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離你有多遠#
在讀書時,許多人都有記讀書筆記的習慣,甚至有的人有許多本讀書筆記。
在做讀書筆記時,許多人都是書上有什麼,就摘抄什麼,其讀書筆記充其量只是一個摘抄本。有的人雖然記著讀書筆記,但只是在讀書時記下了,之後再也沒有翻過,更談不上去整理和複習,去應用了。
這樣的讀書筆記絲毫沒有什麼用處,最終使讀書筆記成了一種形式和一種浪費。把書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體現讀書筆記真正的價值和作用。
那麼,如何記讀書筆記?怎樣記讀書筆記對自己幫助最大,最有實效,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一般來說,記讀書筆記應該有以下六個步驟。
一、標記
我們在讀書時,要學會在書上做很多記號。這些記號可以是在重要內容下畫線、貼便利貼、用螢光筆標記、折頁等。
在讀到一些重要內容時,可以用筆在這些內容下面畫出各種各樣的線,可以是直線、折線、波浪線,不同的線代表不同的感受。可以畫圏,圈出重要的概念和觀點。還可以用螢光筆做出標識。
在讀到一些重要段落時,可以拿筆在旁邊寫上一兩句話,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和心得。
還可以通過把內容寫在便利貼上的方式,來提醒自己這段講了什麼內容、讓我想到了什麼、以後應該如何運用,這是便籤讀書法的優勢和特色。
在沒有筆和便利貼的情況,還可以採用折頁的方式標記出重要內容。
二、收集
當讀書筆記做好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收集。只有收集才能使這些東西被你集中管理。
在「整理學」上有一句話叫作:你看不到就會忘掉它,你看不到就用不到。當你發現你根本不知道這本書裡有什麼,在進行寫作時你就很難用到它們。
這就是很多人做了筆記,也畫了思維導圖,但是讀完之後就會很快忘掉的原因,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建立一套「筆記的系統」。
在收集時,需要去關注書中讓我們恍然大悟、顛覆認知,甚至反常識的內容。哪些東西讓你眼前一亮,哪些突然打破你的認知,讓你明白「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這些東西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和收集。只有把它收集起來,才能進一步理解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
收集的最好方式是:當書中出現一些很重要的圖片時,可以嘗試做成讀書卡片,或者拍下來存在雲筆記中收集起來。
其他的內容,如書上的片段,路上看到的標語,雜誌上看到的一段話、一張圖片,如果跟我們當前關注的內容相關,就可以把它們收集起來。
要知道,每個知識點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
三、整理
整理有很多方法,如讀書卡片,就是把從書本中提煉出的碎片化重點變成系統的知識內容。
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可以對其中的某個章節、某個段落、某個概念進行總結,把核心觀點用一張圖呈現出來,可以是思維導圖,也可以是示意圖、漫畫圖,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消化。
在整理讀書筆記時,一般會使用視覺化方式來處理。
視覺化方式能夠同步處理不同的信息,當我們看一張圖時,可以快速地捕捉到圖上的所有內容。但如果是閱讀一堆文字,就需要逐行逐字去理解,因為大腦處理圖片和文字的過程是不一樣的。
所以,用簡報、PPT或者圖片的方式,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學習理解更多的內容。越簡潔清晰的圖像,大腦處理起來就越快。這也是經常有人推薦畫思維導圖的根本原因。
四、建立個人「圖書館」
把讀書卡片、讀書PPT收集到筆記類應用裡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處理這些內容。
這時我們可以借鑑圖書館的管理方式。為了方便檢索,管理員總會按照書的類別進行整理,並且把不同種類的圖書擺放在不同的書架上。
我們整理讀書筆記時,也需要像圖書館管理員一樣,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收集到的這些內容。
收集完讀書卡片後,按照領域進行分類。當我們想找某些資料時,就能快速地進行檢索。
在整理和建立自己的圖書館時,一定要問自己,當下我關注了哪些領域?
無論我們關注的是個人管理、寫作、哲學、科學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雲筆記中建立相應的目錄。
就像給自己建立了一座新的圖書館,每個書架要放什麼、貼什麼分類標籤,根據這些標籤,就可以知道一本書應該把它放在哪裡。關注什麼,就設立什麼樣的目錄,然後再進行細化。
建立個人圖書館的目的在於快速記錄和檢索,讓內容顯得更加條理清晰。建立體系化的目錄結構之後,我們就能很快找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已經不再要求我們記憶太多的東西,記憶和檢索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慧來完成,只要在想要用的時候能用上,在想用的時候能找到就行。人類需要加強的能力是理解,是學會把知識進行判斷和融合。
五、輸出
我們標記、收集、整理了一些信息,但如果不輸出,這些信息就只是存在硬碟裡,或在書裡而已。輸出有很多種方式:
1、輸出讀書筆記。進行了思考、整理之後,在輸出讀書筆記時,我們會發現不僅僅是在抄書上的內容,還會有自己的觀點產出,會產生一些知識晶體。
輸出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如分享、寫文章、聚會時的討論等,這些都是知識層面和認知不斷升級的方式。
2、製作讀書卡片。要學會從書中整理素材製作讀書卡片,並且堅持每天做讀書卡片。讀書卡片比文章更好寫。
3、製作概念卡片。其核心觀點是明確概念內容。一張卡片其實解決的就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這個概念是什麼。
4、輸出文章。結合這些素材,加上自己的觀點,重新進行構架,形成一篇新的文章。
如果每天能搞清楚一個概念,通過一年的積累,我們就可以把關注的某個領域所有遇到的問題、不清楚的內容全部解釋清楚,理解清楚,我們的專業度就可以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六、應用
有人以為讀書筆記就是把內容抄下來,或者畫成一張思維導圖。實際上,讀書筆記除了把內容呈現出來,還要去實踐和應用。
我們提煉製作讀書筆記,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它轉化為我們的行動,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學習的本質》一書中講到: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理解某個知識,必須經歷一些知識創作和傳播的情景,否則很難理解該內容。
在轉發文章時,要寫一段評論,分析一下這篇文章好在哪裡,自己的觀點是什麼。一旦加入自己的觀點,這個轉發的動作就成了知識的創造和傳播,也意味著我們已經開始準備理解,或者已經理解了這個內容。
使用讀書筆記理解了書中概念之後,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理解概念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學習型時代,閱讀不僅是學方法、學概念、學模型,更應該學習的是理解概念,並基於概念自己設計實踐方法。
高手和新手之間的差別,不是在功夫上,而是在執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