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在醫院讀書的「清流哥」意外走紅,喚醒了身邊很多人學習的動力。
宅在家裡既能打發時間,又能充實自我的活動非讀書莫屬。各種在困境中也要奮發圖強的文章鋪天蓋地,那一段時間朋友圈打卡讀書的人爆增,寶媽打卡育兒類的書、銷售打卡提升說服技巧的書、職場人士打卡提升各項能力的書……
這兩天堅持打卡的人明顯減少,還在堅持的不少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我私下和幾位堅持打卡20多天的好友了解情況,他們給我的回答如下:
A:書裡的知識太專業了,看一會就犯困。跟看書比起來,我覺得還是百度方便...B:我就不是讀書的料,勉強看完一本書,前面看過什麼第二天就忘了...C:之前天天憋在家悶得慌,所以看書打發時間。復工後,每天都忙著工作,看書又不能提高業績,所以就看得少了...
這些無法堅持閱讀的原因,也是大多數人的心病,這些閱讀魔障真的很難克服嗎?當然不是,很多作家也是從克服閱讀困難開始,一步一步走上寫作出書之路的。那些不願意在閱讀技能上尋求突破的人,大多數是已經養成了習得性無助的心態。
一、屢次失敗,所以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當人或動物不斷遭受挫折與失敗,就會喪失控制感,認為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從而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馬丁·塞利格曼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一隻狗放入箱子中,給它實施電擊。小狗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停止電擊。之後,他把這隻狗帶入往返箱中,這種箱子被中間的矮閘分為兩部分,一邊有電,一邊沒電。小狗很容易就能跳過這個矮閘,可是它沒跳,而是默默地忍受著電擊,平靜而無奈。此時,小狗學會了無助!
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習得性無助廣泛發生在現代人類身上。
如今社會競爭激烈,每個人在職場和生活中壓力都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願意做能幫助自己緩解壓力或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娛樂一下,或者通過做某件事獲取相應的回報。如果學習不能滿足他們當下的需求,他們就會覺得學習這件事並不重要。
當人們嘗試去閱讀時,很容易受外界幹擾,看了幾頁書就想去刷一會抖音,堅持閱讀一段時間後,發現讀書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帶來什麼影響,也不能讓自己從中獲益,從而選擇放棄。
確實,閱讀和娛樂的反饋機制是不一樣的,娛樂能在短時間內讓人獲得滿足感,尤其是身心疲憊時,能讓自己開懷大笑,忘卻煩惱。而閱讀,大多情況下,是枯燥且無趣的,一大堆概念、理論需要思考和消化。
一次次滿懷信心的嘗試,堅持一段時候後又選擇了放棄。如此一來,很多人更加堅定了讀書沒有用,因為自己已經嘗試了很多次,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他不認為還能有什麼其它辦法幫助自己解決閱讀的問題,在閱讀上,他的心態已經變得習得性無助。
之所以無法體驗讀書的樂趣,從中收穫自己想要的知識,根本原因是閱讀者自身就沒想過可以從閱讀中獲取利益。
就像實驗中的那隻小狗,它根本就沒想過自己只要跳過矮閘就能擺脫電擊的痛苦。大多數人覺得閱讀很痛苦,也是因為沒有克服內心的閱讀障礙。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就沒有解決辦法了嗎?
