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效應》
黑羊效應中「屠夫」的心裡是如何產生的:
1.認知行為失調。
人的行為通常是追隨著認知在走的,當行為先於認知發生時,就可能會根據已經完成的行為改變自己的認知,例如刮刮樂受騙。學歷越高或越聰明的人越難以承認自己受騙了,因此也更容易陷得更深,這是「認知行為失調理論」。黑羊效應中的黑羊無論是何表現的行為,一但產生了黑羊效應,屠夫就會找盡各種理由痛恨並繼續孤立黑羊,以便認知和先前的行為得到統一,用以對抗良心的不安,並且越陷越深。
2.集體意識與從眾行為。
作者在這裡運用的參與遊行的無知民眾作為例子,實際這種集體心理學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有更為細緻的介紹。(群體的感情和道德會替代個人的想法,群體會根據個別領袖人物的思維去行動,在高智商或高學歷的人群中依舊如此。犯罪群體、陪審團、選民、議會等群體都驗證了群體的一般特徵:頭腦簡單、多變、易受暗示、誇張、領袖主導。)當屠夫團體形成以後,集體意識會穿破個人的良心和性格,也更不容易反思對黑羊的傷害。
3.罪惡共享。
團體會產生彼此的認同感,形成「共犯結構」,消除陌生感,建立健全友誼。通過傷害黑羊取得友誼,傷害黑羊的事情在屠夫團體中變成了可以被讚許的事情。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讀書筆記法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活用」。
「吸取精華」和「讀書體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原封不動的吸取書上的知識,後者是在讀完書之後,對書中的內容作出反應,進行主動思考,掌握書裡內容,活用書中內容。讀書筆記法,正是「活用」書中知識,是對知識的輸出促進思想的內化。
人並不是因為無所不知而去發表演講或出書,而是通過演講和出書讓自己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某一領域內的專家。寫讀書筆記時遇到的「應該摘抄哪段文章」、「應該如何評價這點」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思想輸出的第一步了。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年》
1.天助自助者,人只能自渡彼岸。有一段雪小禪在《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的活著》裡的一段文字:那是怎樣的一年,仿佛每一天都過不下去了,仿佛這世間沒有一點點溫暖和陽光,一個人漫無目的在大街小巷走啊走,無人訴說,也不想訴說。再回首,正是那一年,收了餘恨免了嬌嗔,懂了因果知了慈悲,而文字有了風骨和格局。自渡彼岸,以光為揖,任風吹,任雪來。很多光陰,你必須肚子一個人度過。以為過不來的千山萬水,一定過得來。
這段有點矯情的文字,讓我回想起那種熟悉的無力茫然感,想抓住一個救命稻草,好像別人能救你於水火,實則,只有自己能救自己。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能做得就是不要停下來思考。
《太平輪一九四九》
保險:在蔡康永一篇名為《我家的鐵達尼號》一文:爸爸從來沒有跟我說過太平輪沉沒的原因,只提過當時他們公司所擁有的每一搜輪船,一律都向歐洲保險公司投保,唯獨太平輪啟用前,因為上海一位好友自己來了保險公司,為了捧好友的場,就把手上最大的這艘太平輪,讓好友的公司承保。太平輪一出事,爸爸好友的這家保險公司,立刻宣布破產,所有賠償,由船公司自己承擔。
《財務自由之路》—債務
千萬不要將你能存下數額的50%用於支付債務,馬上就開始儲蓄,不必等到一無所有的時候才開始,消除債務的實用建議:
1、向長期目標看齊,是否對實現目標有幫助。
2、每一塊錢都有用。
3、羅列每一筆支出,按照預算計劃來支配金錢。
4、對於每一筆支出都要問自己:這真的有必要嗎?我真的要花這筆錢嗎?
5、尋找新的收入來源。
6、為自己限定每月支出的最高限額和每月收入的最低限額。
《我堅信》
這本書裡,她通過講述自己的過去經歷,來表達出她在生命中最看重的事。第一個堅信是「歡愉」,活在當下,享受擁有的每一刻,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一個小時中,活得精彩。人們總是被各類事情所羈絆,最後忘記了最簡單的快樂。「我每天都很努力地為別人做點兒好事,不管我認不認識那個人。我堅信的是,歡愉是種有回饋的能量——你散發出去的會反射回來。」在給他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你也已經變得快樂了。第二個堅信是「堅韌」,如果沒有挑戰、沒有厄運、沒有障礙、沒有痛苦,就不會有力量。那些會讓你想逃開的問題,不要躲開,也不要把問題拋給其他人,直面並解決會鍛鍊出你的韌勁、勇氣、紀律和決心。記住自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窮查理寶典》
讀了3個多月,讀完了。當時一起讀的還有另外兩本《萬物簡史》,《理性樂觀派》。兩本經濟學,一本常識性讀物,萬物簡史看的最快,大概是因為書裡面的內容很新奇,有很多自己的認知短板,像黑洞一樣,有種莫名的吸引,而且越近速度越快,讀起來愉悅感比較強。理性樂觀派和窮查理寶典大部分是用使命感來完成的,前者通俗易懂,咀嚼感不強,喝粥一樣,稀裡糊塗就完了,後者有些內容比較晦澀,經濟學的專業性較強,但經驗卻是很實惠,稍有耐力,比如今晚讀的最後一章,講了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雖然當時也花了很大的力氣去了解,現在讀起來仍然吃力,讓人感覺睿智的是作者提出了會計制度的錯誤,由制度所造成的技術性的冒進不失為次貸危機的根源。
經驗:當讀起來吃力時,就慢下來,那是上山,腦力負荷不夠的,慢慢的,匍匐的,接力的,爬下去,登頂的感覺是怎樣的呢?你自己體會。PS:賤毛病要犯了,讀完電子版,萬物簡史和窮查理寶典怕是遲早要買紙質版的了。
《追風箏的人》
「它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它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它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著。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為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全書讀完。從開始到最後,我都讀的很揪心。真真是不想去回憶個中細節。傷口結痂了會痊癒,疤痕也會變淺變淡。可是心靈上的創傷,究竟要怎樣才能撫慰?不會完美如初,不會一蹴而就。只能,慢慢地,慢慢地,用愛,用耐心。加油,索拉博!
《先前的風氣》
這本書是單位同事,同時也是書友胖哥兒推薦給我的。我們經常在一起聊讀書,聊文學。我經常在朋友圈裡發一些讀書的內容和筆記,他覺得我們現在年輕人讀的書目不太合適,特別是網絡小說是在浪費時間。雖然現在電子設備很發達,我倆還是更佳偏愛真實的書本。就閱讀內容來說差異不大,但書拿在手裡的感覺和印紙獨有的書香味道,一下子就能進入閱讀的狀態。胖哥兒建議多讀一些獲獎作品,魯迅文學獎,矛盾文學獎等。還可以讀一些大家的作品:魯迅,賈平凹,路遙,周作人,汪曾祺等。今天要看這本書就是一本第六屆魯迅文學獲獎圖書《先前的風氣》。作者穆濤,1963年生於河北廊坊。他受賈平凹的邀請任《美文》雜誌常務副主編,他是西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讀一本書之前了解作者經歷和創作的背景對閱讀這本書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先前的風氣》是穆濤先生新創作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分信史的溝與壑、《漢書》告誡我們的、身體裡的風氣、正信、賈平凹記、一本文學史著作引發的七個話題、耳食之言和文學文風以及中國文化氣質八個部分。作者讀史明變,循經思義,評古察今,懷舊不守舊,既考查傳統典籍裡文化生態的潤澤光亮之處,又反思當今生活,有清醒的現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