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自我意識是什麼?

2021-01-11 胡侃百事

我是誰

不知是從何時起,我們有了「我」的感覺。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孩童時期的我正在衛生間企圖用水帶走這個夏天的炎熱,當水划過我的脖頸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我是誰?我不禁低下頭,凝視著我的雙手,為什麼我有手的感覺,我知道寒冷,知道炎熱,知道陽光的絢爛,知道水滴濺起的花朵。我是我,我為什麼不是別人,我有我的喜怒哀樂,我感覺得到我的情緒,但是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別人的感覺,為什麼我是我?

相信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對自我開始思考。

自我意識的了解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簡單來說,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

作為人類,我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大概在2歲多,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出現了關於「我」的概念。那麼,什麼可以作為自我意識覺醒的標誌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點紅鼻子實驗。

點紅鼻子實驗

客體自我開始出現的標誌表現在「點紅鼻子實驗」中。這是研究兒童自我發展的一項經典實驗。實驗者在88名3~24個月的嬰兒鼻子上點一紅點,然後觀察他們照鏡子時的反應,並對其中2名12個月的嬰兒作追蹤研究。結果發現,15~24個月的嬰兒會對著鏡子觀看自己的身體,並對著鏡子觸摸自己的鼻子。研究者認為,這是嬰兒出現自我意識的自我認識的表現(Amsterdam, 1972)。

嬰兒自我認識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主體自我的發展,後兩個階段是客體自我的發展。

第一階段(5~8個月),無我狀態。嬰兒對鏡像感興趣,但對自己的鏡像或他人的鏡像並不分化,說明這一階段的嬰兒不能區別自己與他人。第二階段(9~12個月),初步的主體自我。嬰兒以自己的動作引起鏡像的動作,主動以自身動作與鏡像匹配,表明嬰兒對自己作為活動主體有了初步的認識。 第三階段(12~15個月),主體自我發展。嬰兒能區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動與他人所作活動的區別,對自己鏡像與自己活動之間的聯繫有了明確分化,主體自我得到明顯發展。 第四階段(15~18個月),客體自我初步發展。嬰兒開始把自己作為客體來認識,認識到客體特徵來自主體特徵(如自己的鼻子上的紅點與鏡像中的紅鼻子的關係),對主體特徵有了穩定的認識,客體自我得到初步發展。 第五階段(18~24個月),客體自我形成。嬰兒開始用言語標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詞「我」、「你」來區別自己與他人,是客體自我形成的重要標誌。這時的兒童已經能意識到自己的獨特特徵,能從照片中認識自己,用言語表達自己。

主體自我和客體自我的形成,是嬰兒與物理世界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自我的發展有助於兒童妥善處理自己與環境、與他人的關係,如認識到人的態度、體驗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關係、共享社會經驗、實驗共同目標等。這對於一個生活在高度社會化條件下的個體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的轉折點,也是個性最終形成的必要條件。(關於具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例如:海豚、喜鵲等)

唯物觀下的意識

簡單來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體現,只是一種錯覺。是由於世界的連續性,使人腦不斷的對連續變化的世界作出的反饋造成。這種反饋不斷的刺激我們的大腦,形成新的神經突觸,也就形成了記憶。這些反饋和記憶共同構成了「我」。

但是,這樣看來,人生是否變得太悲觀。我們的情感,高興,憤怒,甚至記憶和「我」,都只是大腦進行生理活動的副產物,我們只是由物質和生化反應所堆砌起來的肉團。你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嗎?

我們可以從狼孩和一些有大腦疾病的人等例子發現,不正常的生長環境確實會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影響我們自我意識的形成,難道「我」真的只是錯覺。每當我有了種想法,我就對人生充滿了悲哀。

唯心觀下的意識

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潛意識、靈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識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它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觀唯心主義者的主觀意識指的是自然界內在非物質的總和,不是簡單指人類思維。

佛教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儒家陸王學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我思故我在

(關於唯心主義,可以看這2個著名的量子實驗:惠勒延遲選擇實驗,量子橡皮擦除實驗)

關於意識的幾個重要問題

意識只是人腦生理活動的副產物嗎?意識是一種物質嗎?意識能不能脫離於大腦而存在?意識可以實現永生嗎?

