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2021-01-13 麥田 YOUTH


在這裡發現另一種可能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


1970年代似乎對於很多國家來說,都是一個痛苦與變革的年代。中國還在撥亂反正,大學生要去農場餵豬,一家人圍在炕頭看《紅燈記》。


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同樣水深火熱。人們一邊忙著把自己的汽車擠到隊伍前面去加油,一邊聽著糟心的新聞。


整整打了20年,投入4000多億美元軍費,65萬精兵強將的越南戰爭,美國還是打輸了。



水門事件讓人們突然意識到,權力機構的權力大到可以弄清楚你5秒鐘前跟鄰居講了什麼。



這些都帶給民眾巨大的失望和不滿,同時對二戰軸心國的反思也在進行。

 

「法蘭西的尼採」福柯當時也在美國,先後在紐約和伯克利講學。他活躍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支持改善犯人人權的狀況,聲援監獄暴動犯人的抗議遊行。



這些反思與解構都對美國當時的文化氛圍產生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一個讓國家精英們來模擬「獄警」和「囚犯」的實驗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熱搜榜。



 

那時,菲利普·津巴多還是史丹福大學一名年輕的心理系教授。


他在喬丹大廳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招募了9名「囚犯」和9名「獄警」,都是二十歲出頭的精神小夥,看到報紙廣告來報名的大學生。



「囚犯」和「獄警」角色隨機分配,還有一筆不菲的日薪。監獄主管和其他工作人員由津巴多本人和他的幾個學生擔任。

 

 

在接下來的14天裡,所謂的獄警就模仿警察的樣子來對待囚犯,不給他們睡床墊,不讓他們倒垃圾。

 

 

36小時之後,一個叫科皮的青年崩潰了。這位平日裡衣冠楚楚的伯克利高材生,正頂著一頭厚重、蓬亂的頭髮,衣衫不整的狂躁著踢門,尖叫著要出去。

 

 

沒想到,精神小夥的崩潰最後成為監獄實驗引起半個世界爭議的導火索。

 

 

其他囚犯也相繼出現崩潰的跡象。



津巴多發現這些人明明可以直接退出遊戲,卻選擇被假釋,他們好像已經入戲了。



原本計劃進行 2 周的實驗在進行 6 天之後就不得不提前結束,因為錢也花的差不多了,「獄警」和「囚犯」在內的精神小夥內心都是崩潰的,慘不忍睹。



 


津巴多因此得出了結論,當普通人賦予支配其他人的權力時,他們會濫用權力,一些邪惡的特徵會在這樣的情景下出現。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道理在美國也不例外。

 


 

 

也就是說人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社會角色和當時所處情境影響。


說白了,津巴多就是用18個精神小夥、14天實驗設計、一個模擬監獄組織了一場劇本殺。



最終的結果,驗證了中國2000多年前的一句老話是抗打的: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這就是心理學歷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它,甚至還曾經被用於國會證詞中。

 

但是,五十年來關於它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監獄實驗真的是個謊言嗎?

 

巧不巧,美國作家Ben Blum的表親Alex在服役中參與搶劫銀行,Alex後來對Ben解釋說他是自願去搶劫銀行的,沒有人強迫他。

 

 

Alex的解釋讓Ben大吃一驚,因為按照五十年前著名的監獄實驗結論來推斷,Alex的行為或許應該是隔壁張三唆使他去的。

 

 

從這時候開始,Ben對這個知名的監獄實驗產生了懷疑,重新開始檢查這套理論。

 

兩年前,法國學者提博特·勒·特柯西安深入考察監獄實驗留下的視頻和音頻後,也發現了大量的細節與常規不符。

  

 「獄警」的殘忍或許在實驗組織者的引導下出現的。


 

 有的「獄警」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說:

 

我把它當成了一次即興表演,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

 

任何一個臨床醫生都能看出我當時是裝的

 

津巴多不允許中途退出,但我想去考試,不得不表演崩潰


這個實驗也經不起重複檢驗。


2001 年,英國學者 Alex Haslam、Stephen Reicher 和 BBC 做了一個類似的「監獄實驗」。他們去掉「指導獄警」的環節和「不許囚犯中途退出」的規定,卻發現獄警難以施加權威。



囚犯聯合起來對付獄警


 

獄警和獄警之間也會反目 



津巴多2018年在知乎Live上也談到在監獄實驗的不足之處。設計上沒有對照組,沒有控制變量,他不應該扮演監獄主管的角色,人力和經費不足等局限。

 

但是不可否認,監獄實驗給心理學倫理帶來的啟發。它的過程中對實驗者的傷害讓所有心理學家開始思考心理學實驗的邊界,讓心理學家們對於實驗參與者的保護重新開始討論。

 