塞利格曼說:「既然無助可以習得,也一定可以治療。比這更好的是,樂觀也可以習得。」
只要你能發現閱讀中那道「隱形的矮閘」,然後跳過去,你就能開始從閱讀中獲取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變成你的財富和能力。
二、閱讀無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閱讀障礙?只有搞清楚閱讀障礙形成的原因,我們才能逐一擊破。
1、生存負載大於生存餘力
在我們還是學生時,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所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而進入職場後,我們的精力由學習模式轉變成了工作模式,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非常少。
教育學教授盧斯基曾提出生存餘力理論模型,基本觀點是一個人總在他需要的精力與可提供的精力之間尋求平衡。那些消耗精力的事,叫做「生存負載」,而處理這些「生存負載」需要「生存力量」。無論是生存負載還是生存力量,都是由外部和內部因素構成。外部的生存負載指是需要處理的工作,內部的生存負載是指個體不斷發展的生活期望,如買房,買車等。外部的生存力量是我們的家庭背景、人脈資源等,內部的力量是個人的經歷和能力。生存力量生存負載=生存餘力
舉個例子:小黃是一位實習設計師,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不過他適應能力很強,學習能力也很強,快速積累了工作能力和經驗,所以他的內部生存力量比較強。可他獨自在一線城市打拼,消費水平很高,一個月房租和生活費就花光了他的工資,他的外部生存負載就是在大城市生存的壓力;為了多賺點錢,他只能利用晚上十點下班後的時間做點私活,每天只能睡4-5個小時,「內部負載」是他對金錢的渴望。小黃的生存負載大於他的生存力量,他已經沒有生存餘力了。
從公式和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想要學習,必須要提高他的生存餘力。
想學習可是生存餘力不足,是當下職場人士面臨的最大閱讀障礙。每天的時間看似被工作和生活佔領了,但只要我們有心學習,還是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提升自己。
2、沒有明確目的,閱讀時三心二意
在開始閱讀前,你會問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嗎?是為了打發時間還是學習知識?如果是為了學習,那你想通過這本書學習到什麼知識?
讀書就好比女生出門逛街,如果你沒有提前做好購物清單,那麼這次購物純屬浪費時間和金錢。漫無目的的逛街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逛街時東看西看,一上午過去了不知道自己該買什麼。另一種是有購物狂傾向的女生,在購物時經不住促銷的誘惑,於是買了一堆,看到新潮的美妝產品,又忍不住剁手......逛到最後,該買的沒買,不該買的卻買了一大堆。
同理,如果你只是為了打發時間,那麼閱讀絕不是最好的消遣方式。因為在閱讀時你無法靜下心來專注的進行閱讀,逼迫自己閱讀反而會讓你更加焦慮,想著趕緊結束這個任務。
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卻不知道具體要學什麼。於是,你選擇什麼都學,也會適得其反,甚至出現以下這幾種情況:
看了很多書,覺得每本書都非常有價值,看完之後卻不知道如何將其運用到工作中。讀的書太雜,沒有主次之分,從而出現信息過載導致大腦消化不良。你覺得自己讀了很多書,而當別人問你從書中學了什麼時,你卻答不上來,因為你大多數時間是在做無效閱讀。......
成年人讀書不是為了識字,漫無目的的閱讀只能叫做翻書,對提升自己沒太大幫助。只有明確閱讀目的,才能發掘閱讀的價值。
3、搞錯學習主體,淪為「知識的奴隸」
古人常以「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
很多人誤以為讀書就是要積累數量,通過大量的閱讀讓量變產生質變。在閱讀時一字不落地從頭看到尾,將書中的內容原文不動的進行摘抄,儼然把自己變成了「知識的奴隸」。
這些人把閱讀當成了主體,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忽視了閱讀的本質是為了學習知識。
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所有的學習都應以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如果不能把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那些看過的書都會忘記,那些摘抄過的筆記也只成了練字的履歷。
《福爾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華生醫生驚訝地發現,福爾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旋轉。福爾摩斯解釋道,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有限,他不能讓這些沒用的知識佔據那些有用知識的位置,「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呢?你說我們在圍著太陽轉,就算我們是圍著月亮轉,對我或我的工作也不會有半個子兒的影響。」
當然,作為一個新世紀的人才,我們不用像福爾摩斯那樣極端,生活中的一些常識還是要知道的。書中的知識是作者的學識,只有學以致用,才會變成我們的知識。就像查爾斯漢迪在《思想者》書中所說:「知識雖然是基礎,但隨時可以拋棄。要學會將其推理應用於個人生活中。」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三、利用雞尾酒會效應,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
心理學家Cherry在1953年提出著名的「雞尾酒會效應」,揭示了人可以在複雜的環境下,將注意力集中在某次談話或某件事中。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後,其它的無關刺激都會被選擇性忽視,簡而言之,就是大腦可以操控我們的感官選擇性的接收信息。在閱讀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雞尾酒會效應,提升我們閱讀的專注力。
雞尾酒會效應原指當我們參與某個酒會時,在嘈雜的聲音背景下,我們很難聽清楚別人在說什麼。但如果有人突然喊我們的名字,我們一下子就能反應過來。為什麼那麼多人說話都聽不見,而別人一叫我們的名字就能吸引我們,因為大腦對自己關心的事情會特別在意。
那麼,我們要如何將雞尾酒會效應融入到我們的學習中呢?
