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2021-01-13 滬江網校留學


From:精英說

ID:elitestalk

作者:Cheryl


人們總是習慣將這個世界劃分出善惡黑白,但善惡之間並非楚河漢界,黑白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從善到惡、從白到黑的轉化,關鍵在於情景的力量


沉溺於被賦予的權利,好人也會釋放出內心的惡魔;在情景系統的推動下,天使路西法也終從天堂墜落,化身萬惡的撒旦。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學界可以說是大神級別的人物,曾任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經聲名鵲起,這緣起於他早年在史丹福大學開設的一門實驗。


這項實驗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出現心靈扭曲的現象,最終不得不提前終止。然而該實驗得出的結論被廣泛運用,且令世人震驚。


這究竟是項怎樣的實驗?

它的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它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疑問

讓我們一起走近

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史丹福大學任教。


他將大學心理系大樓地下室的一些房間和走廊改造成一所「監獄」,把實驗室改成了牢房,並且把每間牢房門都改為豎欄式結構,配有單獨的牢房號碼。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實驗徵募了24名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作為專門測試的受試者,這批學生事先已經通過測試,證明了他們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


通過抽籤的方式被隨機分為兩組,其中9名學生擔任監獄中的「囚犯」,另外9名學生則以三人一組輪班擔任「看守」的角色,餘下6名則作為實驗候補。對他們進行為期2周的實驗觀察。


實驗前,所有自願參加實驗的學生們都被告知,在實驗過程中,他們所擁有的部分人權可能被侵犯。

為了真實地模擬現實,9名犯人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由真正的警察到住處逮捕。一路警笛長鳴,「囚犯」們經過一系列的搜身,帶手銬,戴上牛皮紙頭套,最後在周邊鄰裡一臉懵逼的困惑目光下,被帶入監獄。


圖片來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此時,擔任「看守」角色的學生已經換上一身警服,佩戴警棒和黑色墨鏡,在囚犯進牢時,按照監獄的正式程序對犯人進行裸體的搜身。在這一刻,他們開始擁有一切真實獄警所擁有的權力。


圖片來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一直到這裡,大家都認為這只是一場枯燥無趣的扮演遊戲,一場為期2周的cosplay party。


圖片來自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實驗剛開始,兩方都還沒有完全進入角色,大家進入了短暫的枯燥時光。


於是,這群具有反抗精神的學生囚犯開始嘗試挑戰權威,他們主動撕掉縫製在衣服身上的編號,把自己鎖在牢房內不理會看守的命令,並取笑看守。


這下,扮演「看守」的學生們陷入困境,他們不知所措,無法處理秩序混亂的「監獄生活」。直到他們接到了來自「監獄長」津巴多的通知:你們要自行解決問題



於是看守們開始採取措施對囚犯進行各方面「鎮壓」,自發對囚犯們展開肉體和心理上的虐待和折磨。


在實驗開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們半夜吹起床哨,讓囚犯起來排隊,懲罰他們做伏地挺身,為了增加懲罰力度有時候還騎在囚犯身上。



此時,面對尚可忍受的懲罰,囚犯們開始抗議,他們嘗試把監獄小隔斷打通,用床堵住監獄門不讓看守進來。



這一系列的行為令換班的看守十分生氣,認為之前的懲罰措施過於仁慈,於是,他們用滅火器噴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帶頭搗亂的囚犯關禁閉,並恐嚇其他囚犯



看守們意識到,3人一組無法妥善管理9個囚犯,於是,他們採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他們找了反抗活動中3個罪過最輕微的人,單獨把他們放到一個隔間裡,提供給他們更好的牢房和夥食,半天后放回,再將三個帶頭搗亂的人放到隔間,加以折磨,以此讓囚犯們開始互相質疑,認為告密才能得到好處


一時間,不信任的因子開始在囚犯中不安分地傳播。



到了監獄生活的第3天,嘗試反抗失敗的囚犯們,開始消極忍受。而與此同時,獄警們對囚犯的懲罰開始變本加厲。



他們讓囚犯用房間裡的鐵桶大小便,並且不準清理,讓各處氣味充斥在囚房裡;取消囚犯的進餐、強迫囚犯用手清洗馬桶、剝奪囚犯的睡眠、甚至半夜把囚犯拉出來清點人數和進行各種屈辱性的活動