或許,監獄實驗最成功的地方不在它嚴格的實驗設計,而是它成功的講述了一個出人意外的故事,為當時民眾內心的空虛找到了出口。

 

這個道理跟我們當年為什麼把雷鋒的故事寫進教科書是相似的。



 


1.《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好奇心日報

3.《重磅爆料,斯坦福監獄實驗是權威案例還是一場謊言?》作者/Ben Blum,編譯/球球、Ent

4.《「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得好嗎?意義在哪?》知乎


備註:本文內容僅用於該課題前瞻性引薦,了解課題詳情請掃描二維碼諮詢學術老師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

即可了解諮詢更多相關信息


相關焦點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人真的只是環境的產物嗎?
    最近,在心理學領域有個爆炸性的消息,「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相當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竟然被指出是一場騙局。《medium》上一篇重磅爆料認為,它根本是個謊言,文章列舉了諸多證據證明,比如「獄卒」的崩潰是裝出來的,「獄警」的懲罰措施是實驗者明確指導而非自發發明的等。
  • 40多年前一個讓人深思極恐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話說今天要說的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度娘上面是這麼介紹的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是一個在心理學界的非常知名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這是一個超出預期的實驗,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失控局面;這是一個待完成的實驗,原計劃14天而不得不在第6天終止;這是一個矛盾衝突和警醒作用,足以翻拍成電影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發
    昨日看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電影,頗為震撼,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電影傳達的主要思想是權力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電影是根據真實的實驗來拍攝的。實驗對象都是史丹福大學的學生,並且學生是自願參與這項實驗的。實驗對象分為獄警和囚犯兩種身份並且都是隨機確定的,在挑選實驗對象的過程中,實驗前,實驗員全面的分析過各位實驗對象的情緒和心理,確定各位實驗對象均沒有明顯的問題。實驗為期兩個星期,但是實際進行到第六天後實驗就被迫結束了,因為實驗對象的多名囚犯已經達到了情緒崩潰的程度。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此後,斯坦福監獄實驗成為不計其數的書籍和紀錄片的主題,多部電影基於它改編,至少有一支朋克樂隊以它命名。SPE,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一個關於「人性本惡」的恐怖提醒。它的影響在44年後的今天仍未消散。就在上個月,2015年7月17日,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在北美上映。該片在實驗記錄的基礎上展開敘事,逼真地還原了原始實驗的細節。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是騙局,幾乎被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引用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據美國Vox新聞網站15日報導,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風口浪尖。新的發現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在1971年的實驗中,24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部分囚犯出現崩潰跡象。最後結論是,任何人被賦予能支配他人的權力時,都會發生權力濫用。但最新發現,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在組織者的引導下出現的。「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囚犯的「崩潰」也不是那麼真實或自發。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了世界上最有爭議的心理學家之一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在其中填充了年輕的無辜者。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獄警: 是嗎,我感覺拿不準。 傑夫:誒,這事兒是這樣的,我說的強硬就是你得為人堅定,而且必須要幹預採取行動,諸如此類。這個實驗能不能成功,獄警的舉動十分重要,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東西看起來像一個監獄,而它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獄警的行為。
  • 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一場騙局?
    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餘罪》讓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一個好人,有時是不是也會幹壞事?如果好人也能變壞的話,那又是什麼使人們越過那條邊界?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人類歷史上有那麼幾個人,徹底讓人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
  • 斯坦福監獄實驗可怕在哪?
    斯坦福監獄實驗可怕在哪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1971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獄警柏登(Burdan)在實驗過程中被記錄下的言行與自我剖析,可以很形象地說明這一點:(1)實驗未開始時,柏登說自己是「一個愛好和平、崇尚非暴力的個體,我不能想像自己要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粗暴的獄警」。(2)實驗開啟之刻,柏登曾懷疑大部分參與者是否真的可以「嚴肅看待這場實驗」。(3)第一天,柏登的感受是「最怕犯人會把我當做壞蛋」,覺得裝腔作勢講話的自己像是一個笨蛋。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今天的文章轉一則轉我剛剛回復的悟空問答:「斯坦福監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跟心理學聯繫在一起?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斯坦福監獄實驗再度被翻拍!日版《監獄13》8.30日上映
    曾經被多次翻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即將再迎來日本風格電影,這個歷史上號稱最臭名昭著的心理學真人實驗曾招致無數爭議,一起來了解下。·《斯坦福監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於1971年做的真人實驗。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情境下會變成嗜血的狂魔。·《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前曾經被德國、美國分別製作成大電影,廣受爭議,而本次的日本版相信憑藉日系電影對於驚悚的理解會更加精彩。本片由渡邊謙作指導,目前已經確定堀田真由領銜主演,一起來期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