自我的需求。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早期祖先積累了進化優勢,他們可以(1)設定目標,(2)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3)評估是否朝著目標前進,以及(4)構想在所有這些階段都相關的替代可能性。簡言之,參與自我調節過程以便在環境壓力下改變行為的能力,將通過更好的健康、認知能力和社交方式,賦予那些能夠實施選擇的人進化優勢。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也可能有某些類型的刺激或信息促進了自我調節。負面反饋或刺激的存在可能是改變的催化劑。如果一個有機體通過直接的知覺接觸(例如,看到老虎咆哮的臉)或間接的,也許是通過消極的情緒狀態,在環境中感知到一些負面的東西,這些信息可能會觸發自我調節過程,目的是以某種方式改變思想或行為,從而減少(或消除)這些負面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能夠並且會在負面或威脅性刺激下改變自己的生物,很可能會隨著他們的基因而存活。相反地,那些沒有因環境威脅而改變自己的生物,其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較小。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是必需的,因為負面或厭惡性刺激導致的行為變化不僅是反射性的,而且還包括動物主動地改變以避免未來出現負面刺激。因此,不同的進化因素、社會和生態壓力以及消極或威脅性的刺激可能在現代人類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中發揮了作用。
2. 理論與實證研究回顧
社會心理學家們用多種方法研究了自我調節的概念,考察了發展模型、控制論模型、人格特質、認知因素以及自我在環境中的作用。例如,沃爾特·米舍爾和他的同事的經典實驗說明了「延遲滿足」的內在困難。同樣,自我調節的「測試-操作-測試-退出」(TOTE)模型強調了反饋迴路在自我調節過程中的作用。社會心理學家使用實證方法來研究自我調節的各個方面,如適當的目標設定、追求競爭性目標(有時是衝突性目標)的效果以及情感和動機的重要性。
自我調節研究的進展包括理論上的重新認識、對當前自我調節過程理論的改進、將自我調節理論擴展到精神內自我之外的研究領域(如人際功能),以及對自我調節過程的大量實證研究。因此,我們認為,對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顯得尤為及時。
延遲滿足
米舍爾和他的同事們對延遲滿足的研究突出了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在當前和未來的重要性。延遲滿足是一種重要的自我調節形式,因為它要求一個人超越任何會帶來即時滿足的緊迫和顯著的衝動,以便追求其他客觀上可能更可取或有益但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實現的目標和結果。
米舍爾和其他人已經說明了在誘人的條件下延遲滿足所固有的困難。在這些研究中,孩子們可以選擇立即得到的治療還是以後更吸引人的治療。成功的延遲滿足包括幾個因素,最顯著的是有效認知策略的使用。梅特卡夫和米舍爾(1999年)在他們的自我調節的冷熱模型中提出,熱認知側重於對象的有益、愉悅和開胃方面,而冷認知側重於概念或象徵意義。因此,進行認知轉換,將完美的「熱」認知(例如,思考棉花糖的味道是如何美味)轉變為信息性的「涼」認知(例如,想像棉花糖是小雲),預測兒童延遲滿足。其它成功的策略包括分散注意力和把棉花糖從視線中移開(例如,遮住眼睛或轉過頭)。因此,延遲滿足實驗不僅提供了一個研究自我調節的範式,而且也證明了看似簡單的自我制止的行為實際上是極其困難的。
此外,延遲滿足的能力會影響個人幸福感。米舍爾和他的同事(1988年)通過使用4歲時獲得的延遲滿足分數來預測14-15歲時評估的社會和認知結果,研究延遲滿足能力的長期重要性。童年時期能夠抵抗餅乾或其它誘人的甜食的誘惑,預示著青春期的成功適應;也就是說,在很小的時候就善於延遲滿足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社交能力強,更容易應對挫折和挫折。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4歲時的延遲滿足能力能預測以後的SAT分數更高,這一發現的準確性強於4歲時使用智力測試來預測未來的SAT分數。
