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讀書要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如何做好這兩點,4個建議

2021-01-15 學習方法寶典

本文由@學習方法寶典原創首發,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全文一共2351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文 | 學習方法寶典

華羅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不為人們所熟悉的身份還有許多。

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等等。

取得如此大成績的華羅庚先生卻說,他的學習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讀書要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

華羅庚先生覺得學習這件事很簡單,但是對於很多同學來說學習簡直是太難了,總是會有很多問題存在:課本學了後面了忘了前面的,知識掌握的模稜兩可,複習起來也沒有章法,考試時總是看著題目眼熟,但是也解答不出來,最核心的問題是成績一直也得不到提高。

其實,這些歸其原因還是學習的方式方法沒有掌握。

高考狀元楊晨煜同學曾舉例分享了的他學習方法:

「我學習化學的時候,喜歡在做各種筆記(錯題筆記、課堂筆記等)和做備註,還會看一些課外輔導書,幫助理解和延展知識。」

「等到學習到某個階段時,就會拿出一張白紙,把化學課本上常用的方程式、元素周期表、分子結構等都寫上去,把重點提取出來,用不同顏色筆標註,算是進行了一次回憶式的複習。"

楊晨煜同學的學習方法就是華羅庚先生提倡的學習方法的具體體現,先把課本知識通過其他渠道進行豐富,把書變"厚",最後將重點知識提取出來,把書變"薄"。

什麼是"厚書"和"薄書"

同學們都知道,書的頁數不都是固定的,50頁,80頁的,難道經過我們的學習、閱讀,它的頁數會自己變化。

其實不是的,這裡所說的"厚"和"薄"是相對知識的延展與總結的概念,並不是真實意義頁數上的"厚"與"薄"。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的物理學科,本來是薄薄的一本。

但是我們要對書本上的每一條概念、每一個定理都清晰其來源、其論證的過程,追根溯源。然後再加上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又去研究了其相關的內容,記錄了周邊素材,做了課堂筆記,掌握了更多的知識。

如此一來,這本書就變得較為"厚實"。

"薄書"變成"厚書",厚的不是書本的頁數,而是我們通過書本所發散的思維和所學習掌握的知識。

而"把書讀薄"則是一種從繁多的內容中歸納、總結、提取的過程,通過一些簡明的框架、文字等把繁瑣的內容整理出來,本來很厚的一本書,這樣一來就可以概括在幾張A4紙上,這便是把書從"厚"讀"薄"的過程。

這樣解釋,估計大家都能理解和在心裡有概念了。厚薄的不是頁數,而是知識在腦海裡輸入和輸出的過程轉換。

下面告訴大家,如何運用"厚薄"讀書法提高學習成績

1. 怎麼把書讀厚

(1) 善於批註和筆記

同學們可在書本上把老師強調的重點、難點,或者學習心得記錄下來,可以記錄在書本頂部或空白處、行間等。邊聽課邊思考邊記錄,簡單易行,在無形中增加了課本的豐富度,對以後複習也有著提示和引導作用。

"四部法則"用來記筆記也是很有用的。

在空白的筆記本上,畫一個偏分的"十字","左寬右窄"的樣子,把頁面分為4個部分:題目、拓展知識、內容、注示。尤其是對擴展知識的記錄,可以尋求參考書或者網絡,比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可以拓展關於二元二次方式的知識。按這幾部分記錄筆記,不僅可以邏輯清晰、一目了然,還能進一步補充課本的知識。

(2) 積累題型和解題思路

對題型的梳理,有點像"題海戰術"的簡單版,畢竟題海戰術的最終目的是鞏固舊類型題目解答方式和遇到新的題目類型。

同學們可以通過建立題型本,把容易出錯的題型、創新題型、難點題型按照分類進行整理,定時的去做一遍同類型的題目。

做完之後,可以對照著標準答案,分析其解題思路,還可以向同學和老師探討是否還有其他思路可循,把相對應的解題思路記錄下來,形成題型大全。

通過認識和練習更多的題型,同學們的思維將會更加開闊,對於課本知識的積累就會越來越多。

2."薄讀書"查缺補漏

(1)搭建知識框架

華羅庚先生曾說,"在學習中要敢於做減法,看看還有那些問題沒有解決,需要我們去探索解決。"

是的,當我們把知識積累到一定的體量時,就該"瘦身"了。

通過建立知識體系框架,利用思維導圖表格表格的形式把書本抽離簡化,在日後的運用中,就可以快速的檢索到這個知識點。

比如,我們可以把歷史中的百家爭鳴抽離成表格,把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觀點等總結提取出來。其實這也是再次記憶的過程。

(2)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當我們在解題或者複習時發現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某塊的內容有點模糊不清,想不起來,這時就是要對書本裡模糊的知識進行解決的時候了。同學們可以對模糊的點進行再次的複習與鞏固,當把一個個的模糊點解決完以後,提取的知識越來越簡明,課本就被概括的越來越薄了。

同學們可以通過"一看、二列、三做"方式來複習。

通過看書、看筆記、看題庫的方式,去回憶所學知識;

通過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重點及需要掌握的難點,來清晰複習的方向;

通過有選擇的做一些難度為高中低檔的習題來加深知識印象,也可以用來檢測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當所有的模糊點都被解決以後,當提取的速度和準確度越來越高時,書中的內容就盡在同學們掌握之中,成績自然會提升!

