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2020-12-05 諸神的恩寵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哲學家羅素說:「我的一生始終為以下三種激情所支配,對真理不可遏制的探尋,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對愛情不可遏制的追求。」

這三句話,乍一聽很普通,但仔細推敲,卻大有深意。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內涵,其中有三個關鍵詞:「真理」、「苦難」、「愛情」,這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窮其一生所要經歷的事,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經歷的事。

初識羅素,是在2008年。當時,我無意間讀到了《西方哲學史》。看到這個書大概1/3的時候,我對羅素其人敬佩不已。可以說,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為我打開了哲學之門,讓我認識了從古希臘時期到近代社會最傑出的西方思想家、他們的生平事跡及他們的哲學主張。這些東西,看起來似乎與現代人的生活距離遙遠,毫無關係,其實,二者之間有著某種隱秘且重要的關聯。

今天,在我們共讀羅素的名著《幸福之路》前,我想先跟大家講兩件事。這兩件事,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本書的內容。

第一件事是,什麼是哲學,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

提到哲學,很多人都會覺得,哲學就是我們中學及大學學過的馬克思哲學原理。這其實是誤解了哲學。

西方哲學是人類世界最古老的一門學問,它誕生於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哲學被譽為一切學科之母,所有學科都是從哲學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所以,哲學又被稱為「元知識」。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問一個人,「你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是刨根問底。不斷地「刨根問底」,直到找到最接近問題本質的答案,這就是哲學。

「哲學」這個詞,在古希臘的詞彙中,是「愛智慧」的意思,哲學是一門關於思考的學問,如果一個人不愛思考,那可以肯定地說,他就沒有哲學素養。

可能有人就會說:「哲學,我知道啊,不就是講各種大道理嘛。我已經聽過太多大道理了,然而,我依然沒有過好這一生。」

事實上,哲學並不是「大道理」,哲學來源於生活,根植於生活,並立足於解決人類精神世界的共同問題。當你真正靜下心去讀任何一本經典哲學書籍的話,你會發現,這些書中所謂的「大道理」,都是不同時期的哲學家通過觀察自己、觀察社會、觀察人類之後深度思考的產物,他們說的話,絕非雞湯話。可見,哲學不但不高冷,反而相當接地氣,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也許你會問,那學了哲學有什麼好處嗎?

確實,我們學習哲學,可能不能馬上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比如說,它不能幫你馬上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不能馬上讓你住進大房子裡,不能馬上讓你擁有豪車等。是的,哲學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肉眼可見的好處,但如果我們深入地學習哲學、研究哲學後,它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而人的思維方式一旦改變了,行動也會發生改變,而行動一旦發生改變,很有可能命運就會發生改變。古今中外包括當下社會,因為思想改變而改變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

所以,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千萬不要短視,不要覺得學完哲學,我馬上就可以買房買車了。如果是抱著那種目的的話,我相信,我們看任何一本哲學書都會非常非常非常失望,因為它不會帶給我們任何實際的好處。

然而,哲學對我們的影響是終生的。尤其是,當你有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後,你再回過頭來讀經典的哲學著作的時候,你會跟這些哲學家產生巨大的共鳴。他們寫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你心裡想說卻說不出來的話。

經典電影《教父》中,有一句名言,「半秒鐘看清事物本質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註定會是不同的。」在我看來,用這句話來詮釋哲學對人的作用,再合適不過。

在我看來,哲學的最大用處,是能從思想深處去剖析我們自身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問題。這種剖析的結果,能讓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不了解哲學或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很難產生思辨能力,這樣的人,看一件事情時,只能看到表面現象。相反,有哲學思辨能力的人,在看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看透這件事情的本質。而一旦看透事物的本質,被騙的機率就很低,幸福感自然會上升。

以上,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哲學對於普通人的意義,以及學習哲學的必要性。接下來,我想談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哲學和文學之間的關係。

哲學和文學是兩門學科,但二者之間又有著緊密的關聯。如果大家經常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你都會發現,哲學和文學不分家。

哲學和文學緊密相連,互相融合。文學是哲學的肌肉,哲學是文學的骨骼。古今中外的任何一本名著,無論內容多奇特、多有趣、多浪漫,多悲慘,其最終指向的都是哲學。可以說,一個作家如果不具備哲學素養的話,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作家。

哲學所追求的,是一種普遍的真理。它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普遍的、客觀的規律,而文學呢,它更多地是通過一些優美的語言(詩歌)、虛構的故事(小說),一些自己對於人、事、物的看法(散文雜文等),來表達作者對於自己、對社會、對人類的一些看法的。所以,哲學和文學的區別也是很顯然的。哲學是抽象的、凝練的、理性的,而文學是具體的、生動的、接地氣的、有溫度的。

和大家說哲學和文學之間的關係,是希望大家在閱讀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一定要帶著哲學思考去解讀它,這樣才可以真正讀懂一部文學作品。反之,看到一本哲學著作的時候,無論它是誰寫的,無論它有多厚,都不要被嚇破膽。那這樣的話,可能會錯失一場精神盛宴。

實際上,當你真正走進一部哲學書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正在跟一個偉大的靈魂做跨時空的交流。這種交流,會產生很多思想的火花,讓我們受用一生!