其實就在實驗進行到36個小時的時候,一名囚犯就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力而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裡症狀



要知道,這時候實驗僅僅進行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一個「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已經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瀕臨崩潰


8612(圖中學生扮演的囚犯代號)因為在第一天領導了囚犯對看守的對抗,由此引發了看守們持續不斷地騷擾。



當天晚上,實驗負責人輪值夜班時就發現,8612的精神已經崩潰,且這樣的精神狀態是實驗開始之前所沒有預想到的。



但當8612向津巴多當面提出「退出」要求的時候,津巴多教授此時也已經完全進入了監獄長的角色,他首先考慮的已經不是一個學生的精神狀態,而是如果有人退出,實驗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於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監獄電影中的監獄長會做得一樣,向8612承諾不再折磨他,並提出:讓8612回到監獄做他的眼線,向他提供監獄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會遲一點的時候「釋放」8612。


8612答應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實驗當中。這對其他囚犯來說無疑是個噩耗,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根本無法退出,還要繼續遭受折磨。



當時的津巴多認為:8612是心理上過於軟弱,無法承受哪怕是一丁點的壓力!而忽略了這慘無人道的一切對這群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作為實驗設計者、心理學家的津巴多,本應客觀地評價8612的狀態,但卻漸漸融入角色,並被監獄長的角色所控制,無法理智分析。



最後,是實驗負責人之一Craig Haney同意了8612退出實驗。於是,他們在後備名單中重新挑選了一位學生,讓他在當天下午加入實驗,填補8612的空缺。



此時,看守與囚犯之間的敵對還在繼續。看守們想方設法折磨囚犯,囚犯們開始由最開始的反抗變得逆來順受,喪失自我。


在試驗開始的時候,「看守和囚犯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性;而在試驗持續了一周以後,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所有人都深陷於角色之中,魔鬼悄然降臨人間,它譏笑著這群曾經「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因為不同的角色設定變得殘暴不堪,享受權利的人越加沉迷於規訓與懲罰帶來的快感;被施暴的一方開始沉默忍受,變得麻木不仁。


事後,津巴多教授評價道:「這項囚禁體驗,讓人將一生所學,儘管短暫,但確實棄之如敝屐;人性價值被摒棄,自我認知受到挑戰,人性中最醜陋、最底層、最病態的一面浮出水面。」


試驗一直持續......


此時,「囚犯」和「看守」完全適應了自己的角色設定。在這個設定下,看守把握住根本不存在的優勢地位,其中一部分竟顯示出「真正的」虐待傾向;而囚犯們則以條件反射式的反應接受看守們的各種要求



而最意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後面.......


代替8612進入試驗,代號為416的候補學生本該來說是最為正常的,但他卻換來了最為徹底的孤立



他一開始以絕食進行反抗,在經歷了黑房幽禁、獄友在看守鼓動下對他進行羞辱的經歷後,他的反抗成為了異類,某種意義上,他的絕食對抗讓看守和囚犯們站到了一起。



實驗進行到最後,這已經徹底成為一件流血事件。所有涉足其中的人都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掌控,他們想過施壓,想過反抗,想過忍受,想過控制,唯一沒有想過的就是:中止實驗。



這種病態的控制一直持續到第六天,直到一個年輕女士的到訪,才把津巴多從監獄長的角色中「挽救」了出來。



Christina Maslach,津巴多教授的女友,她被邀請到地下室來參觀實驗。當她目睹了獄警們極儘可能地羞辱和傷害犯人的種種後,她說自己沒辦法再看下去了。


她跑出實驗室,並痛斥津巴多教授說:「這些人並不是什麼犯人和獄警,他們只是一群男孩,而現在正在遭受非人的待遇。而你對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典獄長,不再是一個實驗者。



直到這一刻,所有人才幡然醒悟,邪惡已經在這方古老的學術土地上,遍地開花。


斯坦福監獄實驗,至此畫上終結。



路西法效應?

