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一場騙局?

2021-01-13 神經現實

 

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這是明顯的遺漏。將否定假設的數據扔掉,只公開支持假設的數據,這樣的做法完全錯誤。

 

佩裡也揭露了另一項早期的重要心理學研究:米爾格拉姆電擊試驗。權威人物讓被試對看不到的可憐人施加看上去致命的電擊。她的調查發現,研究者沒有遵循研究設計,他們還有可能脅迫過被試。

 

其他研究的誠實性和方法論也受到重新評估,例如90年代的一系列「棉花糖實驗」。這一實驗指出,幼兒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與後期的人生成功有相關性。新的研究發現,假設棉花糖實驗有更大的樣本數量、更好的實驗控制,新結果並不符合原結果。

 

過去這幾年,一些心理學理論被重新清算了一次,甚至波及到了整個社會心理學領域。

 

在嚴謹的重複實驗中,很多心理學理論都遭到了反駁。心理學家現在意識到,假陽性而非不確定的結論更有可能讓論文順利發表。而且他們也明白,幾年前常規的實驗方法已經不再嚴謹。舉個例子,以前科學家發表的研究樣本通常都是五十名本科生。今時今日,科學家認識到這就是造成假陽性的因素,他們會擴展成百上千的大樣本量,並從更具代表性的被試群體中抽取樣本。

 

不過,在很多這樣的案例中,科學家修正了錯誤,繼續致力於研究人性。在一些案例裡,對於有缺陷的原實驗,重新檢視依然十分有價值。米爾格拉姆電擊試驗的缺陷確實存在,但至少它的研究設計,也就是讓被試對別人施以電擊(未真正實施)懲罰別人在記憶測驗中不及格,時至今日也可基本重複,當然倫理問題上也需要稍微改進。

 

米爾格拉姆的研究結論似乎經得住推敲: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權威人員的要求確實能成為電擊別人強有力的理由。然而,這有可能是因為所謂的「抽屜文件效應」——沒能成功重複的結果得不到發表。

 

至於斯坦福監獄的重複嘗試,慘不忍睹。

 

科學裡經常出現的事情是,一個觀點最初亮相的版本被人銘記——不管是在學術圈裡,還是大眾文化裡。但科學不該是這樣的!科學進程百折多舛,反覆無常。當我們溝通時,應該摒棄任何重大研究都能經受時間考驗的想法。科學家們都明白這一點,但研究機構往往不支持他們重複舊的實驗,只支持他們追求能夠吸引注意的新的科研項目。(記者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他們把一些無足輕重的小研究炒得天花亂墜。)

 

謝天謝地,還有一群科研學者,他們致力於將心理科學變成一門更可靠的科學,爭取所有實驗能夠重複。他們甚至還成立了心理科學改進協會來處理這些問題。

 

後續研究的結果大多比原來的研究更少些戲劇性,但是對於探索真相卻更有用。其實並不是說斯坦福監獄實驗在教學中不應佔有一席,它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歷史。像津巴多和米爾格拉姆這樣的心理學家都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他們的實驗某種程度上都在嘗試解決納粹崇拜的問題。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心理科學中不計其數的研究都在圍繞它。

 

相關焦點

  • 美國作家: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場騙局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導,美國作家本Ben Blum堅稱,最著名的心理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個騙局。 他近日在edium網站發表了一篇論述文章揭露了這一切。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津巴多近年公開披露的一些原始錄音、視頻資料,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比如扮演典獄長的傑夫,曾要求一位「不活躍」的獄警「積極參與」,「變得更強硬一點」——質疑者據此認為,並非權力讓獄警們變得殘酷,而是實驗的組織者要求獄警們殘酷,進而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乃是一場騙局。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就連果殼網也曾經掉坑裡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然後,就有讀者在我的公號後留言,問我怎麼看。趁兩牙互磕之前,我簡單地回復了「爭論一直都有,早期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批評。」We just learned it was a fraud.直譯過來是《斯坦福監獄實驗有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剛剛了解到它是騙局》,作者Brian Resnick是Vox.com的科學報導記者,他涉獵的範圍極其廣泛,從社會與行為科學,到醫藥、環境,一切能吸引讀者眼球,能搏噱頭的題材都是他涉獵的範圍。入職Vox之前,Brian Resnick曾經是報導突發新聞和政治新聞的記者。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人真的只是環境的產物嗎?
    最近,在心理學領域有個爆炸性的消息,「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相當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竟然被指出是一場騙局。《medium》上一篇重磅爆料認為,它根本是個謊言,文章列舉了諸多證據證明,比如「獄卒」的崩潰是裝出來的,「獄警」的懲罰措施是實驗者明確指導而非自發發明的等。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錯誤,可憐被試驗的囚犯
    因為它的每項實驗總是脫離不開人性的複雜所以,最終的實驗結果一般不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就拿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來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可隨後曝出來的錄音和文章中卻明確地指出了這項實驗結果的錯誤性「獄警」的殘忍竟然是被引導出來的!這只是一場經過周密策劃的表演這算什麼?學術界的真人秀?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也許是整個20世紀最有名也最受爭議的心理學實驗。 斯坦福實驗丨Philip G. Zimbardo 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入門教材都引用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往往都不加評判。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了世界上最有爭議的心理學家之一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在其中填充了年輕的無辜者。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 那時,菲利普·津巴多還是史丹福大學一名年輕的心理系教授。他在喬丹大廳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招募了9名「囚犯」和9名「獄警」,都是二十歲出頭的精神小夥,看到報紙廣告來報名的大學生。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今天二哥要推薦的就是由這場實驗改編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報名參加的斯坦福學生都是衝著每天
  • 斯坦福監獄實驗再度被翻拍!日版《監獄13》8.30日上映
    曾經被多次翻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即將再迎來日本風格電影,這個歷史上號稱最臭名昭著的心理學真人實驗曾招致無數爭議,一起來了解下。·《斯坦福監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於1971年做的真人實驗。志願者被分為看守和囚犯2組,開啟一場真人COSPLAY。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情境下會變成嗜血的狂魔。·《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前曾經被德國、美國分別製作成大電影,廣受爭議,而本次的日本版相信憑藉日系電影對於驚悚的理解會更加精彩。本片由渡邊謙作指導,目前已經確定堀田真由領銜主演,一起來期待下。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此後,斯坦福監獄實驗成為不計其數的書籍和紀錄片的主題,多部電影基於它改編,至少有一支朋克樂隊以它命名。SPE,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一個關於「人性本惡」的恐怖提醒。它的影響在44年後的今天仍未消散。就在上個月,2015年7月17日,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在北美上映。該片在實驗記錄的基礎上展開敘事,逼真地還原了原始實驗的細節。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是一場發生在7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真實實驗。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想驗證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他發起實驗,並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來充當他的實驗對象。每個被選中的實驗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最終18人被隨機分為兩組。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今天的文章轉一則轉我剛剛回復的悟空問答:「斯坦福監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跟心理學聯繫在一起?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