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2.0:人類能否為地球的自動調節增加一些自我意識?

2020-11-22 澎湃新聞
譯者按:「蓋亞假說」是國內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藝術、生態批評等領域經常提及的一個理念,一定程度上也在大眾文化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地傳播。拉夫洛克先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二十餘篇論文來闡釋、維護這一理念。這一方面體現著這一理念具有其自身的魅力,例如取自古希臘神話地母「蓋亞」的隱喻容易被大眾接受;另一方面也導致這一理念被不少科學家所質疑。出於這些原因,其所闡發的生態學理念本身反而一定程度上被掩蓋了。

隨著在西方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的生態運動的推進,蓋亞理論也隨之面臨著新的問題和困難。川普從《巴黎協定》「退群」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掌握權柄者在面對地方的、眼前的利益與全球的、長遠的利益衝突時,往往會傾向於選擇「飲鴆止渴」。法國當代重要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近些年非常關注生態倫理和生態政治。先後撰寫了《面對蓋亞:新氣候體制八講》(2015),《何以著陸》(2017)兩部著作。本文是他與英國艾塞克特大學教授蒂莫西·M·藍頓(Timothy M. Lenton)合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本文提出了人類應通過完善「感應器」和自我約束的行動機制,從而為地球既已存在的自動調節系統加入人類的自我意識的動議。他們把這個正在推進中的新模式稱為蓋亞2.0。

從拉夫洛克提出蓋亞假說以來,當代生態倫理已經發展出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但是其「接地性」卻不強。因此,也許高瞻遠矚、理論自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生態倫理更具可操作性、讓這種認知不再是「別國的事兒」、「他人的事兒」、「明天的事兒」,而是「身邊的事兒」、「自己的事兒」、「馬上要做的事兒」。《蓋亞2.0》一文為支撐、推進這種認知,並使之成為個人、團體、國家和全球的行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根據拉夫洛克(Lovelock)和馬古利斯(Margulis)提出的「蓋亞假說」,生物是我們的行星自我調節的一部分。這個系統在過去35億年間一直保持著宜居的環境。蓋亞對於生物體的運作並沒有預設或者計劃,但是人類及技術的發展卻改變了這一狀況。地球現在進入了一個被稱為「人類世」的新時代,人類開始意識到了他們的行為造成的全球後果。因此,有意識地自我調節,從個人行動到全球的「地球工程計劃」已經開始或者即將成為可能。做出這些有意識的選擇,從而在蓋亞系統之內運作並使之進入一種新狀態,我們稱為蓋亞2.0。通過強調生命形式的中介作用及其設定目標的能力,蓋亞2.0可以成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框架。

乍一看,成功的蓋亞 2.0的潛力似乎並不大。儘管科學家、活動人士和一些公民進行了大規模動員,但多數人對「人類世」漠不關心,甚至還有許多人否認氣候變化是人類造成的。此外,也沒有證據表明,(這種)意識超越了一種姍姍來遲的、可追溯的事後諸葛亮,即認識到錯誤已經發生,並可能得到部分糾正的反省能力。事實上,「蓋亞假說」的最初形式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人類世」的開端幾乎是同時的。另外,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生物學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例子表明從自然規律中吸取政治經驗是有問題的。

即便如此,重新審視原始的蓋亞理念和可能的蓋亞2.0之間的聯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原始蓋亞具有很多在早期與西方文明發展相關的自然觀念中不易覺察的特徵。在「人類世」概念誕生以前,西方社會認為自己是被動的物質環境的唯一有意識的代理人。今天,他們卻必須應對生物的殘酷報復,這些生物不斷地重塑著他們的環境,部分創造著他們生存的條件。蓋亞因此在人類和非人類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連續性,這在以前是不可見的——自由主體之間的關係。這種認識提供了從蓋亞的特性中學習來創造出蓋亞2.0的潛力。我們在這裡主要關注其中的三個特徵:自養性、網絡性和異質性。

