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

2020-12-04 THEIA計劃

做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溫暖他人、照耀世界

設計 | OrangeSq

——這是建華提雅學園第93篇原創文章——

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探討新式教育

11月22日,建華提雅學園開放了「Theia·新閱讀」系列讀書會的第一期活動。

隨著提雅學園的新校址的落成、開放式圖書館構想的日趨清晰,與大家一起,「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這個想法,得到了提雅學園大小夥伴們、關注和支持提雅學園成長的夥伴們、以及亦莊閱讀聯盟的支持。

活動視覺設計來自提雅學園小夥伴建虹宇、朱韙鋮

為此,我們計劃將在提雅學園圖書館正式向社會開放之前,在每月舉辦一場「Theia·新閱讀」系列讀書會,選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與教育屆大咖一起面對面深入地交流,希望能夠聚合更多人關注、探討新式教育。

在第一期讀書會上,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未來學院研究院院長鄭德林,江蘇省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師大附中教師、提雅學園顧問王雷,頂思TopSchools聯合創始人徐康樂3位嘉賓來到活動現場,圍繞《特權——聖保羅中學精英教學的幕後》這本書,希望通過對美式精英教育的探討,暢聊中國式創新教育、提雅學園教育創新,並與來到提雅學園活動現場的百餘位父母進行了深入交流。

文中我們選取了活動現場的精彩觀點,與大家進一步分享。

鄭德林:在不同關係相處中完成自我認知

在這本書中對我觸動很大的一句話,說「抵達聖保羅是一份卑微甚至艱難的體驗」。

我想我們的孩子在未來,包括我們每個人曾經獨立走向和融入社會的過程,似乎也是一種更卑微、更艱難的體驗。

這本書中,在我看後,感覺最核心的其實是在談「關係」,作者通過他曾經在聖保羅中學求學的成長體驗,以及後來作為一個浸入式研究學者非常深入地觀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學生和員工的關係、學生和家長的關係、男生和女生的關係、高三的學生和高一的關係,以及年輕教師和資深老師的管理、聖保羅中學和美國幾所名校以及招生官的關係等等許多的維度。

而這又跟學生在這裡學什麼,為學生提供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去共同塑造什麼,有非常大的因果聯繫。

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未來學院研究院院長鄭德林分享

第一,關於自我的認知。書中給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學生在這裡學了什麼?答案是:在學科之外,去獲得對自我定位的理解、對自我的認知,以及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和人與環境相處。

第二,關於陪伴和影響。這本書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也是中國正在倡導的關於未來學校理念中的師生的關係。聖保羅是全寄宿的精英學校,初中的孩子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更多的時間是跟老師用一種像朋友的方式泡在一起。此時,老師的關注和評價,並不再僅僅圍繞學生對於學業和學科的精力分配,更多深入到了與學生的生活相關、心理相關等等多方面。

第三,關於生活。聖保羅中學在足夠大的空間中,呈現的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社區。在這個社區當中有各種各樣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校一定不是被一堵圍牆圈在固定的空間中,一定要跟所在的社區、所在的城市融合。讓孩子在真正的社區生活中,以獨立的個體去迎接學習與未來生活。

這些讓我嚮往的不一樣的學校生活,都在提雅學園的導師制、學院議事制度、自我認知與心理學課程、有光行走、新式學習空間等等方方面面,有所看到。這讓我相信,好的教育在中國發生。

王雷:學習的力量存在於每個人的靈魂深處

按照柏拉圖的看法,知識早已在人的心中,困難的是找到釋放知識的途徑。「學習的力量存在於每個人的靈魂深處」,教育就是把這種力量引導出來,用什麼去引導?應該是讓他們看到、聽到、觸摸到、感受到、體驗到和思考到的東西,將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原料和能量,持續不斷地給他們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聖保羅的學生學會往大處想,學會如何往大裡思考,並且認為這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比如說,從詩歌到戲劇,通過文學和歷史,找到自始至終貫通的普世主題,比如老師要求他們在歷史的框架下思考,在古代和現代之間建立跨歷史的聯繫,再比如,「什麼是美德?」「什麼是他者?」「什麼是神話?」「宗教是如何改變世界的?」等等。