此外,梅特卡夫和米舍爾(1999年)提出了自我調節的冷熱理論,從而對執行功能理論進行了改進。如前所述,梅特卡夫和米舍爾在解釋一個對象或目標的有價值、愉快、開胃之類的詞語(即用「熱」的術語解釋該對象)和用抽象的概念或象徵性地解釋一個對象或目標(即用「冷」的術語解釋該對象)之間做出了區分。此外,梅特卡夫和雅各布(1998年)發現,威脅性刺激會激活熱記憶系統,同時使得冷記憶系統失活。因此,當有食慾的熱系統被激活時(例如,通過對長期節食者的食物提示),就更難延遲滿足。梅特卡夫和米舍爾提出,冷熱的區別是基於大腦中信息的處理方式,熱系統是基於杏仁核的,冷系統是基於海馬體的。根據這一理論,杏仁核處理具有生物意義的刺激的食慾和獎賞特徵,而海馬體則與制定計劃、策略和目標相關,負責自我控制。將這一理論與延遲滿足範式聯繫起來,當一個物體的心理表徵從冷到熱(或從熱到熱)轉變時,可能會產生誘惑,從而激活與食慾行為相關的神經基質,並使與目標實現相關的神經基質失活。
反饋迴路
自我調節的一個流行模型涉及反饋迴路,最著名的是卡弗和謝爾提出的「測試-操作-測試-退出」(TOTE)模型,它描述了一個監督過程。在最初的「測試(Test)」階段,一個人根據某個維度(例如,當前體重)來評估他或她的當前狀態,並與期望的最終狀態(例如,理想體重)進行比較。「操作(Operate)」階段包括努力使自己與標準保持一致,並通過進一步的「測試(Test)」階段監控朝著這個目標的進展。當測試最終顯示滿足標準時,進程終止,這構成了循環的「退出(Exit)」階段。
制定標準的行為本身可能是一個監管問題,因為一方面,制定過高的標準意味著可能會達不到目標;另一方面,制定太低的標準可以確保一個人達到目標,儘管這可能是一個相對不受歡迎的目標。
想像一個人站在哪裡和想要站在哪裡之間的差距,是對目標追求中感知差異概念的視覺描述。它們不僅具有一般目標追求的特徵,而且在具有一定人格特徵的人群中,感知差異也會更大,對行為的影響也更大。完美主義與定義與感知的差異相關。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特質,包括習慣性地建立崇高或不切實際的標準。舉個例子,完美主義程度高的女性更容易認為自己超重,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完美主義程度高的女性和完美主義程度低的女性在實際體重上沒有差別,這表明完美主義程度高的女性設定的瘦身標準高於她們目前的體重。這些無法達到的標準增加了失敗的可能性,其結果可能是出現貪食症症狀。
關於TOTE模型,模型的「測試」方面的更具體定義涉及評估一個人是否達到既定標準的過程。如果不是這樣,人們會感覺到一個人的當前狀態和期望狀態之間的差異,那麼,就會進入模型的下一步,即「操作」模式。
高爾維澤的「實現意圖理論」是改變自己以達到目標的有效方法的一個有前途的理論。高爾維澤從行動意圖的角度對目標的實現進行了概念化,使人們能夠應對障礙或發起行為。這些實施意圖與目標意圖是分開的,目標意圖指定了人們希望達到的最終狀態,實施意圖則側重於人們實現目標的手段;因此,它們是目標意圖的基礎。實施意圖採取有條件的形式,聲明當某些情況或條件出現時,將執行某些行為。高爾維澤(1999年)的實證研究表明,實施意圖要麼是自我導向,要麼是情景誘導,有助於人們開始自己的目標。例如,被要求寫一份關於他們如何度過聖誕夜的報告的參與者要麼被誘導去思考何時何地寫報告,要麼被要求寫報告。在平安夜的48小時內(編寫報告的時間範圍),75%的參與者被誘導做出實施意圖,而只有33%的控制參與者完成了任務。
高爾維澤提出,實施意圖的有益效果的機制是:(1)形成假設情境的心理表徵;(2)使要實施的行為更加自動化。關於前者,高爾維澤發現,在形成實施意圖的人群中,相對於那些沒有形成實施意圖的人群,感知和注意反應更為強烈,這表明實施意圖制定後,包含預期標準的情況會獲得更多的關注,由此而促進了預期的行動。關於第二種機制,自動化,高爾維澤發現,被誘導形成反對種族主義言論的實施意圖的人比那些只有目標(但沒有實施)意圖提供反論點的參與者更快地發起反論點。
格羅斯(1999年)提出了另一種關於自我調節機制的理論,他將情緒調控概念化為聚焦於前因而不是反應的策略。聚焦於前因的調控先於(或早於)情緒激發過程,包括四種先發制人地管理自己情緒狀態的方法:(1)情境選擇;(2)情境修正;(3)注意力部署;(4)認知改變。