自養性

自養生物利用自由能,通過其周圍的簡單物質進行著不斷地自我更新;佔據著大部分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是一個接近於完全封閉的物質系統。因此,就像自養生物一樣,在過去的35億年裡,生命的集體繁榮依賴於由太陽能驅動的物質內部循環。這種物質循環的起源至少已經部分地被我們認識了。需要有一個自由能源來支持這個循環系統,通常是太陽,(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的初級生產者進入系統。循環利用是建立在新陳代謝的副產品上,一個有機體的廢物變成另一個有機體的食物。封閉的循環系統觸發了一個自我延續的反饋過程:這個循環系統的參與者不再受制於什麼進入了這個系統,而是受限於資源循環的效率。例如,珊瑚礁和亞馬孫雨林就是在低營養的條件下依靠(高效)循環能力實現的繁榮。

相比之下,如果我們看一下「人類世」的技術領域,蓋亞的檢查也許會質疑許多人類所謂的發明的質量:從工程學的角度來看,它們的表現太差了。目前,人類從地殼中提取化石能源、磷礦和其他原材料的速度遠遠快於它們自然到達地表的速度;然後將廢物傾倒在陸地、大氣和海洋中。與蓋亞相比,這是一些耦合性很差、不可持續的發明。這並不是說人類應該停止發明創造,而是說工程學應該轉移注意力,在實現由可持續能源驅動的近乎封閉的物質循環系統方面變得和蓋亞一樣聰明。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成本上正迅速成為化石燃料能源的競爭對手,太陽能的投資潛力遠遠超過目前的化石能源消費。有了它們,世界上就不會再有長期的能源短缺。在原始蓋亞中,這必須建立在廢物可以成為有用資源,從而可以用來生產新產品的基礎上。儘管存在實際的障礙和熱力學約束,在蓋亞2.0中提升材料循環的潛力是巨大的。

網絡性

蓋亞是由交換物質、電子和信息的微生物行動者的自適應網絡構建而成的,後者(信息)通過無處不在的水平基因轉移實現。這些微生物網絡構成了循環的迴環,而這又進一步成為了全球生物地理化學(biogeochemical)循環的基礎。就算執行這些網絡的分類單元被替換,網絡中的功能角色還是會保留下來。因此,由充足的生物多樣性提供的功能冗餘,有助於蓋亞充滿活力地自我調節。

微生物網絡也會創造長期存在的產物,並在全球範圍內積累下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氣中的氧氣;這又反過來促進了生物多樣性和新陳代謝的增加。同時,也促成了生物組織和連接向擁有新的有機協調機制的更高層級進化。人類以及我們的適應性社會網絡是這一過程的最新的實例。

在蓋亞2.0時代,信息的橫向傳遞、冗餘功能的多樣性和分布式控制可能對一個成功的循環經濟非常重要。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支持多種多樣的、自我敦促的人類行動者構成的網絡,以讓它們朝著實現能源的可持續性和資源的高效循環的方向轉變。當一種追求短期的地方性收益的社會、經濟範式佔據優勢,而與之抗衡的全球性、聯合性與長期性結構處於弱勢時,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棘手了。

差異化結構

考慮到規模和時間跨度的不同,在蓋亞的內部有著完全不同的機制在同時運作。這種差異性在氣候調控中尤為明顯,受到了很多政治關注。一些地球的氣候調節機制是純粹的物理、化學反應,但也有許多涉及生物學。如果以數十萬年為尺度,全球溫度的變化被矽酸鹽風化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放大所抵消。如果以幾千年為時間尺度,陸地和海底的碳酸鹽沉積物的溶解增加了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儲存量。在更短的時間尺度(從幾年到幾個世紀)內,陸地和海洋的碳沉積大約將二氧化碳上升和氣候變化的速度減半。

