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巧用讀書筆記,將書籍變成財富

2021-01-14 斜槓小丸子

讀書是一個和智者交流的過程,隨著閱讀量的增長,我們的自身水平也在提升,因此要學會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書籍。

今天我們將學習怎樣將我們讀過的書變成我們的精神財富,建議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第三、四、五章,一起來了解怎樣利用讀書筆記來讀書。

1

提到讀書筆記我們的心裡湧現的可能是準備一個精美的筆記本,然後大段的摘抄原文,對這些文字加一些圖片或者格式的修飾,拿出來都要閃光。

在學生時代,這樣的讀書筆記抓眼球、出風頭,也的確有助於寫作文。然而走出校園之後這種方法就比較雞肋。讀完一本書,再利用大把的時間去抄寫書裡面的內容,會讓人覺得很浪費時間。

其實,讀書筆記並不局限於這一種形式。讀書是為了以自己的方式來學習,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智慧和句子才是最重要的。

讀書筆記應該是精煉而深刻的,它並不是讀完一遍後就抄寫下來的內容。相反,做讀書筆記也需要主動思考,反覆錘鍊、嚴格篩選出我們要摘抄的內容,儘量提煉自己的感想,用最短的語句表達最深刻的含義。

在斟酌筆記的過程中,重點標記的內容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多讀幾遍,這樣不僅加深了理解也可以篩選出自己通過閱讀全書已經理解通透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讀書就不再是「讀完就好」,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

如果我們的筆記是書裡面是一大段話,我們要嘗試儘可能將內容提煉,精簡成讀書筆記裡面的一句話。其實,這是在強迫我們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認知。

讀書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有了讀書筆記,我們就可以通過讀書筆記的增加和變化來判斷衡量自己的閱讀。

2

讀書可以是隨時隨地都進行的事,讀書筆記卻不是隨時都有時間整理出來。也許我們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距離讀完本書已經放置了半年,也許這本書我們已經忘記自己曾經讀過。我們怎樣才能記得哪些部分需要做筆記呢?

讀書筆記需要標記和筆記兩部分。標記是註明書中打動我們的內容,筆記是將書中摘錄的部分謄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我們也不必在意這本書擱置了多久,需要關注的是那些依舊魅力不減的內容。

標記讀書時我們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書頁折起一個角,這是標記的第一步,指出重點。在通讀完本書之後回過頭去看折起一角的書頁,如果還是覺得有價值,就將另一角也折起來,這是第二步,重讀確認重點。最後,標記的最後一步——畫出真正的重點。我們需要再回顧折起兩角的書頁,將書裡面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用筆畫出來,橫線、下劃線、波浪線都可以。做到這裡,標記的部分就完成了。

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建立在標記的基礎之上。《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推薦的筆記法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是說對那些做好標記的書集中整理讀書筆記。就是對摺了兩頁角、還被筆特殊標出來的內容。

讀書筆記包含以下幾個信息:日期、書名、作者、出版社、摘錄和書評。

日期是為了方便我們回憶,如果能夠加入天氣、心情像寫日記那樣最好。摘錄就是指我們上文說到的「標記」,用特殊符號標記出來,例如○。書評就是針對摘錄部分的評論,是自己對於這部分內容的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知識內化的過程,也要用特殊符號標出來,例如☆。如下面的這個筆記:

【180621】晴,心情愉悅(日期)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名)奧野宣之(作者)

○寫讀書筆記也是有竅門的,簡單來講,就是要徹底的專注於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摘錄)

☆其實,作者主張的是主動閱讀。(思考)

這樣,讀書筆記就是兩種符號交替,不會造成混亂。需要注意的是,摘錄的部分,在一定要保持和書裡面的內容一樣,保持原汁原味,方便自己回憶。

讀書筆記是自己和書對話,如果想要汲取更多,就要用心做讀書筆記。

3

叔本華在《論讀書》一書裡面寫到:「如果你覺得讀書就似乎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麼這是思想上的懶惰。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

如果一本書我們用心讀過,研究過,還做好了筆記,那麼就說明,對這本書我們已經自己思考過。裡面的精華整理到了我們的筆記本上,作者的思想也融進了我們的腦海裡成了我們的一部分,這本書就沒那麼重要了。日後自己想要再重讀這本書的時候,完全可以用讀書筆記替代。

讀書筆記是一個思想升華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從照本宣科到自我思考的一個蛻變。如果我們能在讀書筆記中產生出原創思想或者原創文章,那麼這些成果就會像是一把打磨後的刀,變得更加鋒利。

只是,讀書筆記並不是做完就結束了。它和書籍一樣,也是智慧的結晶。因此,它們也和書籍一樣具有反覆重讀的價值。因為筆記本身就是自己的思考成果,重讀的時候,即便是漫不經心也有可能帶來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如果有一本書,每次重讀筆記都有不一樣的心得和體會,那麼說明這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也有時候我們可能會不耐煩的覺得,這本書我已經了如指掌,那麼這個時候就說明我們已經掌握了知識。