情境選擇包括選擇特定類型的人、地點和對象來優化自己的情緒狀態;情境修正是指有意改變情勢以改變其對情緒的影響;注意力部署指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適合自己情緒目標的特定方面;第四種方法,認知改變(也稱為重新評估),是在其它三種方法都不可用時使用的,因為它涉及到重新建構的情況,使其不那麼激動人心。舉個例子,如果一對夫婦想有一個美好的夜晚外出,伴侶可能會選擇一家已知的有浪漫背景的餐廳(情境選擇);如果他們坐在廚房旁邊的情緒不太浪漫,要求換個位置(情境修正);交談時看著對方的眼睛(注意力部署);以及當侍者把酒灑在男人的襯衫上時(重新評估),把情況描述成幽默。相比之下,聚焦於反應的方法發生在完全的情緒反應之後。反應調控,即直接控制情緒反應的行為(例如,當一個人沒有被選為高層管理職位時,抑制失望和擴大緩解),作為主要的聚焦於反應的調控策略。
格羅斯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不同情緒調控策略的效果具有特殊性。例如,假扮死人的可怕照片來自一部電影而不是警察的檔案,會削弱自我報告的情感體驗和面部表情。此外,將環境需求評估為具有挑戰性和威脅性會產生與自我調節相關的可靠認知、情感和生理後果。對挑戰的評估,人們相信他們有能力應對壓力源,產生積極的情感、低消極的情感、增加心血管活動,同時降低血管阻力(「有效的」和「有組織的」生理反應)。相反,對威脅的評估,人們認為壓力源超出了他們的能力,會導致負面情感和「無序」的生理反應,如過度的心臟活動加上血管阻力的增加。研究表明,相對於通過認知再評價來控制情緒,抑制情緒會導致記憶減退。這些結果表明,在情緒反應被觸發後調控情緒需要調控資源,否則這些資源將用於認知任務,如集中注意力。
為了確定他們為消除當前目標和期望目標之間的差異而採取的行為是否成功,人們必須監控他們的進展。監控的缺失是自我調節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如果人們未能評估相對於目標的進展情況,就很容易停止監控。例如,節食者經常被教導記錄他們每天的食物攝入量和運動方案,以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目前的熱量攝入和能量消耗。為了支持監測的有效性,意識到自己熱量攝入的慢性節食者比不注意的節食者吃得要少得多。去個性化也被認為是減少監控的一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失去了作為個體的自我覺知,反而成為更大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人們被剝奪個性時,他們更有可能從事違反個人道德的行為。
事實上,人們除了制定適當的、有價值的標準、從事目標導向的行為、監控自己面向一個目標之外,還常常試圖去實現多種不同的目標,其中有些目標可能相互衝突。例如,一個女人可能有吃健康食品的目標,但也有善待丈夫的目標。因此,當她丈夫帶著油膩的漢堡包和炸薯條回家吃飯時,她的目標可能會發生衝突。研究表明,當人們擁有多個相互衝突的目標時,最終的狀態是心理糾結和缺乏進展。
最近的研究擴展了反饋迴路模型,將動機過程理論與所尋求的目標狀態類型關聯起來,其中一類目標是試圖通過集中於當前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距離來達到理想狀態;第二類目標是試圖通過集中於當前自我和不想要的自我之間的距離來避免不想要的狀態。這些接近和迴避動機分別被稱為行為激活系統(BAS)和行為抑制系統(BIS)的神經類似物。當感知懲罰和非懲罰信號時,行為抑制系統BIS接通,而當感知獎賞和非懲罰信號時,行為激活系統BAS接通。例如,該模型被用來定義焦慮(行為抑制系統BIS)和衝動(行為激活系統BAS)的人格特徵,理解去抑制過程(即,在負反饋後無法糾正行為),並預測在偶然反饋存在下的情感狀態。
總之,TOTE模型為研究自我調節過程提供了一個有影響力的框架。新的理論和相關的實證研究促進了我們對如何建立和維持適當的標準、評估一個人相對於期望的最終狀態的當前狀態、制定計劃和意圖以及參與行動的理解,例如,重新評估情景以控制情緒以達到目標。
特質型的自我控制
