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
我讀過很多教育類書籍,《從尿布到約會:家長指南之養育性健康的青少年》是我讀過壓力最大的一本。
這部由美國性知識教育理事會會長黛布拉·W. 哈夫納博士結合30多年性教育工作和研究經驗創作的經典著作,在美國已經暢銷了20年,被譽為「性教育聖經」。
我讀起來壓力大不是因為內容有多專業,多難以理解,而是緣於內心的矛盾。矛盾點在於現實中有那麼多性侵害的事件讓我不得不警醒,但同時我又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們溝通這個話題。
我就是那個一談到性教育,就如鴕鳥一般的家長。我想,像我這樣的家長在生活中有千千萬。即便現在「婚前性行為」已經非常普遍,但絕大多數人心中仍會有一個暗箱,裡面充滿了羞恥、內疚、恐懼等等關於性的錯誤信息。
既然覺得有壓力,那我姑且不用對自己要求太高。就站在一個普通接受能力的家長角度談談,我們該如何看待「性教育「這個話題,該如何說服自己內心的障礙。
一、真相逼迫我們必須要面對「性教育」的話題
1、性侵害無處不在
一名教育工作者曾在網上分享,她讀大學時一次女生宿舍聊天。其中一個女生說起小時候鄰居家有個露陰癖的叔叔老偷偷堵住她。另一個女生也講起類似的遭遇。她想起自己五六歲時也曾被鄰居家十二三歲的哥哥「特別」對待過,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按照這樣的推理,幼年時被猥褻過的孩子可能會超過半數。只是大量的真相因為難以啟齒被遮蓋了。儘管現在訊息如此發達,媒體上經常會爆出各種有關「性侵害」、「早孕生子」、「愛滋病傳染」的新聞,但這依然只是冰山一角。
無處不在的性侵事件,毫無保護的性行為,都源於受害人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不懂得自我防禦,自我愛護。
2、各種情愛信息、暗示、蠱惑在媒體上無處不在
你以為只有色情網站才是對孩子有害的嗎?
哈夫納博士說,即便在正規節目中,有關性的內容也會被頻繁提及。50年前,美國的電視上才開始出現同床共眠的鏡頭。但是看看現在的電視節目,有哪一部愛情片沒有親吻之類的鏡頭?
並不是說這些內容健康不健康,而是在沒有正確的性教育指引下,這些常常會讓孩子們產生錯誤的認知:性關係總是非常美好、浪漫的,沒有風險的。大家都在這樣做。
最近看《乘風破浪的姐姐》總決賽。蔡徐坤的一首《情人》讓我著實有些震驚。據說這首歌連續兩個多月霸榜國內外多個榜單,收聽量高得嚇人。可是我只想說:要不要這麼「欲」啊?他的粉絲大多是未成年學生吧?
被官方允許的節目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些屢禁不止、無孔不在的違規網站。
3、孩子的信息甄別和自我認知能力嚴重缺失
未成年的孩子,對很多事物的認知都尚不清晰。美國一項針對7-12歲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有11%的青少年不確定自己的性取向。想想現在國內盛行的耽美文學,不免有些擔心這會不會誤導很多學生。
不確定,是缺乏自我認知的表現。哈夫納博士在書中提到,一些孩子被同學語言暴力,說成是chippie,縱然是你試圖假裝沒聽見,但慢慢地自己都會這麼認為,變得自暴自棄。其實這樣的情況,在中國也非常常見。我記得在大學時,經常有人在背後說誰誰誰是「公交車」。
前兩天看到一個採訪深圳小學生的視頻。一個女生在談到戀愛問題時,她竟然說希望集齊12個星座的男朋友,這樣才知道哪個星座更適合自己。我聽了感到萬分驚訝,這是在召喚神龍嗎?
除了自我認知,孩子的信息甄別能力也嚴重缺失。青少年常常擁有「想像的觀眾」,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在關注他們。所以他們會尤其在意外在的形象,包括自己的網名、頭像。但是她們不知道,正是你可愛的名字吸引了網絡上一些不法分子的注意。你以為遇到了一個心儀的同齡人,實際上可能正在掉入壞人的魔爪。
二、「性教育」為什麼必須要有父母的參與?
