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以前有人問我:「你會讀書嗎?"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會認字的人就會讀書。我讀過十幾年書,怎麼不會讀書呢?"
可自從看了彭小六的《洋蔥閱讀法》之後,發現我其實真的不會讀書,平時所讀過的那些書,根本不叫讀,充其量只算是瀏覽了一遍而已,看過後沒過多久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這兩天,我又看了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此書是美國學者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艾德勒是一位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享有多重身份,且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而聞名於世。
查爾斯.範多倫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艾德勤一起工作,一方面協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
我本來想從《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找到一些閱讀的技巧,讓自己真正地學會閱讀書籍,提升一下自己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可是這本書實在太難讀懂了,內容多而繁雜,讓人抓不住要點。
於是,我翻開前段時間看過的《洋蔥閱讀法》,嘗試運用洋蔥閱讀法中的快速閱讀步驟,來讀讀這本難啃的書:提問、預習、掃讀、切重點、複習。
提問: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
回答:找到閱讀的正確方法,讓自己的閱讀少走彎路。
提問:你以前讀過類似內容的書籍嗎?
回答:看過彭小六的《洋蔥閱讀法》,趙周的《這樣閱讀就夠了》,日本書評家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但看了這些關於閱讀方法的書籍,還是感到有些雲裡霧裡,希望能找到更易於操作的閱讀方法。
預習:我快速地掃讀了作者簡介、譯者序,目錄(包括作者序言),連最後的附錄也掃了一遍,這本書內容實在太多了,難以讀完啊!先別洩氣,我還是先掃讀一下全書吧。
掃讀:彭小六在洋蔥閱讀裡說過,非虛構類的書,核心的信息佔20%,另外80%是填充數字、細枝末節或者解釋說明。按照"二八原則",你必須思考應該怎麼分配時間來閱讀剩下的80%。我拿著筆,翻著書,把自己認為該重點讀的內容做上記號,折好書頁,有空再慢慢啃吧。
切重點:通過掃讀一遍,我發現這本看似厚厚的難啃的書,其實重點就講了閱讀的四個層次、閱讀不同讀物的不同方法以及閱讀的最終目標等幾個內容。我決定,最多用兩天的餘暇時間,讀完這本書,並標出重點,然後再寫下讀書筆記。
在這本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有所觸動:「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我以前讀書,大多愛讀小說或其他故事類書籍,純粹為了追求故事情節,哪裡管書中有什麼骨架、結構等等。至於那些致用類書籍,我更加沒心情看下去。
看來,要學會真正的閱讀,並從閱讀的書籍中吸收有用的營養,並不是會認字,就會閱讀的。
為了能迅速弄明白《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我又在豆瓣上看了看讀者們的評論,然後再重新看看譯者和作者的序。看來這本難啃的書的評價頗高呢。
這本書初版於1940年,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此書在國外發行了70年,一直是暢銷書前五百名排行榜的常客,在中國商務出版社的版本也加印了14版,在豆瓣發表評點過本書的讀者超過4000人,評分高達8.5分!
有個書友說得好:"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看來,我這個不懂閱讀的人,初涉閱讀之路的人,真的應該好好閱讀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