3."薄厚"循環,掌握知識點

其實同學們可以看出來,當我們把書讀薄後,遇到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還是要回過頭再次的去複習和記憶,其實又是把書讀厚的過程了。

"薄厚"不是固定的,他是根據同學們的自身情況不斷循環的。

將課本上的知識和傳達的信息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變"厚"的過程,也是變"薄"的過程。在"薄厚"的更替循環中,知識就被同學們掌握了,成績肯定也會提高!

華羅庚先生還曾說過,人做了書的奴隸,便把活人帶死了,把書作為人的工具,則書本上的知識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希望同學們可以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能夠靈活的利用書本,既能把書讀厚,也能把書讀薄。做知識的主人,才能實現更良好的成績!

大家好,這裡是@學習方法寶典,關注我!帶領大家一起,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學習!

相關焦點

  •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一代數學天才的學習方法,建議家長為孩子收藏
    從他的學習方法中,可以找到這4個「竅門」,值得所有人學習,值得家長為孩子收藏!二、讀書要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華羅庚先生在闡述如何學一本書的時候,用的這句話非常經典。要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學習的兩個過程。
  • 只有初中文憑,卻是公認的數學大師,華羅庚是如何創造奇蹟的?
    華羅庚的家庭並不是很優越,甚至初中畢業後因為拿不起學費而退學。但是即便如此,華羅庚也一刻都沒有忘記過學習。因為學習特別用功還被人起了一個「羅呆子」的外號,但是他對數學很有天賦,在之後的生活中,他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一直到華羅庚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糾正數學家蘇家駒論文中的一處錯誤的文章,這篇文章一發表就讓他轟動了整個數學界。
  •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一代數學天才的學習方法,值得所有人學習
    清華大學了解到他的才華後,破格讓他進入清華圖書館擔任管理員,最後成為講師。出國留學後,回歸祖國,為國家數學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學歷如此低的華羅庚,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數學天才的道路。02 讀書,先讀厚再讀薄華羅庚認為:"學習,是實事求是的事情,急於求成不行。"打好基礎,再求上進,才能又快又穩地走好提升的道路。對於學習來說,教材是根本。
  • 「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最優的「優選」
    走到哪兒,華羅庚都離不開拐杖。從小左腿殘疾,他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這種費力的步履,被他稱作「圓與切線的運動」。「雙法」就是華羅庚給工人們打造的「拐杖」,所到之處,走進死胡同的項目有了轉機,停滯不前的項目有了進展。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應用推廣「雙法」的科技工作者隊伍不斷壯大。
  • 華老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從古希臘帕特農神廟到中國兵馬俑,很多美學上的巔峰之作都驗證了這一規律。鮮為人知的是,在科學與工業領域也有一個「0.618」,即「0.618法」。這是一種典型的優選法,能夠通過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最合理的工藝條件。實踐證明,解決同樣的問題,用「0.618法」做16次試驗,就可達到常用的枚舉法2500次試驗的效果。何為「優選」?大概沒有人比數學家華羅庚理解得更透徹。
  • 華老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走到哪兒,華羅庚都離不開拐杖。從小左腿殘疾,他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這種費力的步履,被他稱作「圓與切線的運動」。「雙法」就是華羅庚給工人們打造的「拐杖」,所到之處,走進死胡同的項目有了轉機,停滯不前的項目有了進展。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應用推廣「雙法」的科技工作者隊伍不斷壯大。
  • 李尚志回憶文章:華羅庚怎樣建設師資隊伍
    那些小冊子都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從天而降頒布定義和定理,而是帶領讀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所要學習的內容一步一步發明出來。讓我大開眼界,造就了我的學習方法和講課風格一直到今天。         進了科大,發現小冊子封面一個個作者名字變成活生生的人從書中走出來,與我們親切交談,就好比童話故事中的畫中人從牆上走下來施展魔法幫助世人。
  • 公考助力:公務員考試知識積累的「厚書讀薄」與「薄書讀厚」
    那麼,在準備公務員考試中,該如何讓積累的知識有數量、有質量、有深度呢,在公務員考試時脫穎而出、佔得先機?其核心和精髓就是華羅庚的一句話:「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的要求反反覆覆讀,要鑽得進去,在讀的過程中學會用眼去「剝離」那些「假象」和「外表」、用心去「捕捉」能統攬「書」的主線,包括人、事件,然後順著「人」的遭遇、心情、態度的變化和「事件」的發生、發展、轉折等演變,去「粗」取「精」,揪出核心和主旨,這些核心和主旨可能寥寥數語,但這就是這隻言片語的內容,如果「揪出」了,就說明把精髓抓住了,把厚「書」讀「薄」了。
