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哲學上的一個有趣的問題——「自我」和「本我」

2020-12-04 獨視角

笛卡爾的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如果可以懷疑其他一切的存在,是否是幻覺,或誰在捉弄我使我認識不到真相。但由於我在思想,所以我才有可能提出問題。所以我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休莫的思想,笛氏的自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休莫認為,人的全部知識不外兩種:關於事實的知識,和關於概念之聯合的知識。其他的知識都沒有必要,可以燒毀。蘇格蘭不可知論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認為,其實「我」並不存在。因為關於「我」的知識,在變化中早就面目全非了,我們無法確定「我」的存在。舉例來說,我們小時候就有前面提到的二種知識,到我們老年,我們此時的知識已經完全不同於我們少年時的知識了,我們怎麼可以確定那時的「我」仍然為現在的「我」呢?

再舉例說,古希臘有一個英雄,在一次海戰中大獲全勝挽救了希臘城邦。希臘人為了紀念他,就將他的戰船建立了一個博物館存放。隨著歲月推移,船板開始腐爛,希臘人於是將新的船板取代爛掉的部分,繼續保留。終於,有一天最後一個腐爛的船板被換掉了。人們此後所瞻仰的英雄的戰艦沒有任何部分與當時的歷史有關。可人們仍然以這艘「新船」作為當年的英雄戰艦來紀念。

很明顯,是什麼維繫著當年的英雄和現在這所「戰艦」呢?是英雄的故事,而不是英雄當時的武器和戰艦。我們可以反過來問,既然「觀念」是自我的標識符號,人在一生之中,觀念的變化是多麼大啊,為什麼我們認為「我」是我,而沒有因為自己的觀念變化而開始懷疑自己呢?這就是前面休莫質疑的根據。

這種樣看來,其實觀念也不是確定自我的「錨」,我們還必須發現那一「唯一不變」的什麼,它才是在我們一生中,無論什麼變了,只要我們活著,而且意識正常,我們就從不懷疑自己的存在,既「我」,的真實性。可以回答是:它就是,我們的等同宇宙背景的絕對性質的來源一樣,「局部絕對性質」的來源:大腦。

具體地說,這個「局部絕對」是由我們大腦的左右半球同時承擔的:意識和思維。意識和思維的功能,是處理一切信息,包括觀念的機關。從我們出生的時刻起,這一對兒功能就存在了,只要它們功能正常發揮,就沒有根本的變化。而被處理的信息在我們一生中,無論怎麼變化都不會影響到大腦的絕對性質這一對功能組成的整體的運行。也就是說,思維和意識的絕對性質處在萬變中不變,才是我們「自我」意識確立的基石,其他一切都在變化,如同希臘的英雄戰船一樣。