因此,蓋亞內的每種機制都有自己的抵抗和擴展的能力。自然選擇只能幫助解釋小尺度空間和時間上的環境調節。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更簡單的動力機制在起作用:找到自穩定配置的系統傾向於持續存在,而持續存在的系統更可能獲得進一步的持續增強。通過這些自然的選擇機制,地球可能獲得並積累了涉及生命的穩定反饋機制。

結論就是,蓋亞對氣候的自調節能力,相對於其對資源的循環的效率來說要相形見絀。最近的冰期-間冰期旋迴表明,氣候系統可能相當不穩定,在人為幹擾面前是脆弱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經增加到了300到500萬年前的水平。這種穩定性的差異層次讓蓋亞2.0重獲穩定氣候的任務變得艱難。與此同時,人類對營養循環的改變又大於碳循環,這給蓋亞2.0重獲穩定過程中涉及的生命營養循環帶來了額外的挑戰。

實施替代形式的氣候控制從而削減二氧化碳的產生還是增強現有反饋機制,仰賴於誰掌控著這個取決於其意志的活動。如果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普京總統、加州立法機構或川普總統把手指放在眾所周知的恆溫器(thermostat)上,結果顯然會有所不同。實際上,所有這些因素和許多其他因素對恆溫器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們的綜合效應很難預測。

政治

對原始蓋亞和可能的蓋亞2.0的平行分析可以使我們重新評估我們的集體目標,以及實現它的方法。本世紀的中心目標肯定是為這個星球上實現繁榮的未來,包括所有生命,和預計的90億至110億人。沒有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生命的地球系統,人類的繁榮是不可能的。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人類社會踐行自覺地自我約束。

然而,維持一個自我調節、支持人類生命的星球,並不是當今人類集體活動的主導模式的首要目標。儘管有大量的監測信息,現代工業社會跟蹤氣候變化的能力甚至比組成蓋亞系統的生命形式(的能力)還要弱,因為當權者往往忽略了這些信息的重要性。無目的性似乎已經從自然領域轉移到了社會領域。

在這一點上,顯然存在一個政治問題:傾向還是背離就學於蓋亞的(矛盾)。由此產生的衝突優先於所有其他的衝突。氣候科學的爭論表明,科學家已經捲入了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鬥爭中,而他們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受蓋亞啟發的人不一定具有更深刻的遠見。在政治問題上,明智的做法是遵循約翰·杜威的建議,即我們不能期望預先知道最好的解決方案,而只能期望改進感知器(包括儀器和人)的質量,這些感知器能發現我們的問題,並能迅速糾正我們的方向。如果在政治中,是盲人領導盲人,那麼希望就寄托在找到最好的方法來激活那條白色拐杖,從而在黑暗中摸索。

在這方面,科學機構將在增加感應器、提高其質量、加速傳播結論、改進模型和對現象提出替代解釋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然而,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僅限於科學家:他們必須與公民、活動人士和政治家合作,才能迅速認識到哪裡出了問題。

建造一些感應器,從而可以追蹤環境變化和社會反應之間的時差,這是我們在蓋亞的自我調節機制上增加一些我們的自覺意識的唯一可行途徑。這個問題框架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倫理方向:任何企圖篡改感應機制或減緩對錯誤的反應的嘗試,都將危及向蓋亞學習如何閉合循環系統的機會;而這是際近蓋亞2.0,從而比當下更好地維持人類生存的必由之路。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407/1066