環境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要大得多。實驗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殘忍地對囚犯們進行施暴,也有一個獄警覺得這樣做不妥,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虐打的行為,但在群體的浪潮之下,他也從頭到尾都沒有吭聲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一開始也有好幾個囚犯也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反覆的打壓之下,更多的人開始選擇沉默接受。環境就那樣悄無聲息的改變我們每個人,而我們身處其中,毫不自知。



也許虐囚、納粹屠殺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但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我們的生活,校園中充斥的「校園暴力」,其實也是環境和群體對個人的一種改變。


在校園環境下,很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群體,就像電影《浪潮》中,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受到了名為「集體」的暗示,不知不覺之中跟隨大流的腳步。而當這份集體力量傳遞出一種負面情緒時,其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



也許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校園生活裡總有這樣一、兩個同學,他們形影單只,獨來獨往,說不上為什麼,只是大家都不主動找他/她玩,於是我也這樣做了。


儘管他們可能並沒有任何過錯,卻只能被集體排擠在外......


這是一種可怕的集體暗示,雖然我們沒有主動施加傷害,但默許的行為成為了校園暴力的從犯。



校園暴力的本質是空氣,不僅僅存在與加害人,還存在於學生,教室,學校的氛圍裡。


一般情況下,典型欺凌者行為的背後,都有很大一部分人扮演了被動欺凌者的角色,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協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而另一部分人選擇用漠視來淡化欺凌行為的影響。



在校園當中,一旦發生欺凌事件,就會產生一種欺凌的氛圍。當所有人在欺凌一個人的時候,多數派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正義」,造成不得不察言觀色,隨波逐流的集體漠視氛圍,而這助長了校園欺凌的囂張氣焰。



再往小一點看,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如果你身邊的同學每天無所事事,讀書一分鐘,休息兩小時,那麼處於這種環境之下的你也很難獨善其身。


因為周邊環境暗示你,別人都沒有進步,為什麼自己要這麼拼?於是,你開始向集體妥協,洗腦自己,有逃課、抄襲、掛科經歷的才叫大學,那才是「正常的大學」


看啊,多麼典型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要知道,在時代激蕩的洪流中,理性思辨,不受迷惑,不盲目從眾的態度更顯的彌足珍貴。當其他人振臂高呼、一呼百應的時候,更要記得,真理並不永遠掌握在哪一方手中。


面對集體,我們更要學會判斷,理性抉擇。只有一路前進,一路反省,我們對於善惡的轉變才能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


津巴多教授說:「儘管我們擁有著某種特定的遺傳或內在的行為傾向,但強大的環境會戰勝這些內在傾向,並導致我們做出一些十分反常、甚至難以理解的行為。」


在特定的情境下,

我們都不再是自己。


僅以此來警醒自己

沒有人是絕對的善

在集體的浪潮中保持自我

保持清醒、冷靜、批判和質疑的態度

才是最困難也最應該去做的事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想要拿到最全的雅思、託福備考資料合集


關注滬江網校留學(hjliuxue),對話框內回覆:「雅思大禮包」或「託福大禮包」:


核心詞彙、真題、機經

聽、說、讀、寫各項考點

學習方法、考試經驗、書籍推薦...


