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曾說過:
書讀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
但當你讀書而思考越多 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跟大家說一個故事:
馬克思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馬克思自認為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生活十分艱難:由於經常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但是馬克思依然克服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有針對性閱讀,需要我們對書本進行分析和思考。
那我們怎麼開展分析閱讀呢?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的4個步驟吧。
一.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1.找出關鍵字
不是作者所使用的每一個字都很重要,或者說,作者所使用的字大多數都不重要。
如果我們把有困擾的字圈起來,很可能就找出了作者有特定用法的那些字了。
站在作者的角度,最重要的字是那些讓你頭痛的字。
但對作者來說不一定很重要或者不一定重要。
而對作者很重要的字,對讀者可能不是問題。
這需要我們找出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
2.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彙
1)作者開誠布公地強調某些特定的字。如不同字體,加括號等等。
2)每一個知識點領域都有獨特的專門用語
3)作者可以憑自己人對這個主題的知識來尋找
3.找出字義
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了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個字的意思。
找出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二.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書的提案就是主旨,也是一種聲明。
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只是在抒發個人想法罷了。
主旨是這些問題的答案。
從作者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
作者會解釋為什麼他現在有這樣的觀點,或為什麼他認為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作者溝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以及他為什麼會這樣做的理由。
找出關鍵詞的線索是,找出組成關鍵句的文字來。然後找出最主要的主旨的線索。這些主旨一定在一本書最主要的論述中,要麼在前提要麼在結論。
用自己的話說一下主旨就可以判斷是否真懂作者。
三.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
但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述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以及其組成的論述。
1.要記住所有論述都包含了一些聲明。
2.要區別兩種論述的不同之處。
歸納法是以一種或多個特殊的事實證明某種共通的概念。
演繹法是以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
3.找出作者哪些事情是假設,哪此進能證實的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不需要證實的自知之理。
四.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
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哪些解決了?為了解決問題,他是否又提出了新問題?
無論是新問題還是舊問題,哪些是他知道的還沒有解決的。
@粵讀時空,看到這裡,我想跟大家討論:
當我們跟作者達成了共識,找出他的關鍵主旨與論述,分辨出如何解決他所面對的問題,我們就會知道作者在這本書中要說的是什麼了。
例如:範仲淹。
他小時候死了父親,母親改嫁。長大後,他知道他自己的生世,離開去讀書。
白天和深夜他都在讀書。五年沒有脫過衣服睡覺,晚上想睡覺的時候,就把水澆到臉上。白天苦讀也不吃飯,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對自己說:「當先天下之憂,後天之樂而樂。」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請點讚評論轉發哦。
關注我「粵讀時空」,每天進步一點點,為遇見更好的自己而加油!
感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