往大裡思考,這是一種大境界,大格局,這個很重要。漢代學者楊雄說:「升東嶽而知眾山之邐迤也,況介丘乎!浮滄海而知江河之惡沱也,況枯澤乎!」大膽是一種能力,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是自我建構起來的。我們要讓學生「升東嶽」「浮滄海」,而不是整天在「介丘」和「枯澤」之間爬羅剔抉,兀兀窮年。

江蘇省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師大附中教師、提雅學園顧問王雷分享

現代社會,獲得知識變得如此容易和快捷。聖保羅中學深知,知識不再是精英們得以獨霸的領域,人們越來越不可能利用信息來排斥他人,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的培養就特別重要

人是觀念的奴僕,觀念來源於思維,而思維來源於課程。如柏拉圖的話:「一個人最初受教育的方向決定了他的未來」。聖保羅的課程設置著重的不是「你知道什麼」,而是「你如何知道」。

事實上,我們常常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人文課程,其低幼化和平庸化傾向十分嚴重,令人側目。關於傳統教育體制下的語文學科課程,我曾與許多老師們交流:在孩子們完成識字教學之後,一直到高中甚至本科階段,人文素養和通識教育差不多處於停滯狀態,這個十年左右時間還不如放手讓孩子們去自由地閱讀和自由地寫作。

正如書中描述「人文學科的老師優先培養的是針對課堂內容的激烈討論、學術研究和批判性閱讀與推理的技能。學生的寫作跨越不同風格,比如分析性論文、個人陳述、藝術詮釋和創造性作品。」

我不同意什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劃分,但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教育,一種是好的教育,一種是壞的教育。壞的教育裡面再分三種:一種是比較壞的,一種是非常壞的,一種是最壞的。判斷這三種壞教育的標準就是看它做對了幾件事。

很幸運,我在提雅學園看到了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溝通與表達、語言與文學通識、人文社科通識等等回歸到學習本質的課程設置。這些跨學科的人文課程讓我心儀已久,而在參觀了學園的「學習空間」之後更是豔羨不已。

提雅學園的一群年輕人讓我重新看到了希望,他們學術背景深厚,銳意探索,勇於創新,加上對教育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擔當,我相信他們一定能辦出好的教育,一定會綻放出彩虹般絢麗的光輝。

徐康樂:開放性的特權,社會變革的力量

這本書的作者,曾經的聖保羅中學校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西莫斯·可汗,對「特權」做了3個定義——他說,這是在英才教育實施之後產生的新精英文化:

第一,生長於美國精英家庭的孩子們,已經了解到特權是不能再被繼承和世襲的;

第二,特權是一個流動的階梯,需要你去不斷地努力,今天提到的特權將基於你本人做過什麼,以及你本人的經歷;

第三,這將是一個開放性的特權,代表的是社會變革的力量。在這樣一種特權中的文化、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等,將擁有你是否有進入這樣一個階層門票的決定權。

從書中以及今天的美國許多精英中學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看到,趨勢正走向新精英培養的方向。回過頭看,今天的中國有300所國際化或者雙語學校,大多都在採用非體制內的課程,用國際化的標準課程或者創新課程,也是希望能夠有所突破。

頂思TopSchools聯合創始人徐康樂分享

但另一方面中國的國際學校要實現OverTop超越。過去提到國際學校的時候,我們還關注的是他們的標準化考試。

然而,隨著國外學校正在發生的蛻變,更領先的中國國際學校也已經不再拘泥於所謂的國際課程、標準化輔導等等,大家都在在探索如何能夠讓學生脫離物質帶來的優越感,去不斷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和拼搏,為自己的社區打造更好的氛圍。這樣的學校在中國也有,也在發生。

我們所期待看到的未來的學校,它將不僅是一個培養學生的地方,不僅是讓學生不斷成長、發展的地方。還需要向學生們更多傳遞一種終身學習、不斷進取、超越自我的理念。就像提雅學園育人目標中提出的3層蛻變——「指引自己、溫暖他人、照耀世界」。

