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是倫理學中的一組相對概念,關於它們之間的關係,自古以來爭議不斷,沒有人能夠對善與惡做出一個明確的界定。
有人說,真正的善良是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但在很多時候,跟隨大眾會在無意中讓自己成為加害者,完成從「善」到「惡」的轉化,這個時候,孰善孰惡,孰是孰非成為了不確定事件。
善良者的罪惡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詭譎現象叫做「黑羊效應」,指的是群體中的個體因為某些原因而對新加入的個體做出排斥與傷害的舉動,而這些加害者往往不帶主觀惡意,通俗來講就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的現象。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扮演著「屠夫」的角色,他們因為從眾心理而對某些無辜的人施加傷害,少數受到傷害的人便是羊群中的「黑羊」。對於「屠夫」加害「黑羊」的行為,數量更多的「白羊」因為事不關己而對這種侵害冷眼旁觀。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一個女孩爬上樓頂企圖跳樓輕生,一瞬間樓下出現了大量的圍觀群眾,他們之中只有極少數人選擇了報警求助,更多的人則是在一旁看熱鬧,有的人有說有笑地發表自己的猜測與評論。更有甚者,在看到女孩有些猶豫的時候直接起鬨,認為她是在「作秀」,催促她趕快跳下來。
最終在眾目睽睽之下,女孩縱身一躍,落地後當場死亡,而那些圍觀者在感嘆了一番之後才紛紛離去。這就是「黑羊效應」的真實寫照,我們相信,大多數起鬨的人並沒有殺死輕生者的主觀意願,但是他們的一時興起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相比上面的這個極端的例子,我們身邊的「黑羊效應」則更為廣泛,只要有群體存在,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團體,就會有欺凌與排擠。有的人自以為一身正氣,從不加害於他人,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正義」也會成為伸張罪惡的工具;有的人想要「獨善其身」,卻因為自己的不作為成為他人指責的對象。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白羊」、「黑羊」與「屠夫」的角色經常互相轉化,今天無比可憐的「黑羊」在明天就有可能化身為冷血無情的「屠夫」。遺憾的是,我們很少有人可以意識到自己正處於這個古怪而殘酷的漩渦之中。
有人說,「黑羊效應」是善良者的罪惡,也有人覺得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好人,只有惡人與戴著「好人面具」的惡人。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詭譎的現象呢?
從眾心理與罪惡共享
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是大眾心理學中的經典概念,指個體的行為、思想會受到所處人群與環境的影響,並使自己的認知與周圍的人逐漸趨於一致,從眾心理是人類社會最常見的群體效應之一。
比如,在排隊等車時,有幾個人首先站在了錯誤的站臺候車,而後來的人雖然對前者的位置表示疑惑,但是為了避免自己「特立獨行」,而往往會選擇與那些出錯的人站在一起,而隨後前來候車的人也紛紛跟著出錯。他們之中有的人根本沒有思考便與前面的人站在了一起,而有的人即使感覺到了異樣,也難以鼓起勇氣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實他們不過是為了避免與群體格格不入。
同理,人們也會對那些在群體之中與眾不同的人表示不解與敵視。有的人因為身高太矮而被人歧視,有的人因特殊的發色、膚色遭人嘲笑,還有的人因為行事風格與眾不同而受人排擠。而人們在受到群體的欺負之後,也會逐漸否定自己原先堅持的東西,最終其行為、興趣、個性等被群體同化,這個過程被稱之為去個性化。
我們會發現,真正能夠把人們結成利益共同體的不是交流與合作,而是罪惡的共享。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的信任,便是將自己的陰暗面展示出來。個人犯下罪惡可能會後悔與懊惱,而集體犯下罪惡之後反而會讓集體的關係更為緊密,因為他們都成為了一根繩上的螞蚱。因此,人群中的「屠夫」們在加害「黑羊」時並不會有太多的負罪感。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評價道:世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人性確實是一個不可討論的問題,絕對的善與惡也根本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沒必要做「正義的夥伴」,也不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們不求盡善盡美,但也要問心無愧。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黑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