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動性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外界突然變化的情況下,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和戰略決策的能力。因此影響能動性的因素至少有三個方面:本體(人)、客體(環境)和變化(本體和客體的變化)。
首先,能動性的決定因素無疑是人,因為人是決策的主體。主體的差異決定了選擇和決策的差別。在這裡,一個人的經歷、經驗、學識、對客觀運動規律的掌握、承擔風險的能力等等,構成了個體差異的內容。這些內部因素的不同,最終會導致個體決策和選擇的差異。
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每個人在做決策和選擇的時候,首先是面對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環境以各種信息形式首先傳遞給個人的大腦,大腦在對這些信息做出判斷以後,會做出選擇和決策。
能動性也遵循測不準原理。所謂能動性的測不準原理是這樣的:當外界的已經變化的信息傳遞給人的大腦以後,這些信息增添了大腦認知能力的內容,這時候大腦做出的選擇和決策已經是更高層次的決定了。
同樣,當個體做出有意義的能動性的選擇和決策以後,就意味著他的新的行為對環境有所改變。因為人是環境的人,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於是在一個人做出選擇和決策以後,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的交往界限逐步被打破,每個人在與他人互動的內容上,空間擴大了,時間縮短了。這種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對能動性的改變,不單是人的大腦,還有人所面對的環境。同時,人和環境變化的更快了,更頻繁了,內容更加豐富了。
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環境會展現不同的能動性,這是因為任何選擇和決策都是環境反作用於人的結果。面對同一個突發事件,市長和局長作出的決策差異就是這個原理的具體表現。中國古語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是這個意思。
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範圍日益擴大,這決定了人的能動性的困難是加大的。但是,由於現代社會每個人所掌握的財富增多了,以至於承擔錯誤的風險能力增強了,於是人的能動性也相應提高了。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的社會,人的能動性也表現為知識的基礎,就是說一個人知識越多,對客觀運動規律的認識越是深刻,則能動性越強。不斷學習、積累知識是現代人提高能動性的必要途徑。每個人都處於社會中,每個人每天都面臨選擇和決策,沒有知識是談不上能動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