我相信提雅學園未來也會成為這樣一個文化符號,不僅讓我們的學生,也讓我們所處的社區、社會,與更多不同的中國家庭一起共同成長。

孫永實:讓陪伴的影響在學校自然發生

在我還曾是學生的時代,我的老師曾帶著我們那一批被學校給予厚望的「省招班」的同學們一起逃離月考,他曾說過說過讓我們最受觸動的一句話是:「考試你們考的完嗎?考不完。但是你們美好的人生每一分一秒都是在過去。」

中學的生活,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將有著深刻的影響,很幸運,我感受到了在老師跟學生之間充滿信任感的陪伴,也看到了在這種陪伴下隨之發生的許多可能。

在提雅學園非常強調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的,非常強調陪伴產生的影響。這種陪伴,從提雅學園開學第一天就已經發生。在這裡都是彼此的夥伴,亦大亦小。

過去我們關注的時間,往往是在課堂上的時間,大家總是忽略時長比例是一樣的在學校裡的另一半時間,也就是師生之間互相影響的時間。

大夥伴孫永實分享提雅學園小夥伴抓拍的導師「鯊魚」的陪伴日常

提雅學園有一個很特殊的制度——導師制。也就是說,每一個導師都會有自己的導生,那麼在經過雙向會,大小夥伴的導師關係確認下來開始,直到小夥伴畢業。

在這的幾年時間裡,小夥伴個人學術方面的成長、生活上的困惑、以及情感方面的變化,都可以跟這個導師說,點點滴滴的事情匯成的就是老師的陪伴。

在提雅學園,我們還十分關注的第二種陪伴,是同學跟同學之間互相產生的影響,這是非常棒的。大家一起策劃的行走、基於興趣的社團、正在自主進行的學院議事制度制定、合作式的項目課程等等,都在彼此陪伴和影響。

我們還提倡的第三種陪伴,是所處的校園環境,所產生的的影響。它不一定是某個具體的人,不一定你的某某同學,或者你的哪一個老師,就是你在的那個環境它會塑造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空間環境行為的影響,也有人文環境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氣質和感受。

《特權》書裡面說,新生第一次集合到大堂裡面坐著,看著這些面前放著的桌桌椅椅,知道這裡曾經坐著的是他們的學長學姐,是在過去一百多年裡面影響了美國的政治、經濟的大人物。

回到提雅學園,我們是一個新的學校,籌備那麼久,今年才迎來第一屆小夥伴,所以我們很難說通過一個過去畢業的學長學姐,來讓大家感知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但是,這裡的氣質與文化,隨著這些小夥伴的成長,才有了可以去塑造的可能。

「要做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溫暖他人、照耀世界」這個是我們大夥伴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與小夥伴共同進化的目標。

我們相信,隨著提雅學園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將會一起去塑造一個屬於我們自己提雅學園的文化。那麼將來有孩子走進這個校園的時候,他/她會想:要做一個有光的人。