,譯者簡介:生態文化學者、評論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美國佛蒙特大學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蓋亞意識?如何理解蓋亞意識?
    Lovelock)據此提出了一個理論——蓋亞假說,並與美國微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結成合作夥伴,二人在1975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正式確立了蓋亞假說。蓋亞假說認為,地球表面的一些適宜生物居住的環境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調節以達到平衡的。經他本人與其他研究者發展到如今,該假說更是大膽地提出:地球是一個能夠實行自我調節的「超生命體」。
  • 地球蓋亞意識真的存在嗎?恐龍與人類就是印證它存在的證據?
    在地球漫長的40億年間裡,出現過很多霸主級別的動物,除了現在的人類,還有2.5億年前的巨蟲稱霸的時代,又有恐龍的霸主級別,其中恐龍稱霸地球的時間長達1.6億年,直到大家所知道的6500萬年前生物大滅絕,恐龍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地球為什麼會誕生智慧生命人類?可能一切都是蓋亞意識在推動
    同時有一部分人也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疑問:地球為什麼會誕生智慧生命人類?可能很多人會說,人類的誕生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是大自然讓人類誕生的,可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大自然不讓恐龍進化成長為智慧生命呢?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人類的誕生是否非常自然,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 蓋亞假說再引爭議,地球是獨立的生命體,能自我調節?
    在這浩瀚宇宙中,人類只是滄海一粟,人類依靠著地球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才能夠維持生存,也就是說地球是宇宙中具有生命體的星球,正是因為如此,地球在眾多的星球中變得極為特殊。說起地球的起源,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提出的任何一個觀點都有各自的理由。
  • 蓋亞假說
    前兩層被稱為弱蓋亞學說,後三層為強蓋亞學說。蓋亞假說的核心思想是認為地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James Lovelock說過:「地球是活著的!」,而且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為了這個有機體的健康,假如她的內在出現了一些對她有害的因素,「蓋亞」本身具有一種反制回饋的機能,能夠將那些有害的因素去除掉。何以見得呢?
  • 如果地球有意識,會怎麼看待人類?「蓋亞假說」給出一個答案
    地球和人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隨著人類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發現腳下的地球也在逐漸被我們改變,人類人口不斷增加,地球環境逐漸惡化,野生動物失去了原本的生存空間,大部分動物選擇儘量躲避人類,也有一部分生物融入到了城市中,但是這些生物基本都是昆蟲或者老鼠等底層生態位。
  • 蓋亞假說:地球是活著的嗎?
    從生命第一次在地球上出現的那一刻起,地球一直在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宜居。蓋亞理論認為,地球及其自然循環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生物體。當一個自然循環開始出現異常時,另外一個循環將會試圖把它恢復原狀,為地球上的生命不斷優化生存條件。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與非生命共同構成了一個可自我調節的整體。這個理論的名字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蓋亞。
  • 蓋亞假說——一種新的地球系統觀
    〔2〕正因為拉伍洛克把地球作為一個整體, 並採用「從上到下」的系統的思維方式,才能提出蓋亞假說。這也表示蓋亞假說是一種新的地球系統觀。 蓋亞假說作為一種新的地球系統觀的意義在於,它能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回答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問題和世界觀問題。首先,全球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當今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 科學家猜測,地球有可能是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人類只是暫住而已
    詹姆斯·洛夫洛克認為地球可能是一個有自主意識的生命體,地球上的一切都是這個生命體身體的一部分,而人類只不過是在這個身體上暫住而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就相當於地球這個生命體的寄生蟲。如果蓋亞假說是真實的,那不僅人類是地球生命體的寄生蟲,其它的數百萬種生命也都是地球的寄生蟲,只不過人類是更高級的智慧寄生蟲。那麼為什麼要將這個假說稱之為蓋亞假說呢?
  • 魔幻2020,聊聊「蓋亞假說」