留學君精心為大家總結的乾貨都在這裡

相關焦點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後,有人崩潰,有人人性變扭曲...
    Reference:1.http://www.baike.com/wiki/斯坦福監獄實驗2.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0531/3.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今天二哥要推薦的就是由這場實驗改編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報名參加的斯坦福學生都是衝著每天
  • 《斯坦福監獄實驗》機構、角色、環境如何改變人性
    如果想不到,那就看看《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吧,上映於2015年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心理學家也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菲普,為了研究機構和角色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發起了斯坦福監獄實驗。菲普在社會上找來了一群大學生扮演獄警和犯人,並改造了簡易的監獄。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實驗被試皆為男性,他們的角色是隨機分配的。監獄的高級「工作人員」由津巴多本人和他的幾個學生擔任。實驗模擬真實監獄環境,做了一些細節功夫。比如,囚犯分別被「警車」押送到監獄,然後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連衣裙一樣的罩衫),戴腳鐐。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
  •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發
    昨日看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頗為震撼,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電影傳達的主要思想是權力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電影是根據真實的實驗來拍攝的。實驗對象都是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並且學生是自願參與這項實驗的。實驗對象分為獄警和囚犯兩種身份並且都是隨機確定的,在挑選實驗對象的過程中,實驗前,實驗員全面的分析過各位實驗對象的情緒和心理,確定各位實驗對象均沒有明顯的問題。實驗為期兩個星期,但是實際進行到第六天後實驗就被迫結束了,因為實驗對象的多名囚犯已經達到了情緒崩潰的程度。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是一場發生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真實實驗。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想驗證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發起實驗,並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來充當他的實驗對象。每個被選中的實驗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最終18人被隨機分為兩組。
  •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都可能變成惡魔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那你可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關於人性可以在社會角色和周圍環境的引導下變得多麼扭曲,這可能是最典型的一個案例。這個發生在1971年實驗的聞名程度之高,從影視作品中便可見一斑,後來的幾十年中,不斷有人提到它,甚至還衍生出了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不要去輕易試探人性,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輕易去考驗人性。因為一旦觸碰到了人性陰暗的那一面,你所有得到的,都只是在失去。而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歷史上出了名的考驗人性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黑暗心理實驗,惡由心生,一顆善良的心至關重要
    但是實際上還真有人做了這樣的心理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史上最殘酷,最黑暗的心理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津巴多實驗開始在1971年的時候,津巴多的很多學生把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室地下室改造成了監獄的樣子但是被津巴多拒絕了,因為津巴多擔心他的退出會導致其他人也跟著退出,同津巴多還認為這才第二天,一共14天的實驗呢!就這樣第二天過去了。實驗第三天第三天的獄警開始越來愈多的使用自己的權利,把不聽話的囚犯全部關進小黑屋,他們會用警棍敲打小黑的門,甚至還讓一些囚犯用手去刷馬桶。
  • 美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就是《路西法效應》對人性的啟示
    心理學界1971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雖然從一發表就受世人爭議,但它非常可貴,因為它再也無法復現。這個實驗對被試者的心理影響很大,放在今天不可能被世人接受。儒商學堂-斯坦福試驗實驗目的:實驗者徵集了一群年輕人,把他們隨機分成「獄卒」「犯人」兩組,關進實驗用的「監獄」,按照一定規則要求度過兩周時間,看他們的心理變化。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監獄主管和其他工作人員由津巴多本人和他的幾個學生擔任。  在接下來的14天裡,所謂的獄警就模仿警察的樣子來對待囚犯,不給他們睡床墊,不讓他們倒垃圾。
  • 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原標題:斯坦福監獄試驗揭露醜陋人性:為什麼人類要作惡? 斯坦福監獄實驗在1970年的時候進行的一場非常著名的實驗,監獄內部進行的實驗主要對象是一群大學生,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實驗過程,但是由於中途有一些同學提出退出這個實驗,因為實驗內容嚴重的使得部分學生出現了心靈扭曲的現象,後來實驗不得不被終止了,其實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內容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性實驗,其實在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很多的人性試驗,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讓人感到人性的可怕,但是有的人性實驗非常的可怕
  • 40多年前一個讓人深思極恐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該實驗是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面對呼嘯而去的警方,不明就裡的鄰裡大為驚訝,而擔任"獄警"角色的學生則是穿著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鏡以增加權威感,在囚犯進牢時,按照監獄的正式程序對犯人進行裸體的搜身,他們擁有一切真實獄警所擁有的權力。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此後,斯坦福監獄實驗成為不計其數的書籍和紀錄片的主題,多部電影基於它改編,至少有一支朋克樂隊以它命名。SPE,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一個關於「人性本惡」的恐怖提醒。它的影響在44年後的今天仍未消散。就在上個月,2015年7月17日,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在北美上映。該片在實驗記錄的基礎上展開敘事,逼真地還原了原始實驗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