— END —

相關焦點

  • 青年教師要讀的一本厚書、一本大書、一本薄書是什麼?
    為全面展現海澱教育40年發展歷程梳理總結海澱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凸顯海澱教育人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3人物介紹海澱區,上上下下對教育,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愛教育,海澱教育,在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以來,之所以能取得驕人的成績,是有內在因素的,它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為什麼能持續?就在於它把傳承和創新統一起來了。海澱教育,營造了一個氛圍——海澱區,上上下下對教育,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愛教育,這個挺不容易的。過去我們搞的很多活動,老師、校長都像過節一樣,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生怕放棄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 張磊讀什麼書?
    張磊就在書裡說了,要「在無關處尋找有關,在有關處尋找洞見」。將《價值》中提到的書做了一個整理,張磊讀書的口味頗雜,大致可以歸類在投資、商業、文哲三個方向上。投資的作業抄不了,不妨先抄一抄大佬讀書的作業。各家機構年底都在說要降低明年對股市的預期,那我們明年多讀書吧。
  • 一生之書,一本至少要讀七遍的好書《秘密》
    記得有關《秘密》的一個評論說它是一本需要閱讀七遍的書。是這樣的,我想我又忘記了最根本的宇宙豐盛和輕而易舉的富足。恐懼懼怕畏縮接踵而至,與其肉搏不如淡然面對常態處之。讓暴風雨就這樣來。這就是我再度翻開這本書的契機,準備為此記錄新的所思所想,也結合以前的閱讀想法的比對。之前看過四到五遍,看來距離不抱怨的世界還有一定的距離,怎樣同低頻拉開距離。
  • 方舟子:我很少讀中文書
    鳳凰網讀書:您在2010年所讀的書裡,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有哪些?請簡要談談讀後感。方舟子:我現在很少讀中文書,一般是出版社或作者送的我才會翻翻。2010年讀的中文書中有比較好印象的只有袁越(即網上的土摩託)的《生命八卦》(三聯書店)。「生命八卦」是袁越在《三聯生活周刊》開的專欄,名稱雖然八卦,內容其實很嚴肅,是普及生命科學的一些比較有意思的進展。據袁越本人的介紹,他每天都要瀏覽國際頂尖的幾個科學雜誌、科普雜誌的網站和國外主流媒體的科學板塊,從中尋找與生命科學有關的最新報導作為寫作的素材。
  • 教育的技法:把書讀薄了,然後再讀厚了
    無論多大年齡,書都是好朋友不是嗎?你陪我清晨,我送你黃昏主動讀書、還原書中情節的過程,就是教育的一種理念:感興趣地學習,把知識主動歸納總結了,這就是「把書讀薄」;認真練習,把頭腦中的「玩意兒」變成實際的產物——比如新建的建築物、新架的橋——這就是典型的「
  • 一本分量很重的書
    告訴我他早在1995年時就編寫了這本名為《金山〈上海屋簷下〉導演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2月版)的書,將要出版,要我寫幾句話。他說當年看過這個戲演出,又同劇作者、導演都較熟悉的人不多了,你義不容辭。我想了想,雖然書的內容還不詳知,但出於對《上海屋簷下》這個戲的熱愛和對前輩的尊敬,確實是不應推辭的。當我把書稿翻閱一通後,吃了一驚。
  • 張德芬:一本超級棒的書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圖片來源:資料圖)最近讀了一本超級棒的書,叫做:《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從小是有恐慌症的,被科學儀器測得有史以來最高的快樂腦波指數。書中用非常淺顯的語言來闡述佛法,但是完全沒有說教的意味。也和電影「我們懂個X」的量子力學、腦神經外科的論點一致。這本書內地沒有岀版,我已經在接洽看看是否能夠岀版簡體版(簡體版2013年10月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很想把書中的精華摘要岀來和大家分享,但是苦無時間。一定會抽時間整理的。
  • 《大裳茶》青島故事030:齊魯教育,書到底該怎麼讀?
    自古以來,重視教育。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七歲善書。他的書法藝術空前絕後,被世人公認為「書聖」,這與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和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王羲之八個子女均由郗璇一人所生,七個兒子全是書法家,一個女兒也極負才名。夫妻二人不僅是一對生死不渝的「賢伉儷」,在對待子女教育問題上,二人高度一致,成為中國古代教育的一段佳話。
  • 【有聲故事屋】1196期之《一本會咬人的書》
