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這是明顯的遺漏。將否定假設的數據扔掉,只公開支持假設的數據,這樣的做法完全錯誤。
佩裡也揭露了另一項早期的重要心理學研究:米爾格拉姆電擊試驗。權威人物讓被試對看不到的可憐人施加看上去致命的電擊。她的調查發現,研究者沒有遵循研究設計,他們還有可能脅迫過被試。
其他研究的誠實性和方法論也受到重新評估,例如90年代的一系列「棉花糖實驗」。這一實驗指出,幼兒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與後期的人生成功有相關性。新的研究發現,假設棉花糖實驗有更大的樣本數量、更好的實驗控制,新結果並不符合原結果。
過去這幾年,一些心理學理論被重新清算了一次,甚至波及到了整個社會心理學領域。
在嚴謹的重複實驗中,很多心理學理論都遭到了反駁。心理學家現在意識到,假陽性而非不確定的結論更有可能讓論文順利發表。而且他們也明白,幾年前常規的實驗方法已經不再嚴謹。舉個例子,以前科學家發表的研究樣本通常都是五十名本科生。今時今日,科學家認識到這就是造成假陽性的因素,他們會擴展成百上千的大樣本量,並從更具代表性的被試群體中抽取樣本。
不過,在很多這樣的案例中,科學家修正了錯誤,繼續致力於研究人性。在一些案例裡,對於有缺陷的原實驗,重新檢視依然十分有價值。米爾格拉姆電擊試驗的缺陷確實存在,但至少它的研究設計,也就是讓被試對別人施以電擊(未真正實施)懲罰別人在記憶測驗中不及格,時至今日也可基本重複,當然倫理問題上也需要稍微改進。
米爾格拉姆的研究結論似乎經得住推敲: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權威人員的要求確實能成為電擊別人強有力的理由。然而,這有可能是因為所謂的「抽屜文件效應」——沒能成功重複的結果得不到發表。
至於斯坦福監獄的重複嘗試,慘不忍睹。
科學裡經常出現的事情是,一個觀點最初亮相的版本被人銘記——不管是在學術圈裡,還是大眾文化裡。但科學不該是這樣的!科學進程百折多舛,反覆無常。當我們溝通時,應該摒棄任何重大研究都能經受時間考驗的想法。科學家們都明白這一點,但研究機構往往不支持他們重複舊的實驗,只支持他們追求能夠吸引注意的新的科研項目。(記者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他們把一些無足輕重的小研究炒得天花亂墜。)
謝天謝地,還有一群科研學者,他們致力於將心理科學變成一門更可靠的科學,爭取所有實驗能夠重複。他們甚至還成立了心理科學改進協會來處理這些問題。
後續研究的結果大多比原來的研究更少些戲劇性,但是對於探索真相卻更有用。其實並不是說斯坦福監獄實驗在教學中不應佔有一席,它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歷史。像津巴多和米爾格拉姆這樣的心理學家都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他們的實驗某種程度上都在嘗試解決納粹崇拜的問題。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心理科學中不計其數的研究都在圍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