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2020-12-04 予素年過成錦時

這是一個在心理學界的非常知名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

這是一個超出預期的實驗,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失控局面;

這是一個待完成的實驗,原計劃14天而不得不在第6天終止;

這是一個矛盾衝突和警醒作用,足以翻拍成電影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過程

實驗發生在1971年,津巴多先生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任教,他發起的這項心理學實驗旨在研究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的影響

實驗前徵集並且篩選出了24名大學生實際參與實驗,在開始前他們都做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測試,結果均為「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他們在實驗開始前被隨機分組,有9名「囚犯「,9名「獄警」,他們的分工是輪三班每班3人,其餘6名為候補,而津巴多本人的角色為「監獄長」。

為了儘量還原實驗的真實場景,以及促使被試充分進入角色,實驗甚至於從逮捕開始便安排一部分「囚犯」被穿著制服的「獄警」開著真實的警車帶走,到了「監獄」後要進行如真實監獄一樣的裸體搜身檢查等程序。

進入了被精心改造的「監獄」後,「獄警」被試們有真實獄警的所有特權,而「犯人」被試和真實犯人一樣,只有編號。

當「犯人」一開始抵抗時,「獄警」們表現得不知所措。但被告知他們實際擁有獄警的特權後,實驗呈現出了意想不到的、卻是我們在影片中經常看到場景,那些禁食、剝奪睡眠、侮辱、毆打、獎懲以分化犯人陣營、讓犯人用手洗馬桶等懲罰措施不斷被創造出來,並且施加到「犯人」身上。

而「犯人」們在面對不斷的摧殘,並且有人提出退出,而「監獄長」不同意後,他們感受這是一場無法退出的真實狀況,逐漸變得麻木、易怒、抑鬱、軟弱,越來越像「犯人」。

津巴多本人坦言,在實驗開始前,他以為這將會是無聊的14天。結果沒想到進行到第6天的時候,卻因為太過於真實和殘酷,而在津巴多的研究生女友、後來成為他愛人的克裡斯蒂娜·瑪絲拉齊(Christina Maslach)的勸阻下不得不終止。

在實驗第六天的時候,瑪絲拉齊看到不止被試學生們充分進入了角色,釋放了難以置信的人性之惡,比如一位看似很和善的「獄警」,正在慘無人道地虐囚;甚至自己的男友,以愛護學生而聞名的津巴多,在「監獄長」的角色身份下,也變得對事情的發展習以為常,並且非常興奮,並且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慫恿試圖退出的「犯人」作為他的線人,監視和匯報其他犯人的動向……這令瑪絲拉齊非常震驚,並且極力說服勸阻津巴多終止了實驗。

雖然這個實驗是一個未完成的實驗,也因為對被試可能造成的極大心理創傷而被詬病,一度引發極大地爭議,但這個實驗帶給人們的啟示也是很震撼的。

好人變惡魔的:「路西法效應」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環境對人性的巨大影響,說明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好人也會實施暴行,這種變化被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寓意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第一位墮天使,被趕出天堂。「路西法效應」可以解釋,很多「好人」,為什麼會變成諸如伊拉克虐囚事件的主角的。

2004年,津巴多作為專家證人在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案中出庭,主張責任並不僅僅在看守本人,同時也在於監獄情境的巨大壓力。

因為弗雷德裡克到達伊拉克之前,是個地道的經常去教堂的愛國青年,信奉民主自由的美國價值觀,並且有著平均水平的智商,也沒有虐待狂或病態傾向。但到了伊拉克的監獄,這位「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卻成了令全世界發指的虐囚狂魔。

根據斯坦福監獄實驗,以及在阿布格萊布虐囚案中積累的知識,津巴多寫成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這本暢銷書。

後來,斯坦福監獄實驗被三次搬上熒幕,2015年被翻拍成好萊塢影片《斯坦福監獄實驗》(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就像莫羅的那句老話:「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we are prisoner of our own experience)」,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和判斷力,警醒被周圍人和大環境裹挾著做出不可思議的極端行為。

津巴多其人:貧民區走出的高才生

1933年3月23日,菲利普·津巴多出生於美國紐約的貧民區。

雖然成長環境差強人意,但津巴多奮發向上,在校園裡獨佔鰲頭。

21歲的他,以優異成績從紐約城市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畢業,並且同時獲得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三個學士學位。

在1959年獲得耶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後,現後在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任教,教授普通心理學50多年,被譽為「當代心理學的形象與聲音」。

著有《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心理學與生活》等暢銷書,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成為國際知名大學的普通心理學教材。

