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時對接的艱難,既有本身問題,也有所在市場的主體地位程度有關。找出並解決駕校及之間所存在問題,激活駕校的積極因素,學時對接也許迎刃而解。
1.學時對接市場主動性分析
受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和慣性,駕培行業與其它傳統行業一樣,仍然走不出傳統思維的怪圈。我國2004年之前半市場化體制的駕培行業成為歷史。2004年開始走上了法制化、市場化軌道。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市場定位非常明確。對於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解釋也非常清晰:一是「凡是市場能做的,都應該交給市場去做」;二是市場來決定社會人財物等資源的流動,決定其分布和流通形式。三是減少行政幹預,為市場資源自由配置掃清障礙。駕校的主體作用取決於以下兩部分。
(1)駕校輸出。影響駕校輸出的因素有駕考、教練車更新、自主約考改革、駕培質量等。
駕考是駕校輸出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駕考考試合格率及頻次。駕考合格率越高、考試頻次越大,輸出的學員數量越多,駕校的經濟效益自然越大。但這種駕考考試合格率及頻次,並非駕校說了算或因為駕校的規範、優秀而增加考試頻次,取決於車管所駕考約考機制。對學員來說最公平的辦法。對於駕校來說,缺乏了駕校的主動性,唯一體現主動性的就是考試合格率排行榜。
教練車更新。從邏輯上,教練車的選取毫無爭議地取決於駕校。但教練車的選取為了考慮學員練車,往往沿用考試車型。而考試車型的選取又取決於車管所。作為與行政許可無關的考試車型選取,在車管所有權任意取捨考試車的情況下,導致一個地區幾千輛教練車瞬間更新。一輛教練車以價格10萬元計算,幾千輛教練車,就是幾億元瞬間蒸發。對市場經營來說無疑是毀滅性打擊。
自主約考改革。2016年自主約考與學時對接的獨立實施,導致駕考約考不再考慮駕校學時。致使黑駕培、黑駕校井噴式增多。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市場走向甚至生存。
駕培質量。這是在影響駕校輸出因素中主動性最強的因素,也是學員在進入駕校之前考慮的重要因素。但幾十年來人(教練員)與人(學員)之間教與學的駕培教學模式,在駕校之間或教練員之間的差異難以有一個新的突破。目前智能教學雖然能在提高駕校輸出的主動性,但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昂貴的。
(2)輸入因素。由於駕校輸入因素(招生)取決於駕校所在位置及輻射範圍,駕校的位置及輻射能力一旦確定,其輸入因素不可能隨時間變化而變化。或不因駕校的主動性變化而發生招生數量的變化。目前駕培市場出現營銷現象,雖然營銷也是駕校的一種主動行為,但營銷強度再大也不會超過就近入學的地理因素,同時過度營銷還會造成駕校信譽下降等。
總之,作為駕培市場主體的駕校,儘管國家從政策層面提升市場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但作為駕培市場,很難有自己說了算的地方,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從而影響了學時對接改革的主觀能動性。
2.學時對接自身市場化率分析
既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麼我們不妨應用市場原則分析學時對接項目改革成本的分攤比例。
(1)學時對接項目運行成本核算。學時對接項目主要費用包括學員計時信息管理費(學員人次)、單位計時設備運行維護費(年度)、攝像頭(車輛)及人工費(駕校)等。以40輛車為樣本,初步核算人均學時對接改革成本大約50元(地區之間可能有差異)。如果駕校80輛車每年5000名學員培訓量計算,其駕校每年成本為25萬元。
學時對接項目成本核算,可能地區之間有差異。在此,我們核算目的不在於與交易商之間的交易行為,在於這項改革大約需要資金的數目,以在定性分析中使用。
(2)學時對接市場化率具體分析。一個項目置入市場的歡迎程度,取決於市場價值。因此,首先確定學時對接項目的組成與作用,然後再行分析其市場化程度。
學時對接設備組成。全國駕駛培訓監管服務系統由全國駕培平臺、監管服務平臺、計時平臺(遠程教育平臺)、計時終端和相應的傳輸網絡組成。其中涉及或由駕校買單的設備是計時平臺(遠程教育平臺)、計時終端等。
學時對接的物理作用。學時對接所涉及的系統,作為駕培監控部門,就是駕培監控系統。該系統是在一個監控室內某一時段內,能實時發現師生教學行為的地點是否合法、駕校信息、教練員信息、教練車牌號、有效學時、學員信息等。換句話就是將駕培行為的無形化變為有形化、可視化,從而實現駕培管理及有關功能的有效利用。所謂駕校來講,通過上述系統,實現了按照教學大綱依法培訓。
學時對接的市場作用。從市場角度看,實質是以駕校為主體的利益取捨問題。一項學時對接改革項目,究竟是有利於還是有悖於市場發展?是激勵市場發展還是削弱市場發展?圖4所示,管理功能區列入政府購買服務。而駕培功能區由市場主體負擔。這些負擔,具體到一個學員可能不多,但作為具有一定規模的駕校,其支出亦不小。實施學時對接成功後,監管部門能夠完成依法培訓,確保公共安全利益。實施學時對接成功後,駕校培訓學時增加,駕培成本加大,駕校利潤減少。因此,學時對接改革項目最大受益者是管理部門。學時對接改革項目駕校不僅不受益,可能還會受損。
本文曾刪減後入編《中國駕培行業發展報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