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無事,收拾舊書,那微微發黃的紙上依然流淌著生動的文字,那麼熟悉,就是一把把開啟心智的鑰匙。
選自己喜歡的姿勢,從日上三竿讀到夕陽西下,忘了饑渴,略去冷暖。猛抬頭,眼也花,背也痛,頓顯老態。唉,連這種讀書方式,現在也成了奢望。
不是嗎?電子書越來越多,爛武俠漫山遍野,橫空出世的是滿眼的穿越,無論是霸道總裁還是體面小三,無不敗在稚嫩的文筆或者演技下。
不得不說,這是個雞皮疙瘩滿天飛的時代,拿著肉麻當有趣倒是贏得了碰頭彩。
好文章禁得起推敲,還是要放在舊紙上穩妥些,舊紙的淡黃色配上歲月的味道,印著那圓潤的漢字,好像古琴彈奏的一曲霓裳羽衣,烘託無始劫前飛天舞,滄海桑田,靈動自如。遇精彩處,眼前如過電影般,展開屬於我的世界,那裡有人馬座有亞特蘭蒂斯,有江小魚有苗若蘭,有羅波有柯南……
書如老友,留得越久,友誼越甜,你不了解我沒關係,我把你讀懂,就夠了。
主動讀書、還原書中情節的過程,就是教育的一種理念:感興趣地學習,把知識主動歸納總結了,這就是「把書讀薄」;認真練習,把頭腦中的「玩意兒」變成實際的產物——比如新建的建築物、新架的橋——這就是典型的「把書讀厚」。
什麼是「學以致用」,這就是了。「學」是「讀薄」,「用」是「讀厚」,就這麼簡單。
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人心裡就有一千個林黛玉(還有說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根據文字還原成圖像,每個人都會加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詮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每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於每位讀者腦海中,貼合著讀者的心路歷程。
如果有時間,我們不妨讓孩子們做一次總導演,讓他們組織一場活報劇,看看他們心中的小美人魚、狼外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成年人也一樣:數學,這樣純粹的理科,也有天才讀出了哲學的味道。可不是嘛!加減法、指數對數之間有關聯,三角函數與坐標系之間有關聯……貌似唯一的答案背後可能有無數個解,為什麼「1+1=2"至今也沒有完全破解,我們的老祖宗們認為,姑且認為,就是等於2,然後一切的數學論斷以此為基礎證明開來,什麼公理定理推論,什麼」sin"、"cos"、"tan"……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不等於「2」,那麼我們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數學,豈不是一個笑話?但是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就是等於「2」啊!所以數學書讀薄了,就是「1+1=2」,然後我們反過來推導出那麼多的公式、證明過程和結果,這就是把數學書讀厚了呀……
書是我們永恆的夥伴,無論詩遠方多麼迷人,還是要靠書來傳遞這份曼妙……
請愛書吧,如同愛護你的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