備註:本文為「三人行讀書會」的第一節課的講課稿。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籤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相關焦點

  • 普通人為什麼要讀哲學?
    哲學並不是無關痛癢的辯論,從諸子百家到宇宙心學,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看重穩定? 為什麼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鼓足勇氣開始,緊皺眉頭推進,攥緊拳頭繼續,終於……讀到一半睡著?不管你讀的是西哲還是馬哲,似乎刻板的哲學教育路徑一直在告訴我們:哲學就是最高級的學科,它是文科的頂峰,是那個將與物理學數學在人類智力高峰上交匯的學科。普通人怎麼能學得懂哲學呢?
  • 在中國讀哲學著作的有幾人?讀易經、讀懂康德哲學的又有幾個?
    聽說過康德哲學的,也就二律背反,物自體之類的哲學概念,而了解的,恐都是研究人員了。對於《易經》呢?頂多知道乾坤而已,為什麼中國讀哲學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呢?肯讀康德哲學的就更少了。而讀懂康德哲學,易經的就寥寥無幾了。為什麼呢?
  • 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
    呵呵呵呵噠噠從小我就不是非常喜歡看書,雖然老愛去圖書館捧一大摞書回家,但大多都以超期結束我和它們之間的緣分。每次看書時都喜歡邊吃邊看,總是不能十分專注,達到心流狀態。畢業後我時常感嘆,這一輩子都「直」過來了,真是太理科直女了,缺少人文情懷。所以雖然每天做著瓶瓶罐罐的科研,我非常渴望能夠擠出一兩個完整的時間段去讀書。而哲學,是我仰望的方向。
  • 方舟子:我很少讀中文書
    有《大象為什麼不長毛》、《方舟子帶你走近科學》等多部著作。鳳凰網讀書:您在2010年所讀的書裡,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有哪些?請簡要談談讀後感。方舟子:我現在很少讀中文書,一般是出版社或作者送的我才會翻翻。2010年讀的中文書中有比較好印象的只有袁越(即網上的土摩託)的《生命八卦》(三聯書店)。「生命八卦」是袁越在《三聯生活周刊》開的專欄,名稱雖然八卦,內容其實很嚴肅,是普及生命科學的一些比較有意思的進展。
  • 那些學 「量子電磁學」 要讀的書
    許多年輕的朋友問我,學「量子電磁學」應該讀哪些書,今天鬥膽把這些書目列出來,排名不分先後。藉助微信的廣告功能,方便顯示,大家可以不在這裡下單。
  • 童書|孩子為什麼要讀希臘神話?
    人性的缺陷,生命的困境,古人要面對,今天我們仍須面對,諸神沒法解決,我們也沒法解決。《多萊爾的希臘神話書》,最先吸引我的是一張赫爾墨斯小時候的插圖。我突然理解了格林厄姆在《柳林風聲》裡寫到潘神時為什麼要刻意營造的那種神秘的氣氛——鼴鼠和河鼠去找走失的小水獺,在黎明的柳林中聽到一陣令人迷醉的笛聲。 「聽不見啦!」河鼠嘆了口氣,又倒在座位上。「多美呀!多神奇呀!多新穎呀!可惜這麼快就沒了,倒不如壓根兒沒聽見。這聲音在我心裡喚起了一種痛苦的渴望,恨不能再聽到它,永遠聽下去,除了聽它,別的什麼似乎都沒有意義了!它又來啦!」
  • 我為什麼要給你推薦一套我也尚未細讀的書
    原標題:我為什麼要給你推薦一套我也尚未細讀的書   始於2016年的我省重大出版工程《貴州文庫》,現已
  • 為什麼要讀《時間簡史》?
    在《時間簡史》裡,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衝突,並指出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這部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了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在寫完《時間簡史》第一章草稿之後,霍金告訴他的文化經紀人,他要使這部書「成為在機場書攤上出售的那一種書」。他的文化經紀人說他不是懸疑小說家,這根本不可能。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作為一個主打哲學的自媒體號,我常收到這樣的留言:哲學很好,我很喜歡,可我理解不了,給我推薦幾本(哲學入門書籍)唄。實不相瞞,讓我推薦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常常使我犯難,畢竟,搞哲學,我完全是業餘的。我既非科班出身,也沒讀幾本哲學著作,如何給哲學的讀者們推薦靠譜的書單呢?所以,讓我推薦哲學入門必讀書籍,我是很難為情的。但同時又感到,作為一名哲學發燒友,無書分享也說不過去。所以工作之餘,我開始四處搜查流行的哲學入門書籍,同時根據自己的判斷整理出一份僅代表個人的哲學入門書單。限於篇幅,本文著重談哲學史書單。
  • 教育的技法:把書讀薄了,然後再讀厚了
    遇精彩處,眼前如過電影般,展開屬於我的世界,那裡有人馬座有亞特蘭蒂斯,有江小魚有苗若蘭,有羅波有柯南……書如老友,留得越久,友誼越甜,你不了解我沒關係,我把你讀懂,就夠了。你陪我清晨,我送你黃昏主動讀書、還原書中情節的過程,就是教育的一種理念:感興趣地學習,把知識主動歸納總結了,這就是「把書讀薄」;認真練習,把頭腦中的「玩意兒」變成實際的產物——比如新建的建築物、新架的橋——這就是典型的「