1、提高碎片時間的專注力
張馨藝曾在小紅書說過一句話:「一克拉以下的鑽石,都是碎鑽,不值錢的。」
你之所以很忙,也是這種「碎鑽思維」在作祟,你覺得自己很忙,主要是因為你沒有這些把碎片化時間計入到自己的時間規劃裡。多個碎鑽可以組成一顆價值連城大鑽戒,合理利用碎片時間也能讓你煥然一新。
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成年人的學習時間都是爭分奪秒的。查理芒格一生非常熱愛閱讀,他總是隨身帶著書,如果航班延誤或其它碎片時間,他都可以讓這些無聊的等待變成有意義的充電時間。他曾說:「只要手裡有一本書,永遠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我們可以通過這以下三步驟合理安排碎片時間:
首先,明確碎片時間:大多數職場人士每天都是兩點一線,上班—回家。除了被工作佔領的長時間段和生活中的恆定時間段,剩下的都可以稱之為碎片時間,比如:上下班路上、睡覺前等。要想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先要了解這些碎片時間目前存在的形式。我們可以將自己每天除工作和睡覺以外的零碎時間列出來,比如你每天上下班路上3小時、吃飯1小時、其它2小時……然後思考如何安排這些時間。
其次,明確學習途徑:現在有很多閱讀和聽書的APP,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是學習的最佳途徑,「只要帶著裝了讀書APP的手機,就像隨身攜帶了幾百個圖書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切換是聽書還是閱讀,如:在交通工具上可以選擇閱讀,在走路、逛超市時可以選擇聽書。
最後明確學習主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將書本上的內容變成我們的知識,在讀書前先要思考自己哪方面的能力需要提升。比如:你是做文案的,可以提高寫作和營銷能力,如果你是做銷售的可以提高說服和談判能力,等等。明確了需求之後,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深入學習,這樣讀書效果事半功倍。
據官方數據統計,我們正常人一分鐘可以閱讀600個字,一小時就是36000字,而一本書平均7萬字左右,平均2-3小時就能讀完一本書。只要你能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每年多讀30-50本書真得沒你想像中的那麼難。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那麼就要利用好所有的碎片時間。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該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如何積累有益於生活的智慧,你才能具有成為學識淵博之人的潛質。
2、由淺入深,持續地進入心流狀態
當我們選定了一個閱讀主題後,需要根據這個主題制定進階式的主題書單,從入門到專業,根據不同級別選定書籍。
閱讀就像遊戲一樣,剛開始戰鬥力和武器都是最低級別的,隨著一次次闖關升級,戰鬥力也會不斷提升,書籍的難易程度需要與你的閱讀能力相匹配,這樣才能迅速進入心流狀態。
心理學家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是指人在做某件事時呈現出忘我的愉悅狀態,它的產生依賴於個人能力與這件事的挑戰難度。
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心流金字塔」選擇與自己閱讀能力相匹配的書籍級別:
閱讀小白:低挑戰高成就感適合書籍:入門級的大眾書籍
難易程度:
對於剛入門的閱讀者來說,他們就像是一塊海綿,可以從入門級的書籍中學習到很多基礎知識和概念。閱讀者從書中獲得很多知識後,內心會感到非常充實和愉悅,這種得到收穫的成就感會驅動他們繼續往下閱讀。
閱讀能手:低挑戰低成就感適合書籍:專業類書籍
難易程度:
這類閱讀者對主題的基本概念已經建立了基礎的認知,如果繼續閱讀同級別的書籍,他會發現幾本書中的概念如出一轍,猶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對於這類閱讀者可以適當提高書籍的難度,重新勾起閱讀者的欲望。
閱讀精英:高挑戰低成就感適合書籍:專業類書籍
難易程度:
當閱讀者閱讀專業理論類的書籍,仍覺得知識量不夠大,那說明閱讀者已經達到閱讀精英的級別了。這個級別的閱讀者已經有能力用自己的話術講解一些專業的理論知識,但是對理論與理論之間,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會比較混亂,可以繼續閱讀作者們引用和推薦的最多的大師級書籍,升級自己的認知。