人們的長期的習慣或偏好的自我控制水平已被證明對廣泛領域的功能有直接影響。研究表明,人們的長期自我調節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人天生比其他人更有效。唐尼和鮑邁斯特的研究表明,特質型的自我控制(通過36項自我報告問卷測量)與各種身心健康指數顯著相關。例如,報告中特質型自控力越高的人,飲食紊亂和酗酒的症狀越少,憤怒傾向越低,自尊越高,依戀方式越安全。在一項針對荷蘭青少年的研究中,高特質型的自我控制與較少的違法行為(如打架、偷竊和破壞公物)以及與父母更積極的關係有關。
事實上,唐尼及其同事在2004年出版的《自我控制量表》一書,推動了關於自我控制中人格差異的研究的急劇上升,研究者們發現,一般來說,高特質型自我控制與各種各樣的積極結果相關,沒有證據表明有消極結果。高特質型自我控制在預測工作和學校的良好表現方面最有效,在人際關係和個人適應方面適度有益,在飲食方面稍有效果。女性和老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略強於男性和年輕人,但自我控制對男性和年輕人的積極影響遠好於女性和老年人。這種模式可能表明自我控制有助於抑制有問題和反社會的衝動,這種衝動在男性和年輕人中通常比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強烈。儘管如此,特質型的自我控制對於促進積極行為和抑制消極行為似乎同樣重要(有效)。
德萊德和他的同事(2010年)的研究發現,自我控制主要與受控行為相關,但結果卻恰恰相反:自我控制與常規和習慣等自動行為的關聯更為強烈。這意味著,特質型的自我控制可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個人習慣方面最好,而不是在抵抗誘惑或堅持對抗不幸的英勇行為方面。這一發現與工作和學校領域自我控制的價值很吻合,從長遠來看,良好的工作習慣所支持的穩定努力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表現。
自我調節的資源模型
實證研究和理論假設表明,自我調節利用可消耗的心理能量或資源的資源模型是自我調節機制的恰當表徵。
一個有影響力的觀點認為,自我調節是控制衝動和欲望的有限資源。考慮這樣的一個人:他設定了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準確地評估了當前和目標狀態,並跟蹤了自己的行動進展。這個人可能仍然無法達到目標,原因可能是缺乏監控資源、無法改變認知、情緒或行為反應。根據這個資源模型,自我調節資源可能會被自我調節需求暫時耗盡或處於衰竭狀態,例如,當人們試圖抵制誘惑時。自我調節的資源模型將自我調節的能力視為由有限的資源庫所支配,並將自我調節的能力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其作用非常類似於肌肉,因此,其力量的可用性隨著每一個單獨的自我控制行為而降低,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審慎而明智的使用而增長。
對資源模型的支持來自於對眼前能量支出的自我制止方面的研究。事實上,自我調節的行為似乎耗盡了身體的基本能量供應。蓋利奧特及其同事(2007年)的研究發現,自我調節的行為降低了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葡萄糖是一種通過消化食物而產生的化學物質,由血液輸送到肌肉、大腦和器官,為它們的活動提供能量。低水平的血糖與各種不良的行為結果有關,這表明一種廣泛的自我控制受損模式,而通過實驗性的自我控制操作產生的低水平血糖與標準的自我控制實驗室測試表現不佳有關。
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葡萄糖和自我控制之間的聯繫。有研究發現,女性的經前症候群(PMS)可能涉及由低血糖引起的自我控制受損,而不是像通常和傳統認為的那樣,由經前不適引起的反社會衝動激增。在月經周期的黃體期,身體會產生額外的代謝需求,從而將葡萄糖從自我控制等其他功能轉移開,從而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大多數自我調節資源的實驗研究都涉及到操縱情境需求以誘導自我調節行為。這種誘導自我調節努力的方法,可能比人們從事日常生活的自我發起的自我調節任務要求低得多,意義也小得多,它有力地表明,自我調節失敗的一種途徑涉及先前的自我調節努力。