重讀讀書筆記也是一個對自己進行思想「灌溉」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我們還可以對信息再一次的咀嚼和發酵,這是一個互為進益的良性循環。

總的來說,讀書是一個需要思考總結,並且講究方法的事情。從選書、購書到寫書評、出書都是自我提升的精進過程。奧野宣之的筆記法讀書不僅教會我們怎樣做筆記,重要的是通過記筆記的方式教會我們怎樣藉助書籍思考。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只要能夠達到思考進階的目的,這個方法就是有效的。對於希望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人來講,讀書筆記是最實用的入門方法。

好了,本書的解讀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陪伴。希望書友們可以在本書解讀的過程中掌握筆記法讀書,並能將這種方法應用到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讀書方法和個人知識體系。

【我的評論】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一直嘗試使用這種筆記方式來記錄,目前來看,花了兩倍的時間,效果暫時還看不出,希望可以實現讓我快點成長的目的吧。

end

相關焦點

  • 看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掌握有效率讀書方法!
    在《槓桿閱讀術》中提到一本書的重點佔書的20%,而這20%裡面重要的佔80% , 也就是說一本書的重點實際只有16%,100頁就只有16頁是重點,關鍵是我們如何找到這16頁,就需要我們帶著目的性去閱讀,不僅提高了閱讀速度,也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二.是根據艾賓浩斯曲線說明,人都是容易遺忘的。
  • 看了就忘,怎麼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我的床頭通常都有很多本書,至少三本以上吧。在閱讀中,當我讀不下去時,就換另一本調劑。小說是斷不會有的,不能一口氣讀完的算不上好小說,就算艱難似《百年孤獨》,我也是囫圇吞棗,一氣呵成。至於想不起來的內容,反正書在呢,有空再翻唄。倒是那些專業書籍,每每看得我喪氣,看的時候都懂,看完以後什麼都沒記住,只能放在床頭,晨昏請安,反覆翻看。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達到有效讀書?
    直到讀了日本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我才恍然大悟,我只知道一味讀書做些摘抄,不知道讀書需要理解內容才能記住,做好筆記才能提升效率。《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奧野宣之,就是一個非常會做筆記的人。他把「做筆記」當成一門學問來研究,多年來奧野宣之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有效讀書,只需做好這關鍵的五個步驟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這一生都需要不斷的閱讀來充實自己。然而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書籍浩如煙海。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知識階段、職業和興趣愛好不一樣,對知識的需求也不一樣。怎麼樣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我們不是盲目的讀書,要讀好書,讀自己需要的書,讀適合自己的書。帶著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有正確的讀書方法,掌握讀書的關鍵的這五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用這種方法幫你精準找到適合自己的書平時準備一個筆記本或者記在你的電腦的文檔裡。也有一些寫作軟體可以用,比如:印象筆記、筆神。
  • 《讀懂一本書》,閱讀是一種深度體驗,而不是觀光打卡
    雖然《讀懂一本書》中的內容是教別人如何去講書,但是我認為能脫稿將書中的內容進行提煉,並且口述傳達給別人,本身就是一項很厲害的技能。因為這說明了,書中的內容基本已經被大腦吸收,只有達到這種程度,才能讓讀書變得更加有意義。所以,書中也提到了很多如何讀書的知識,下面我將分享給大家。
  • 初涉閱讀的人,先好好地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兩天,我又看了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此書是美國學者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艾德勒是一位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享有多重身份,且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而聞名於世。
  • 《深度閱讀》:運用這7個技巧做筆記,積累屬於自己的讀書經驗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讀完每一本書後都有滿滿的收穫,就需要有技巧地做讀書筆記,並持之以恆養成長期做筆記的習慣。只讀書,不做筆記,相當於耍流氓。這種情況屬於假性閱讀者行為,只追求數量上的增加,不以書籍內容質量和知識價值為目的。
  • 從「腦子壞了」到每年閱讀700本書,只因用了這種讀書法
    其實這裡面這裡隱藏了一個執念,就是我們默認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高階的,我們希望等直接記下來、或者Down下來,優化我們自己的系統,可是,我們忘了只有與我們本身系統兼容的才是對我們有用的。正如何帆老師在《得到》的讀書專欄中告訴我們的那樣:讀書要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
  • 如何閱讀(正確有效的讀書)
    如何閱讀(正確有效的讀書)學習閱讀的本質:閱讀學習之前必須了解一個事實,任何的學習閱讀本質上都是充滿了無聊和辛苦的,因為你在走出舒適圈嘗試一些你沒有做過的事情,在不斷的拓展你的大腦連接新的神經元和重構運行路線突破你現在的極限範圍