閱讀大神:高挑戰高成就感適合書籍:跨主題專業類書籍
難易程度:
這個級別對於閱讀者來說已經是最高級別了,他們對一個主題研究的很透徹,對理論與概念的原理、分析、運用都掌握得爐火純青,可以流暢的與作者交談。這個級別的閱讀者已經具備了閱讀遷移的能力,可以嘗試閱讀主題綜合類的書籍,通過學習不同的主題,讓知識與知識之間產生碰撞,對已用認知打破-重組-升級。
閱讀者的進階之路:閱讀小白<閱讀能手<閱讀精英<閱讀大神
無論是哪個級別的閱讀者,閱讀的書籍難度一定要隨著自己的級別不斷遞增,這樣才能持續地進入心流狀態,沉浸於閱讀收穫帶來的喜悅。
3、以專致學,學以致用
讀書的數量和質量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增長我們的見識,倘若我們一味地追逐新知,而不重視停下來如何思考及運用,那些讀過的好書也會在腦海中慢慢消逝。
我以前也讀過不少書,花時間做了很多筆記,我以為通過閱讀和筆記,我就能完全掌握這本書的知識。如今,拿起曾經看過的書,我努力去回想這本書的主旨是什麼,主要講了哪些內容?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更何況再好的記性也敵不過大腦的遺忘曲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經過研究發現,人們在學習完之後,知識也開始逐漸地被遺忘,這些知識就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樣一點一點的消失,大概一周之後所學的知識能被記住的僅有當初的四分之一。
那為什麼有的知識消失了,有的卻像刻在腦海裡一樣揮之不去。這是因為我們的記憶能力被分為三種:瞬時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知識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進入我們的記憶中,這屬於瞬時記憶,它的存活時間很短,只有及時複習才能讓它轉變為短期記憶,而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則需要我們不斷運用這些知識。
《學習的本質》書中有一句話:「如果我們要真正理解某個知識,必須經歷一些知識創造和傳播的場景,否則很難理解該內容。」
作家彭小六在《洋蔥閱讀法》書中提出一個高效閱讀口訣:「練兵場」。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方法把學習到的知識變成長期記憶,並通過理解運用,把所學知識變成我們的能力。
「練」—尋找聯繫:當看到某個概念的時候,大腦要下意識的嘗試分析現象「兵」—探究本質:每一個概念背後,都有龐大的知識體系支撐,要想了解背後的體系,要學會追根朔源。「場」—多場景應用:了解概念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後,嘗試在不同場合下進行運用。
我們運用這個方法來分析《洋蔥閱讀法》書中的知識:
尋找聯繫:比如我看到書中提出深度閱讀的概念,我的想法是深度閱讀是什麼?和主題閱讀、快速閱讀之間有什麼關聯和區別?通過閱讀我了解到主題閱讀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同步閱讀多本書籍;快速閱讀是在閱讀前先閱讀目錄和序言,大概了解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傳遞什麼知識,然後快速閱讀一遍;而深度閱讀是對有用的、有信息增量的書籍進行深度閱讀與思考。
探究本質:當我了解不同閱讀類型的相關知識之後,再次對深度閱讀進行搜索,相繼找到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等相關書籍,對這個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多場景運用:接下來每閱讀一本書時,我都能從目錄、序言中判斷這本書應該用哪種閱讀方式。不管選擇什麼方式閱讀,每一次都會加深我對深度閱讀這個概念的認知。
閱讀的幸福,不是你讀了多少名人的書,家裡的書架多高多寬,而是讀懂了很多以前看不透的本質,心底的未解之謎豁然開朗。想要獲得這種幸福的體驗,就必須要理解書中的知識,並且把它用到工作中,讓它變成你能力的一部分。
結語:
雷軍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希望看完這篇文章,能為你的閱讀之路推波助瀾,讓你離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