    《一本會咬人的書》一本充滿驚險和懸念的奇怪之書,吊足了小讀者的胃口。原來書也可以這樣讀:晃一晃、畫一畫再咬一咬……讓你的全身都能動起來。 一隻可怕的鱷魚突然闖進了書裡,他到書裡來幹什麼?他也許會咬掉你的手指頭,或者抓破你的鼻子。不用怕,把書拿起來晃一晃,鱷魚就昏昏欲睡了。再用彩筆在他身上畫一畫,鱷魚變得可愛極了。哎呀,鱷魚醒了,他好像不想再在這裡待下去了,怎樣才能走掉呢?
  • 小時候的我,最愛讀什麼書?
    過完了六一,今天的讀書會,我邀請小夥伴們分享自己童年喜歡的書,收到文稿時忍不住會心一笑:果然是一群很小就熱愛冒險的人。小時候我最喜歡的,也是各種歷險記。不知道長輩們是刻意想要培養我的探索的勇氣,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不自覺地透露出偏好,小時候常會收到生日禮物是與探險有關的書。
  • 國外程式設計師推薦:每個程式設計師都應讀的書
    源於2008年8月4日,StackOverflow 網友 Bert F 發帖提問:哪本最具影響力的書,是每個程式設計師都應該讀的?「如果能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作為一個開發人員,你可以告訴自己在職業生涯初期應該讀一本, 你會選擇哪本書呢?我希望這個書單列表內容豐富,可以涵蓋很多東西。」
  • 《在線》:一本能夠讀懂阿里巴巴未來的書
    書的內容講的是未來科技,雲計算、大數據、網際網路等等。然而,這本書卻出人意料地好讀。它並不像許多講技術的書那樣晦澀難懂,我讀書不算快,也僅用了7、8個小時就把這本20萬字的書讀完了。另外,《在線》不像很多翻譯過來的科技類圖書,語言乾癟,甚至存在錯誤,王堅是用中國人的思維,全球化的視角,講了一個關於未來科技的故事,這很少見。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這些書有點多,一時也看不完,各位可以先點個收藏,等書荒的時候再來翻翻。為了方便各位的閱讀,我把書簡單做了個分類,我讀的時候不是按照這個順序讀的。第一類:暢銷書系列1、阿城《棋王》對於阿城的《棋王》,可以說是久仰大名,這次終於完成閱讀。
  • 你讀什麼書,決定著你應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伍迪·艾倫的電影《賽末點》裡,男主角也要讀陀思妥耶夫斯基:電影開場不久,從愛爾蘭到倫敦當網球教練的窮小子威爾頓,被安排躺在床上讀一本《罪與罰》。這是伍迪·艾倫向陀氏致敬的小趣味,也暗示著男主角宿命般的輪迴:從那一刻起,他註定要像書中的主人公殺死房東姐妹的機緣巧合一樣,蓄意殺死情婦之後再偶然殺死她的房東。
  • 學者探討"微閱讀時代" 解璽璋呼籲讀有分量的書
    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劉歡)文化學者解璽璋23日在北京表示,當代人應該多讀那些有分量、有質量的書,動輒提倡微閱讀、輕閱讀、淺閱讀,是放棄或逃避讀書人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的一種託辭。  23日下午,「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京版集團第11屆講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 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從5千餘回答中,整理出這份有分量的書單
    陌生人,你好 可以給我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嗎(嘛)?」恰好因為我也正在找合適的書看,就耐下心來把全部的5,688 個回答都瀏覽了一遍,整理出來一份書單。既然是推薦者最喜歡的書,那麼這份書單應該沒有什麼水分而是有比較高的含金量,希望這份書單能給我的閱讀荒帶來一些新變化,讓我的輸出變得更加有分量。
  • 《從尿布到約會》:性教育聖經,我讀過壓力最大的一本教育類書籍
    文 / 魔斯媽媽我讀過很多教育類書籍,《從尿布到約會:家長指南之養育性健康的青少年》是我讀過壓力最大的一本。這部由美國性知識教育理事會會長黛布拉·W. 哈夫納博士結合30多年性教育工作和研究經驗創作的經典著作,在美國已經暢銷了20年,被譽為「性教育聖經」。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通讀,把自己覺得挺好的句子,感動深的句子,覺得需要記住的句子,或是不懂的句子,
  • 我為什麼要讀哲學書?
    當時,我無意間讀到了《西方哲學史》。看到這個書大概1/3的時候,我對羅素其人敬佩不已。可以說,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為我打開了哲學之門,讓我認識了從古希臘時期到近代社會最傑出的西方思想家、他們的生平事跡及他們的哲學主張。這些東西,看起來似乎與現代人的生活距離遙遠,毫無關係,其實,二者之間有著某種隱秘且重要的關聯。
  • 經典推薦之《未來簡史》:一本既有深度又「溫柔」的書
    《未來簡史》NO.1作者介紹這本探討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的作者是尤瓦爾·赫拉利,一個睿智的歷史學家。說他睿智,是因為他本是歷史學家,可是在他的書裡看見的從來不止歷史,還有關於未來的思考。有人類何去何從的終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