  • 如何讀好一本書?「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每周一本書讓閱讀,豐滿人生面對大量書籍和信息,怎樣挑選值得閱讀的書、怎樣高效閱讀圖書,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成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四、讀書筆記的學問,哪些內容是書中的精華一本書中信息量較大,內容也較豐富,那麼,什麼才是一本書真正有價值、值得記錄的內容呢?樊登在講書過程中總結了幾條個人的評判標準。 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時候。
  • 使用分析閱讀法,書籍的厚薄你說了算
    讀書需要方法嗎?讀書難道不是憑興趣和需要嗎?讀書當然需要方法,從應試教育的讀書,到自我提高或者是工作需要的閱讀都是有方法的,只是以前我們用了自己的方法而不自知,或者我們已經運用了方法兒沒有講這種方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 《高分讀書法》:讓你從閱讀小白到寫作達人必須要讀的一本書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不要埋怨自己沒有眼界,寫出來的東西毫無趣味。先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讀書,才能快速高效的汲取到營養。下筆的時候便猶如泉水噴湧,筆墨生香。看了很多閱讀類書籍,推薦這本人民郵電出版社的《高分讀書法》。
  •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人生?這3個讀書階段,你一定要知道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呢?《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本身就是很好的答案。作者二志成用7年時間讀了2500本書,卻欠下了400萬的債。但他堅持不懈,找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用「心」讀書,用「身體」實踐書中內容,一舉還清所有債務,還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 讀書時看不懂、記不住、用不上?利用雞尾酒效應,把知識變成能力
    很多人誤以為讀書就是要積累數量,通過大量的閱讀讓量變產生質變。在閱讀時一字不落地從頭看到尾,將書中的內容原文不動的進行摘抄,儼然把自己變成了「知識的奴隸」。這些人把閱讀當成了主體,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忽視了閱讀的本質是為了學習知識。
  • 《超級快速閱讀》,你知道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並掌握精華嗎?
    手機設定5min倒計時,通過每一章節標題、副標題,重點插圖和表格,加粗斜體或者有序號的段落,都是幫助我們和作者對話的工具,作者寫作本書也一定有框架、有骨骼,最想表達的東西也一定會想盡辦法引起讀者的興趣,那我們何不主動配合,讓眼球被哪些振奮人心的語句緊緊抓住。3. 讀書是輸入,演講是輸出。
  • 一本書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這幾本好書,值得初中生反覆閱讀!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讀一本好書如同品一壺好茶,茶要足夠香醇,才能沁人心脾。書要足夠耐讀,才能受益匪淺。根據教育部日前所公布的中小學分級閱讀指導目錄,經過小編的整理,現在為各位同學推薦以下6本小編認為值得一讀的圖書,希望你在日常學習之餘,能夠讀幾本好書,一方面增長自己的見識,另一方面能夠對你的思維方式有所啟迪。下面小編的這份閱讀指南,請你一定要收好!NO.1《中國故事與中國智慧》——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你會讀書嗎?你以為的認真讀書可能只是在反覆做大量無用功
    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種最舒適的閱讀方式去讀書,普通閱讀只要一本書,躺著趴著都可以閱讀,但如果要做讀書筆記就非常麻煩了,動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種種原因讓閱讀者無法堅持下來。但是,閱讀儘量要讓自己跳出「閱讀舒適區」,用自認為最好用又舒服的方法去閱讀,那只是一種消遣,這樣的讀書方式只適用於閱讀生活雜誌沒有營養的小故事等。
  • 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新東方網高考頻道為您整理最新的讀書筆記大全,讀後感,讀書筆記摘抄,以下內容是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更多讀書筆記範文請關注讀書筆記大全 點擊進入讀書筆記大全   讀書筆記怎麼寫?讀書筆記格式   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
  • 《閱讀7堂課》:針對不同書籍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文末有思維導圖
    秋葉大叔新出版了一本《閱讀7堂課》,在這本書裡,秋葉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給出了不同的閱讀方法。10種閱讀方法幾乎涵蓋了所有品類的書籍。比如在我們休閒的時候,拿出一本書,目的是為了消遣放鬆。所以這個時候不必拘泥於用什麼方法閱讀,只要能夠讓大腦休息即可。不過休閒消遣類的書籍也並不是對自己沒有幫助的。閱讀這樣的書籍,可以讓我們大腦獲得放鬆,了解當下流行的趨勢。
  • 予虹:寶媽如何有效學習,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知識變現者|讀書筆記
    2021年我立了31個目標,其中一個就是要寫20篇讀書筆記。這是我今年的第1篇讀書筆記。看完Angie老師《學習力,如何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知識變現者》這一本書,我大概用了3天左右的時間。不知道你是如何看書的?我自己的習慣是在開始翻一本書之前,通過先看標題、目錄大綱來提煉本書的關鍵詞,我會想一下,我為什麼要看這本書,目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