  • 想要拓展知識面世界觀,讀這些書
    想要拓展知識面世界觀,讀這些書編輯:蘭青說書 本文原創 抄襲必究歡迎大家來到蘭青說書,這裡有最有靈魂的書籍,還有最有趣的書籍,不但讓你成為一個有靈魂的人還能成為一個有氣質的人你每天的生活是不是都是周而復始的繁瑣日常,在得過且過中,掩埋掉了我們所有的激情和熱血
  • 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的形式來講哲學
    哲學思辨,我一直覺得是孩子們的閱讀盲區。如果沒有「領航人」,在孩子思維旺盛、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時,面對一些事,他們可能從不會去思考、探索。當然,我不會誇張地說一套書就能對孩子「一點就通」,但毋庸置疑的是,從這裡出發,會有與眾不同的收穫與體驗。
  • 第一本中國味道的狹義哲學書!《物演通論》
    作者:無用學派來源:無用學派副標題:你讀幾百本書,不如認認真真讀研究一本「好」書本文分兩篇:這是第一篇在整個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狹義哲學書的,除了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這本物演通論了,其尺度之大、構思之巧妙、邏輯之精密、洞悉之深邃,沒有任何一本書有如此力道,說它是中國當代最有思想的一本書也不為過.
  • 一本集結了心理學、腦科學、哲學的書是怎樣的?
    2.哲學作為一本哲學書,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差一點就揭開了自我意識的神秘面紗,十分令人激動。我是一字一句地反反覆覆地讀下來的,深感值得。這同時意味著,這本書把關於自我意識的那些哲學概念附著到了生物學,尤其是腦科學的研究實際中,在談到「價值」時作者的意圖更是明確。總之,我第一次感到那些在哲學書裡很容易陷入不知所云之境的詞彙落地生根了。自然科學分化獨立之後,擱淺了幾百年的哲學終於有希望不再是空談了。
  • 選一本哲學入門書
    人們在這裡表達贊同、困惑和疑問,當然也有人叫看不懂,卻還堅持看下去……可見其實對於哲學,大多數人雖然額頭上掛著大大的問號,卻也並不像通常以為的那樣無人問津,只不過到底怎麼能比較好地入門,一直是個問題。雖然我本人的主要興趣是歐陸哲學,但有人讓我推薦哲學入門讀物的話,我一般會推薦分析哲學進路的書。
  • 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懂一點哲學
    思想在人類祖先中發展 為什麼要懂一點哲學,我們可以看見歷史上每個哲學理論爆發的高峰,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都是人類可以大量發表自己觀點擁有自己思想的時代。
  • 哲學很難懂?7本簡單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今天就分享幾本簡單有趣,且豆瓣評分都在9分左右的哲學入門書。讀了它們,你可能就不會覺得哲學有那麼那麼難了。它們既是哲學上的「大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一些基本問題。哲學有時候會被認為是一種極為深奧和抽象的專門學問,它好像與其他各個門類的研究——或我們的餘生——沒有什麼關係。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自希臘回來後,我讀了許多希臘書,包括古羅馬作家第奧根尼·拉爾修的《古希臘哲學的故事》、希臘現代作家卡贊扎基斯的《希臘人左巴》、柏拉圖、蘇格拉底、尼採《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希羅多德的《歷史》、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 》《神譜》,等等。這些書籍在你的閱讀史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和功能?
  • 現代人為什麼依然要讀經典?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現代人為什麼要讀經典?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在為《經典之門》系列叢書所作的序言中提到,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晚年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一些預測和憂慮。 湯因比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礎上,預見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科技不斷進步,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人會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自私,物質欲望不斷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