  • 女生斜方肌太厚怎麼辦?練習這4個動作,讓斜方肌變薄
    女生斜方肌太厚怎麼辦?練習這4個動作,讓斜方肌變薄 對於很多女性健身者來說,更多的是為了獲得更加完美的身材,漂亮的馬甲線,但是在很多的  時候很多女性都會覺得自己的斜方肌太厚了,影響自己的氣質,現在就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女生斜方肌太厚怎麼辦?經常練這4個動作,斜方肌就變薄了。
  • 斜方太厚怎麼辦?常做這4個動作,讓你告別厚斜方擁有氣質天鵝頸
    那我們應該怎樣才能擁有這迷人的天鵝頸,告別看起來厚厚的斜方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解一下,為什麼你的斜方看起來那麼厚,以及如何去消除它,讓你擁有美麗天鵝頸。為什麼斜方看起來那麼厚那麼斜方肌看起來比較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並不是你的斜方肌真的很厚,而是由於你的體態出現了問題,主要問題就是頭前引和圓肩。
  • 仙人掌養護有絕招,做好這4點,葉片又肥又厚!
    大家都知道仙人掌非常好養,基本上帶回家之後就處於放養狀態了,根本不用管它,但其實仙人掌的養護也是有方法的,只有掌握好訣竅,葉子才能又厚又肥。趕快和花花一起來看看仙人掌的養護秘籍吧!所以花友們在養護仙人掌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放在家裡陽光最充足的地方,讓它充分接受光照,葉片自然就會非常肥厚啦!絕招三:控制好澆水量想要養好仙人掌必須控制好澆水量,仙人掌本來葉片就比較肥厚,能儲存很多的水分和養分,所以不需要澆太多的水。如果澆水太過頻繁會造成爛根。一般來講只要按照「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澆水就可以了。
  •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做好這3點讓孩子更愛讀書,更聰明
    所以,想讓孩子坐下來,最先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利於讀書的環境。從興趣入手進行引導現在網上流行多種各年齡段的書單,還有不少教育專家號召孩子從小讀名著。其實,在孩子的閱讀習慣還沒有養成之前,我是不建議這樣做的。
  • 如何高效讀書?做好這三點!
    讀書識記時,身體應當坐正,切不可歪斜,那樣容易分散你的注意力,而且有些時候還容易催眠,讀著讀著說不定就睡著了,如何記得好?然後就是眼睛看著書,嘴裡在讀,耳朵在聽,還可以適時地用筆在紙上寫一寫關鍵詞,加深印象。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達到有效讀書?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介紹了如何選書購書、如何使用讀書筆記讀書、如何活用讀書筆記,經過這一系列程序,真正消化書中內容、達到真正吸收書中精華,將書中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如何選書與購書?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建議大家列購書清單。清單裡只需要包含作者、書名、出版社,就可以幫你省去大量時間選到想要的書。為什麼要建立購書清單呢?
  • 教育的技法:把書讀薄了,然後再讀厚了
    無論多大年齡,書都是好朋友不是嗎?不得不說,這是個雞皮疙瘩滿天飛的時代,拿著肉麻當有趣倒是贏得了碰頭彩。你陪我清晨,我送你黃昏主動讀書、還原書中情節的過程,就是教育的一種理念:感興趣地學習,把知識主動歸納總結了,這就是「把書讀薄」;認真練習,把頭腦中的「玩意兒」變成實際的產物——比如新建的建築物、新架的橋——這就是典型的「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有效讀書,只需做好這關鍵的五個步驟
    我們不是盲目的讀書,要讀好書,讀自己需要的書,讀適合自己的書。帶著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有正確的讀書方法,掌握讀書的關鍵的這五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用這種方法幫你精準找到適合自己的書平時準備一個筆記本或者記在你的電腦的文檔裡。也有一些寫作軟體可以用,比如:印象筆記、筆神。把我們對有關書的信息記錄下來。
  • 天才華羅庚的另一面
    母親勸他說這輩子是穿木裙子(站櫃檯)的命,少讀點書省省燈油的好;父親嫌他讀書耽誤生意,一度看他演算就上去搶書本,搶到就往火爐裡扔。十八歲那年母親剛剛病逝他就染上傷寒,在病床上躺了半年才起來——左腿已經因胯關節發炎而無法伸直,成了一個必須靠拐杖才能勉強行走的瘸子。然而能被外在環境束縛阻礙的,都不是天才。
  • 掌握六個步驟,做好讀書筆記
    怎樣記讀書筆記對自己幫助最大,最有實效,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一般來說,記讀書筆記應該有以下六個步驟。一、標記我們在讀書時,要學會在書上做很多記號。這些記號可以是在重要內容下畫線、貼便利貼、用螢光筆標記、折頁等。在讀到一些重要內容時,可以用筆在這些內容下面畫出各種各樣的線,可以是直線、折線、波浪線,不同的線代表不同的感受。
  •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人生?這3個讀書階段,你一定要知道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呢?《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很好的答案。作者二志成用7年時間讀了2500本書,卻欠下了400萬的債。但他堅持不懈,找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用「心」讀書,用「身體」實踐書中內容,一舉還清所有債務,還成為了暢銷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