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夠看見世界上有人解決了這幾個問題。相信在這幾個問題解決的那天,人類的命運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篇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在社會交往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學階段是我們意識發展並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縱觀自我概念的心理學研究,我們認為個體既可以主體,我既英語中的l的身份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
  • 寶寶自我意識大萌發:什麼都是我的
    3~5歲的寶寶自我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的意識逐漸清晰,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意識越來越強烈了。那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寶寶的自我意識發展。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可能還會有人問,有沒有辦法直接證明,自我意識是怎麼回事,誰有或者沒有自我意識?還真有。1970年,美國圖蘭大學的心理學家戈登·蓋洛普(Gordon G. Gallup, Jr.)發明了非常簡單的鏡子實驗(Mirror Test)來度量自我意識。實驗的邏輯很簡單。
  • 講座回顧 | 李熙:從「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
    403舉辦了題為 「從「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的講座。在本次講座中,李熙老師為我們講解了由「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的一個推理過程,讓我們一起思考什麼才是自我意識。講座的開頭,李熙老師以「什麼是哲學」作為引入,闡述了他心中認為的好的哲學——把哲學變成不是哲學的工作。隨後,他提出了「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問題,並給出了他的一個推理過程:從「我是誰」→「什麼是『我』」→「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推理,主要源於李熙老師對「自我意識」這一詞的詞條搜索。
  • 靜進醫生:孤獨症兒童的自我意識
    其基本認知元素就是「我是誰」、「我會什麼、不會什麼」、「我如何保持低調或是友誼,才能夠保全自己」諸如此類。人類進化至今,自我意識印刻在我們的認知深層,促成了我們識別敵友、倫理道德、害羞窘迫、價值觀念、助人為樂及利他行為等。三歲以後的正常兒童,將個人行為與所接受的道德和價值觀做比較時,他們會自動地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自我意識上。
  • 自我意識與人性——一種踏實的成全
    自我意識是人性的一部分,因為只有人才會有自我意識;人性也反過來被自我意識所建構,因為沒有天生而就的人性。那麼,問題又來了:它們到底誰先誰後,誰孕育了誰?這似乎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來看,父母有意識地哺育和教育初步建構了人性,也培養了子女的自我意識。同時,當自我意識稍具雛形後,子女便開始主動自覺地開展社會活動,再更進一步地自我建構人性。
  • 究竟什麼是自我意識?
    而有一樣意識,它有時候表現得很簡單,有時候又複雜到很難講清楚它的歸屬,有時候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而更多時候又常常受它所牽制,這個飄忽不定的存在,就是自我意識。什麼是自我意識?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其外在表現極其寬泛,以至於從中難以歸納出一般性的規律。
  • 我是誰?哲學上的一個有趣的問題——「自我」和「本我」
    笛卡爾的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如果可以懷疑其他一切的存在,是否是幻覺,或誰在捉弄我使我認識不到真相。但由於我在思想,所以我才有可能提出問題。所以我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按照休莫的思想,笛氏的自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 簡述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自我意識部分考頻都比較高,且自我意識部分知識比較容易混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對自我意識的知識點進行了如下梳理。一、內涵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 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不是宇宙大爆炸
    你猜他看見了什麼?人類的自我意識從此產生。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把「天、地、人」分開的人,給他編了個神話,叫盤古開天。人類自我意識產生之後,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假如人類沒有產生自我意識會怎麼樣?不會怎麼樣,地球還是照樣轉,草木依然會生長,動物依然在奔跑,沒有人類後來的破壞,自然界肯定比現在更好。而人類,可能和狼蟲虎豹這些動物一樣,順應本能,在混沌中繁衍生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自我意識而動物沒有。人類會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但大猩狸不會,獅子老虎也不會。
  • 心理學_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試內容,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考查形式比較簡單和固定,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以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
  • 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不是宇宙大爆炸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久到什麼時候?可能是在舊石器時代,也有可能是人猿剛從樹上下來滿地跑的時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時候的人類還不穿樹葉獸皮,無論男女都是光著身子晃悠。你猜他看見了什麼?你先別往下翻,我用圖片隔開,你自己想想答案:他看見了自己。沒錯!是自己。人類的自我意識從此產生。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朱利安·傑恩斯(Julian Jaynes)1976年的著作《二分心智的崩塌:人類意識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探討了自我意識的來源。傑恩斯首先概括了「意識不是什麼」。它不是事物的天然屬性。它也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
  • 動物們是否有自我意識?為什麼?
    小夥伴們,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原因是我家裡養了一隻泰迪熊,當然很乖,能聽懂主人的話。那麼動物們是否有自我意識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那就要弄明白什麼是自我意識。一.什麼是自我意識?我認為基本的自我意識基本的自我意識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主體我的認識,另一部分是對客體我的認識。那麼狗狗有主體我的意識嗎?當然有,比如它口渴了,前面放著裝水的小碗,它會主動去喝,餓了,它會找食物在哪。這就是小狗的自我意識。
  •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在心理學部分,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是教師招聘中常考知識點之一,以單選題和多選題考察為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點。相對於大腦的無意識活動,人們普遍同意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是我們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認識。
  • 人工智慧的曙光: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
    網易科技訊 北京時間07月21日消息,拜各種科幻電影所賜,「自我意識」似乎成了邪惡高科技機器人的代名詞。目前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機器人可以有非常基礎的自我意識,幸運的是這些機器人都非常有禮貌。三個機器人都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但只有一個大聲喊出了「I don't know(我不知道)」。這些機器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沉默了很久,似乎在進行思考。準備好回答後,機器人站起來開始回答問題。講話的那個機器人在辨識出自己的聲音後補充道:「Sorry, I know now. I was able to prove that I was not given a dumbing pill.
  • 什麼是自我意識?機器人會有自我意識嗎?(比第一次寫的更詳細)
    想要深刻理解什麼是私心,我們可以通過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能很好的詮釋。父母,付出大量的金錢,時間,用自己所能掌握的一切資源,不惜一切的培養自己的子女,按理說,這孩子應該是父母的奴隸才說的過去。這就是私心,不是自私的私,是自我的意思。私心在我這裡是個中性詞,並非貶義。他不是壞東西,沒有私心人類無法進步,可以試想一下,假如人人都沒有私心,都完全聽從父母的安排,維父母的命令是從,這樣的社會該多麼恐怖和可怕。人類若是沒有了欲望,又怎麼會逆流而上,追求進步。所以私心就是自我意識。會有人去設計有私心的機器人嗎?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在眾多的心理學考點中,有關自我意識的考點雖然不多,也不算繁雜,卻也是考試的。接下來,我們以考點「自我意識的分類」為主線,對有關自我意識的考情進行簡單梳理,以饗考生。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考情】本考點主要考查單選(識記:定義反選、地位)、多選(識記:內涵的三個方面)。
  • 如何區分自我意識與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意識是教育心理學社會化發展與教育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它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這個知識點容易和心理學的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弄混淆,下面我們就她們的相同和不同點進行詳細區分,希望對於大家今後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