    而蓋亞假說,則是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在這個假說中,洛夫洛克把地球比作一個可以自我調節的生命體。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是有生命的,而是說明生命體與自然環境之間形成了一個可互相作用的複雜系統,包括大氣、海洋、極地冰蓋以及我們腳下的巖石。
  • 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個生命體真的可信嗎?
    從此儘管科學界對蓋亞假說有不同的觀點,但以此為主題進行研究的科學家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年來NASA在全球生態學、生物圈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的名義下支持此類研究,使得其影響也越來越大。 一些科學哲學家、環境保護主義者和政治家等也從各自的角度關注和討論蓋亞假說。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個生命體真的可信嗎?
  • 具有自我意識的「電子人」將取代人類並統治地球
    這可能導致人類滅絕或者進化...埃隆-馬斯克最近表示,他認為大多數人類已經是網絡人。英國未來學家拉夫洛克是新書《Novacene》的作者,該書認為,我們正處於人工智慧全面接管地球的早期階段。 新的主導物種將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機器人/人工智慧混合體,其目的是改造地球。"我們作為宇宙的首要理解者的至高無上地位正在迅速結束,"洛夫洛克在書中認為。
  • 【自然巫術】【地球的實體 蓋亞王國】
    這個單身的生命是由居住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之間的巨大的相互作用網絡組成。這個概念,被稱為蓋亞理論或蓋亞假說,產生於R. Buckminster Fuller的一個想法,他把地球描述為一艘宇宙飛船,我們是飛船上的乘客。其他科學家,如詹姆斯·拉夫洛克,已經詳細闡述了這一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自我調節的。
  • 深度 | 蓋亞假說:地球難道是活的?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發明家詹姆斯 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提出假說,地球是活的!蓋亞,Gaia, 這個名稱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大地女神。蓋亞假說大意:地球上的巖石、土壤、大氣與生物的生命過程相互密切交織, 從而形成了一個自我調節的有機體。這個系統可以自我修復到最適合自己生存的狀態,以維持星球層面上的的健康。 換句話說這個星球上的萬物,包括這個星球本身都是有意識的。
  • 蓋亞假說:地球是一個生命體嗎?
    通過對地球上的生態演化歷史不斷深入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到生態系統具備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在過去的40億年時間內自發地調節生態系統,使之更加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此基礎上,人類也擁有了合適的生存空間。部分科研人員認為,雖然地球的生態仍有脆弱之處,但各個物種以彼此合作的方式在地球上生存。
  • 傳說地球是有生命的?科學家推出蓋亞假說,終於大徹大悟!
    傳說地球是有生命的?科學家推出蓋亞假說,終於大徹大悟!地球是宇宙中最為特殊的星球,宇宙浩瀚無垠,地球只屬於宇宙的一小部分,人類在宇宙中宛如滄海一粟,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在地球上生活了這麼多年,人類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根基。
  • 發現蓋亞(Gaia):地球女神對人類最後的忠告
    這個理論的火花最初閃現於1965年(詹姆斯當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n California工作):「地球是一個自我調節的有機體,由各種活組織構成的大集體共同作用和控制。」(Lovelock, 2009:105)。
  • 地球是個活的超級生命體嗎?如何理解蓋亞假說?真相撲朔但不迷離
    地球究竟是不是一個活著的有機生命體?在你斷然否定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些有趣的對比。假如把一個人放大到和地球差不多大小,我們會看到什麼?細胞像茂密的立體森林和草原,細菌微生物就像人類和動物,生活在蓬勃的細胞森林裡。
  • 【蓋亞女神】《人類與地球》
    如果你能用『靈眼』看的話,你會看到一束光流向那朵花,花兒將光吸納,吸入它所有的細胞。它變得更加強壯更有生命力,更加耀眼。這個人通過關愛和讚美,賦予這朵花更多的生命力。花接收這一能量,以其作為養料,這一精神養料使花的意識增強,因此它變得更加炫目,更有生命力,更美麗。人類也能夠以這種方式激勵和幫助大自然增強自我意識。我的力量不在於創造,而在於接收。我接收,然後再傳遞出去。
  • 蓋亞假學說是真的嗎?月球很可能是超級文明掌控地球文明的開關!
    在學術界中,存在著一個「蓋亞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地球是一個有機體,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陸地、海洋,還是大氣、極地冰川,所有的一切組成在一起後,才讓地球成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體。而地球也才得以穩定運行,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地球就會出現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