相關焦點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如何讓好人變成惡魔的?
    題圖:《斯坦福監獄實驗》好人如何變成惡魔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設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一個好人,有時是不是也會幹壞事?如果好人也能變壞的話,那又是什麼使人們越過那條邊界?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人類歷史上有那麼幾個人,徹底讓人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今天二哥要推薦的就是由這場實驗改編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報名參加的斯坦福學生都是衝著每天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
  •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都可能變成惡魔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那你可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關於人性可以在社會角色和周圍環境的引導下變得多麼扭曲,這可能是最典型的一個案例。這個發生在1971年實驗的聞名程度之高,從影視作品中便可見一斑,後來的幾十年中,不斷有人提到它,甚至還衍生出了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由津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開展的。有報導聲稱這是一場騙局,扮演囚犯的伯克利畢業生Douglas Korpi實際上是假裝精神崩潰結論模擬監獄情境能在監獄看守人員和他們所監禁的人心目中創造一種全新的社會現實——真實的監獄。
  • 根據斯坦福實驗拍攝的電影《死亡實驗》告訴你: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惡魔?
    一個好人在邪惡的環境中會有什麼後果?是人性戰勝邪惡,還是會變成一個惡魔?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和他一樣從大學生變成階下囚的,還有其他8個年輕人。「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好人變成「惡魔」只需要6天?
    《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開始的第一天晚上,獄警就在半夜吹起床哨。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後寫下了一本書。——《路西法效應》。好的社會制度可以讓壞人變成好人。壞的社會制度可以讓好人變成壞人。
  • 探秘1971年斯坦福監獄真實實驗:18名普通人變成惡魔只需6天?
    然而在1971年,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卻為人們揭示出人類所處的環境也許真的可以是一個生性善良的人,在極短的時間內變成一個陰暗殘暴的惡魔,而直到如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膽敢複製這個實驗。1971年8月1日,美國舊金山的各大報刊之中紛紛刊登了一組實驗志願者招募招募,信息中指出這是一項為期兩周的心理學學術研究。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每個人都可以變惡魔?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實啟示錄
    最終,他們被移交到斯坦福縣監獄(Stanford County Prison)——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 他們是社會心理學史上最具爭議的研究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志願參與者 。在很多人看來,斯坦福實驗強調了這些發現,顯示如果賦予了過多的權力,普通人能夠多麼輕而易舉地變成殘忍的壓迫者。時值四十五年後的今天,許多人回顧這項研究,來說明阿布格萊布(Abu Ghraib)看守的所作所為以及美國濫觴的警察暴力何以會出現。斯坦福監獄實驗時常被引用,以此證明我們體內隱含的原始暴力衝動;據說這項實驗表明,只要稍許推動,我們便都會變成暴君。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沉溺於被賦予的權利,好人也會釋放出內心的惡魔;在情景系統的推動下,天使路西法也終從天堂墜落,化身萬惡的撒旦。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學界可以說是大神級別的人物,曾任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經聲名鵲起,這緣起於他早年在史丹福大學開設的一門實驗。
  • 「斯坦福監獄真人實驗」證明了什麼?結果為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要說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當屬「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之所以令人恐懼不是因為實驗內容驚悚,而是因為實驗的最終結果:一個人從好人變成嗜血惡魔只需要六天時間。人性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善惡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一個人從善到惡竟然是如此的簡單,只需要情境的簡單催化而已。每一個看完實驗過程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時總是不免感覺後背發涼。
  • 斯坦福監獄實驗,黑暗心理實驗,惡由心生,一顆善良的心至關重要
    經常聽人說,人的心中同時住著一隻惡魔和一隻天使,人最後成為惡魔或者是天使就決定於人給自己的心中施什麼樣的肥料,如果不斷的給惡魔施肥料,惡魔就會吞噬整個心靈!這樣的話,乍一聽好像是在說教,唬人的!但是實際上還真有人做了這樣的心理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史上最殘酷,最黑暗的心理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但這個實驗的結論卻在之後的數十年裡成為心理學以及社會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社會學科的實證基礎之一,被不斷援引。津巴多自己把囚禁狀態下的這種好人變壞人的心理變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原是上帝的天使長,後來墮落成了撒旦)。因此斯坦福實驗有時也被稱為路西法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人人都有可能是魔鬼!深思極恐......
    提起斯坦福,很多人想到的無疑是無敵的學術光環,矽谷的創業風氣,和超級多的牛逼校友。然而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忘不掉的過去,而說起斯坦福的黑歷史,最臭名昭著的,就是20世紀的監獄實驗。其中揭示的道理令人細思恐極……整理自新浪微博@英國報姐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