我們不是自我的認識功能沒有被損害的時候,比如大腦的損傷就可以造成人格的分裂徵。顯然在這時,我們則喪失了自己整體「自我」把握的功能。可以說,大腦的絕對性質,意識和思維,依賴與肉體的「相對」性質的存在。所以暫且稱這種絕對性為「局部的絕對性」或「相對的絕對性(RA)」。如果讀者理解了這個相對的絕對,就有可能進入到「絕對的絕對」,就是我們整個世界的背景。理解了絕對,也就理解了最核心部分。而這個理解顯然不能指望用語言,更不能用理性,而只能用「悟性」,並且是「純粹悟性」。因為純粹悟性建立在普遍悟性之上,而且還建立在理性之上。這就是純粹悟性不同於佛教所說的悟性,或中國禪宗所說的悟性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哲學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來形容他的處境,熟不知這就是哲學上著名的「奪命三連擊」。其實這三個問題有著古老的背景,他們旨在讓人們認識自己,而這三個通俗問題的背後則涉及三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它們分別是: 自我意識的本質問題 ;人的本質問題;自由的本質問題。這是在代表人類發問,也是在代表每一個人發問。一個人從蒙昧中走出來、從沉睡中醒過來的時候,往往會問這三個問題。
  • 哲學很難懂?7本簡單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今天就分享幾本簡單有趣,且豆瓣評分都在9分左右的哲學入門書。讀了它們,你可能就不會覺得哲學有那麼那麼難了。大問題豆瓣評分:9.3作者:[美] 羅伯特·所羅門 在幾乎所有的「哲學入門」書單上,你都能看到這本《大問題》。
  • 我是誰?這個經典的哲學問題存在著一個包含生命與意識的科學答案
    我是誰?這個問題恐怕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問題了,我就是我,是張三,是李四,是李雷,又或者是韓梅梅。同時,從哲學的角度上來講,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甚至於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也並不為過。張三也好,李四也罷,這不過都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拋開這個名字之後,我又是誰呢?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生命體如何界定「本我」和「非我」,這些生物學線索又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想像的空間。有朝一日,我們真的可以創造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嗎?比如說,讓一個孤獨症患者描述剛才做過的事情,他/她可能會熟練地說「吃蘋果」,「坐汽車」,但卻就是不能把「我」和這些事情聯繫在一起,說「我吃蘋果」「我坐汽車」。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許可以更進一步的確認,自我意識不僅不是與生俱來,而且還有出錯的可能。可能還會有人問,有沒有辦法直接證明,自我意識是怎麼回事,誰有或者沒有自我意識?還真有。
  • 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原標題: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幾千年,人類窮盡所有智慧都沒有個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不管是蘇格拉底,還是佛祖等等,到今天歷史上的各類哲學家,無不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經。
  • 《輻射4》合成人發瘋心理學分析,人的意識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
    實際我按照心理學來分析。人的意識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作為生物本能的行為。包括吃喝玩樂,生老病死。在學院你能看到鑽石城的市長給學院寫信說自己還有用,希望回收後繼續為學院工作當追捕者。人類的本我意識和合成人的本我意識是有較大差異的。合成人基本素質強於人類,並且腦內有停止密令。這種本我和輸入人類自我記憶之間強烈的對抗,很容易導致性格分裂而發瘋。對於沒有意思到自己是合成人的人。由於他們的身體結構有異於人類,實際上遲早也會發現自己是合成人。然而如果真的發現了,估計也是發瘋的悲劇。
  • 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你的一位好友憂慮地、鄭重其事的告訴你上述他的想法時,我想你肯定會趕快打電話叫心理醫生或是精神病院的大夫,挽救他於崩潰的前夕。大家知道上述想法是誰提出來的嗎?是笛卡爾,於是,他成為了近代哲學之父,揭開了哲學史上新的一頁。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林欣浩/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讀客 2015年7月版這是一本有趣的哲學簡明史,也是人類最厲害的天才們自我折磨的歷史。哲學家們只想在思考中尋找終極真理,但在他們的爭吵中,世界卻意外地被改變。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從休謨到康德,兩千多年的哲學史,一代代哲學家不斷思考,並對我們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闡釋,而哲學卻並沒有所謂的終極真理。那麼,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他們在重複沒有意義的活動嗎?顯然不是。這本《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從哲學家們庸常或天才的生活軌跡入手,為我們呈現了絕大多數人惰於思考卻不得不一直面對的問題:我是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 我是誰?自我意識是什麼?
    我是誰不知是從何時起,我們有了「我」的感覺。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孩童時期的我正在衛生間企圖用水帶走這個夏天的炎熱,當水划過我的脖頸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我是誰?我不禁低下頭,凝視著我的雙手,為什麼我有手的感覺,我知道寒冷,知道炎熱,知道陽光的絢爛,知道水滴濺起的花朵。
  • 量子物理很好的回答了「我是誰?」的哲學問題
    我記得那些快樂卻又極度粘人的籤名,比如,「讓我們保持聯繫」,「今年夏天給我打電話」,「我永遠都會記得……」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這個想法在那年的年鑑上很受歡迎,並且在我的年鑑上佔據了很多頁。這是一種愛,也是一種詛咒,要求「永遠不要改變」和「做你自己」。為什麼我永遠不會改變?18歲的我有什麼珍貴之處,讓我應該把它固化成一個永恆的自我?
  • 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是的,哲學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肉眼可見的好處,但如果我們深入地學習哲學、研究哲學後,它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而人的思維方式一旦改變了,行動也會發生改變,而行動一旦發生改變,很有可能命運就會發生改變。古今中外包括當下社會,因為思想改變而改變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
  • 《科學大家》|當哲學問題遇上意識科學:聊聊"我是誰"
    但不同的意識理論對「我是誰」的理解並不一致。  如果有一天,可實現轉移意識到機器腦上,那麼機器腦上的「我」真的還是我嗎?同樣,不同的意識理論對如何轉移意識,對機器腦上的「我」的理解也不一樣。在本文,新興的意識科學將為您闡釋「我是誰」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  我是誰?
  • 我是首爾大學東洋哲學博士生,關於先秦哲學與韓國社會,問我吧!
    我是首爾大學東洋哲學博士生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經典的命題,一些人根據這個命題又提出其他一些說法,如「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我吃故我在」,等等。如此一來,這個命題的外延就漫無邊際了。追本溯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嚴肅的命題,目的在於思考「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後來提出的許多說法和笛卡爾哲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屬於搞笑式說法。
  • 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最近看了幾本哲學書,閒來無事就把一些比較好的句子(思想)記了下來,尤其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和其所面臨的矛盾、困境等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吃透,但還是想在這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討、乃至澄清,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把這些運用於生活,用到自我與世界的研習和修煉之中。請看哲學詩畫整理的——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人的異化和物化!
  • 《哲學的思與惑》中對於「自我」的理解
    「我是什麼」是一個很難去形容的概念,它可以是指我,也可以是我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我的思想。當然哲學對於我是什麼的討論,是建立在自我這樣一個主觀態度上的討論。今天我們將進入《哲學的思與惑》最後一個話題:我是什麼。
  • 12本經典好書推薦:了解科學,感悟哲學,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好書推薦第190期:科學是人類發展的基石,哲學是人類發展的終極思考,而經濟管理類的書籍,則能讓你更好地管理自我,提高學習能力。本期將為大家推薦12本經典好書,他們來自於三個領域(當然劃分領域,絕不意味著死標準),分別是科學、哲學和經濟管理,對某一個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閱讀。
  • 《2008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第一專題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其主要的命題點有:(1)哲學基本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其經典表述是什麼?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考生要特別注意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內容,即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命題時可以通過一系列材料要求考生分析為什麼對各種哲學問題的解決,都是以對哲學第一方面問題的解決為前提。(2)哲學基本問題提出的依據和重大意義是什麼。
  • 一個中國人對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解讀
    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我從哪裡來?』是『因』,   『我是誰?』是『果』,   『我將去往哪裡?』恰恰是『因果報應』。   可見,天下哲學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