相關研究強調了追求習慣性目標的消耗性。沃思和希瑟頓(2000年)對慢性節食者進行了研究,以證明個人持有的抑制(如飲食限制)的存在可能與情況(如誘人食物的接近)相互作用,消耗自我調節資源,進而影響自我調節。長期節食者被用作參與者,因為這些女性在試圖通過關注長期減肥目標來抑制飲食慾望時會有典型的自我調節行為。在這些實驗中,對自我調節資源的需求是通過讓節食者暴露在一種強烈消耗(即坐在一碗糖果旁邊)或微弱消耗(即坐在遠離一碗糖果的地方)的情況下來操縱的。隨後在第二個自我調節任務上的自我調節能力在那些已經耗盡的節食者中較差,以至於她們吃了更多的冰淇淋(研究1),而在認知任務上堅持較少(研究2)。相反,非節食者沒有受到影響,也沒有受到暗示的影響,沒有被糖果的情境操作所耗盡,再次證實了慢性抑制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採用個體差異的方法來研究自我調節消耗,強調人們之間的長期差異的作用,這種差異可能使他們在某些與調控相關的情況下容易受到自我調節消耗的影響。
因此,自我控制顯然消耗了一種心理資源,血糖可能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自我控制之後,人們的自我調節能力甚至在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也會暫時受損,這種狀態被稱為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
自我損耗的模式
自我調節是日常生活的普遍特徵,研究發現,人們可能每天花5-6個小時抵制欲望和衝動。自我調節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減少自我調節資源,促進自我損耗,因此,考慮自我調節對日常生活中隨後的自我調節努力的級聯效應(the cascading effects)是很重要的。實驗室研究已經開始揭示許多受自我調節影響的現象,並確定當人們經歷自我損耗時行為會如何改變。
許多聰明的想法都依賴於自我調節,因此,諸如邏輯推理和其它類似形式的智力思維在自我損耗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研究發現,人們在自我調節的努力之後,由於自我損耗,受試者在智商測試和其它推理任務中的表現顯著下降。自動過程不受受到影響,所以測量詞彙或一般知識的智商測試並沒有顯示出自我損耗的變化。但是,每當人們為了從一組信息轉移到另一組信息而不得不進行費力的思考時,他們的表現就會受到損害,因為他們一直在進行自我調節。由於自我損耗而導致的邏輯推理能力下降可以通過給人一劑以檸檬水加糖形式存在的葡萄糖來抵消。但是,添加人工甜味劑(無葡萄糖)的檸檬水對抵消自我損耗的影響沒有作用。
許多人際行為都依賴於自我調節,並在自我損耗下出現變化。例如,對挑釁的攻擊性反應在自我損耗較大的人中增加;在沒有挑釁的情況下,自我損耗對攻擊性反應沒有影響。對挑釁和不挑釁的不同反應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排除了自我損耗本身會產生敵對或攻擊傾向的任何暗示。相反,自我調節的作用似乎是抑制攻擊性衝動,當自我損耗減少一個人的自我調節資源時,攻擊性衝動就更有可能產生。
偏見和成見構成了人際行為的廣泛研究模式。顯然,抵制偏見會導致自我損耗,而自我損耗的人表現出更多的偏見行為。懷有種族歧視偏見的白人參與者發現,與黑人交往會消耗精力,大概是因為他們必須抑制自己的敵對情緒或貶損態度。這些偏見的反應也與血糖水平有關,當血糖水平升高時,人們的反應也不那麼偏見。
誠實也可能取決於自我調節。研究發現,當人們的自我調節資源枯竭時,他們更容易屈服於考試作弊的誘惑。
自我展示是另一項涉及自我調節的重要活動。研究發現,刻意的自我展示會使得自我受到損耗,反過來,自我損耗也會損害自我展示;也就是說,在參與者試圖以非習慣性的方式呈現自己(例如,女性以一種刻板的男性方式行事)之後,她們隨後在看似無關的任務上的自我調節能力受到損害,這與她們在自我展示的同時消耗了資源的觀念是一致的。在同一研究中的其它實驗中,在人們進行自我控制之後,她們隨後的自我展示是次優的。
親密關係中的行為也會對自我損耗做出反應。研究表明,與那些沒有被先前的自我控制耗盡資源的人相比,自我耗盡的人對他們的浪漫伴侶的錯誤行為的反應不那麼寬容(即表現得不那麼有建設性)。自我損耗似乎也增加了對浪漫伴侶施暴或虐待的傾向,這與前面描述的攻擊性研究一致。出於這些和其他原因,良好的自我控制似乎是成功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