《從尿布到約會》這本書提到,很多家長都會迴避和孩子談「性教育」。能夠在孩子青春期,送給他們一本相關書籍讓他們自己閱讀,就已經算是很有覺悟的了。
1、整個社會都缺乏性教育的認知
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學校的生理衛生課幾乎形同虛設。2011年出版的小學性教育讀本中,因為解釋了精子是怎樣傳輸的,更是被批色情。
社會上做相關知識普及的公益組織少之又少。因為太過隱晦,媒體的宣傳、引導也不足。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方面的教育幾乎為0。就像林奕含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思琪曾用試探性的口吻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對此,媽媽顯得非常詫異。但正是因為這類教育的缺失,成為了思琪走向悲劇的源頭。
因為教育的匱乏,一群懵懂的孩子才會對非正常傳播渠道中的那些視頻、文字更有窺探欲。青春期荷爾蒙的激蕩,讓他們對人的生理結構、情感欲望充滿了好奇。面對這樣的現狀,父母承擔起對孩子的心理和認知教育,責無旁貸。
2、父母教育更大的意義在於引領孩子認知自己,營造更具支持性的家庭關係
黛布拉·W·哈夫納博士在《從尿布到約會》中說,「好的性教育課程不只是講生理解剖結構和生育,也不僅僅是講怎樣預防少女懷孕和性傳染病。性教育課程應該圍繞人類的成長和發展、個人能力、關係、性健康、性行為和我們文化中的性。」
從這個角度講,最合適給孩子普及性教育的人就是父母。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他們需要知道:不管自己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向父母求助。哪怕它多麼難以啟齒,父母永遠是自己堅強的後盾。他們需要父母為自己構建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引領自己在重大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抉擇,包括愛情觀、性的價值觀。
事實上,再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到了青春期仍然希望獲得父母的肢體撫慰,比如說擁抱。之所以很多孩子出現青春期叛逆,是因為他們在尋求父母幫助這件事情上已經感覺到了絕望,因此拒絕溝通。這反而會給一些錯誤埋下隱患。
三、 面對青春期孩子,把握這幾個可教時刻,是父母「性教育」合格的底線
可能是由於中西方差異,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建議,在我看來都太難操作了。我依然無法做到坦然地與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但是,我從書中也學習到了幾個值得借鑑的溝通方式。
個人覺得,把握好這幾個可教時刻,運用正確的溝通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關於性和愛情的困惑。我相信這幾點絕大部分家長都能做到,也應該做到。
1、如何對待中學時期的早戀傾向
尋找一些能和孩子共同做的事情。比如一起去購物,打球、鍛鍊身體,或者共同培養某一個愛好。儘可能多的陪伴,單純的用心相處,能夠降低孩子向外尋求情感寄託的訴求。父母也可以花一些時間看看孩子最近愛讀什麼書,瀏覽哪些網站,覺察一下這些內容中傳遞了哪些信息?這並不是窺探孩子的隱私,是對孩子的思想動態保持必要的了解,並給予積極向上的解讀和引導。
如果明確孩子已經開始早戀,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首先承認並接納孩子的感受。事實上,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任何專斷的限制都是毫無意義的。倒不如鼓勵孩子邀請她喜歡的人來家裡做客。這樣做有3點好處:
(1)對孩子喜歡的人多一些了解,評估這個人是否真誠地關心和尊重你的孩子,識別潛在的問題。
(2)讓對方看到你非常珍惜和愛護自己的孩子,這等於在向對方表明:請善待我的孩子。
(3)當然,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在與對方相處時存在問題,比如不夠尊重對方,也不妨借這樣的機會和孩子探討健康的戀愛觀。
青少年經常會在初戀中失去自我,懈怠學業、冷落家人或其他朋友。對此,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初戀很美好。但這不代表全部。更積極的方式是把喜歡化為動力,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2、如何與熱戀期的孩子談性教育
國家衛計委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年度新增15~24歲青年學生愛滋病感染者在相應感染總人群中的佔比已由2008年的5.77%上升至2014年的16.58%。大中學生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
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如果您的孩子即將步入大學開始獨立自主的生活,或者正處在熱戀期,專家建議您認真地與孩子聊聊關於性的話題,交流下彼此的看法、能夠被接納的行為以及必要的保護措施。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這幾點:
(1)不論做什麼,都必須做好承擔結果的準備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年輕不是藉口。當你打算和戀人發展更親密的關係時,必須要慎重思考這有可能帶來的結果。比如身體的傷害、心理的影響、懷孕墮胎的危險以及染上愛滋病的可能性等等。如果覺得自己還不能對性的後果負責時,一定不要試圖去嘗試。
(2)為愛付出全部,並不一定能維繫更長久的愛情
大多數青少年的戀愛關係只能維持幾個月,這與該年齡段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有關。戀愛中的青少年看起來對愛情如飛蛾撲火,能付出一切。但其實並不能如實看到自己所愛的人,接納對方的一切。對方更像是一面鏡子,只是折射出自己所欽佩的那些品質。
要讓孩子明白,愛情中更應該追求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願景。能夠彼此信任、彼此包容,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在一段戀情還沒有超過6個月之前,不要投入太多。試圖通過獻身來鎖住愛情的,最終都是徒勞。只會讓自己在失戀的時候更加悲痛。
(3)任何時候,都要保護好自己
告訴孩子必要的避孕措施和愛滋病的防範知識。風險無處不在,每一個青少年都必須懂得自我保護。數據表明:如果家長明確告訴青少年戀愛中什麼是不被允許的,與沒有和父母進行過類似討論的青少年相比,他們會持有更健康的戀愛觀。
當然,萬一孩子偷嘗禁果,父母也需要懂得接納。讓孩子有勇氣告訴父母,避免因擔心被責罵,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3、如何鼓勵孩子勇敢走出失戀期
美國的一項統計數據表明:33%-40%的青少年自殺都與戀愛失敗有關。
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愛情,同樣也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傷心。大多數青少年在分手後幾周內,就會開始恢復正常,但也有可能面臨抑鬱症的開始。
失戀,可能會讓孩子沉默寡言、沮喪、失眠、食欲不振。對此,父母應該提供額外的溫柔與愛護,比如擁抱、坐下來認真聆聽他們的傾訴。或者安排一些出遊項目。
面對失戀,父母都不要迴避孩子的感受。一些「天涯何處無芳草」、「她不值得你這樣」的勸慰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認同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關愛,才能逐步減輕她的痛苦,有勇氣走出來。
寫在最後:
《從尿布到約會》有兩本書,我的這篇書評感想主要是基於「從初中到成年之後」這本書。還有一本書是專門針對「從嬰兒期到初中」的孩子來講述如何進行「性教育」。兩本書都引入了大量運用場景和溝通方法,非常實用、操作性極強。而且哈夫納博士還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能夠幫助父母站在孩子整個人格發展的高度上,引領孩子的成長。
一篇文章無法道盡一套權威教育著作全部的精華。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不妨親自讀讀這套書。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