超越自我調節:機會選擇、自發性和自由意志
自我損耗研究是在自我調節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普遍檢驗了自我調節依賴於有限資源或力量的理論,類似於俗語中的意志力概念。由於自我調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用於自我調節的資源必須被視為自我調節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然而,這一資源可能具有超出自我調節範圍的重要影響。事實上,術語「自我損耗」被選擇是出於對早期的術語「調控衰竭」的贊成,這是基於一個實驗的建議:用於自我調節的相同資源也可用於機會選擇。這個實驗使用了認知失調範式,其中參與者可以選擇發表一個逆態度的演講(他們同意),或者被告知發表一個逆態度的演講。同意導致隨後在一個不相關的自我控制措施減少。
做決定和選擇被反覆證明會導致自我損耗。但少量愉快的選擇並不會自我損耗,但做出一系列較長的愉快決定卻會消耗自我。這項實驗涉及一項新娘登記任務,要求參與者選擇作為結婚禮物的物品,就好像他們準備結婚一樣。一些參與者完成這項任務4分鐘,其他人完成12分鐘。在4分鐘時,不喜歡這項任務的參與者表現出自我損耗效應,而喜歡這項任務的參與者則沒有。然而,在12分鐘時,所有參與者都表現出自我損耗效應,不管他們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個任務。
因此,做出選擇會自我損耗並削弱隨後的自我調節。反過來,最初的自我調節行為會損害隨後的決策。研究發現,在短暫的自我控制之後,人們會做出的不同決定。他們不太願意妥協,更容易屈服於非理性的偏見。如果有可能推遲選擇,他們甚至傾向於避免做出決定。
自發性似乎也依賴於同樣的自我調節資源。在最初的自我控制行為導致自我損耗之後,人們在採取行動解決問題上更緩慢,從而使得他們的表現受到影響,因為他們在獲得做好工作所需的材料方面不夠積極主動。
研究者們從心理資源被用於自我調節、決策和自發性這一事實中得到了更廣泛的啟示。首先,這些研究表明,「自我」在各種重要的活動中使用單一的心理資源。另一方面,使得重要活動的過程得以堅持的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由意志。鮑邁斯特指出,自我行使執行功能的能力是自由意志這一流行概念的基礎。誠然,自由意志的概念在科學上和哲學上都有爭議,像這樣的實驗室實驗似乎不太可能證明或反駁自由意志的存在,但這不是目標。相反,鮑邁斯特認為,自我調節、選擇和自發的能力是這一有爭議概念在心理上的顯現。它是否應該被稱為自由意志是值得商榷的,可能會被證明是一個語義和定義的問題。然而,最重要的是,哲學上對自由意志的處理通常借鑑了涉及選擇、自我控制和自發性的例子。對自我損耗的研究提供了證據,表明這些看似不同的活動有著共同的心理基礎;此外,與血糖的關係表明,它們有著共同的生理機制。
已經證明,「自我」利用它的一些能量來調節行為,做出決定,並積極而不是被動地做出反應。有待觀察的是,這些重要的活動是否能夠揭示自由意志的形成。
結論
生活中許多最大的挑戰都是為了實現目標。無論是在40歲前參加馬拉松訓練,保持目前的體重,養育快樂的孩子等,人們都在不斷地試圖通過自我調節來改善自己的生活。自我的執行功能包括自我調節、自我控制和自律,是自我能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它能使人與環境更好地適應。自我調節能力是身心健康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們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儘管人們努力實施自我調節和控制,但很有可能達不成目標,原因可能是自我調節過程中的某個步驟中計算錯誤,或者使用了錯誤的策略。
如果沒有能力進行成功的自我調節,一個人就無法從當前狀態進入期望的最終狀態,儘管他設定了適當的目標,理解了自己目前的處境,或者有了最好的意圖。缺乏自我控制或自我控制失靈所導致的問題是必然的。自我調節的失敗會影響到自我、人際關係的健康和社會狀況。相反,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只有通過發展、使用和加強自我調節過程,才能取得顯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