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2020-12-02 搜狐網

原標題: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也許是整個20世紀最有名也最受爭議的心理學實驗。

在這項研究中,大學生們被指派在模擬監獄裡扮演「囚犯」或「獄警」。實驗開始不久之後,「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了,這意味著外部環境會催生邪惡。這項研究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結論中指出,如果將無辜的人放到特定環境中,給予他們超過他人的權力,這些無辜的人會開始濫用權力。而如果把人放進沒有權力的環境下,他們會被迫屈服,甚至瘋癲。

斯坦福實驗丨Philip G. Zimbardo

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入門教材都引用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往往都不加評判。它是大量電影、紀錄片和書籍、電視節目和國會證詞的主題。

然而,其研究結果其實是錯誤的。

大錯特錯。這不僅是因為倫理問題和具體數據的缺失,更是因為欺騙。

斯坦福實驗

Medium上一篇新發表的文章揭露了這一切。這篇文章考察了此前未公開的津巴多錄音,採訪了當年的被試,最終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受引導而得出的。文章還指出,實驗當中最使人難忘的瞬間,也就是一位囚犯蜷縮著放聲尖叫,其實是囚犯的表演。其中一位「獄警」 說,「我把它當成了一次即興練習,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

傑夫(津巴多的學生,扮演典獄長的角色):基本上,你一直是有點在背景裡不活躍。這一部分是我的問題,因為他們點名的時候,你說你想坐在外面,我確實同意了。諸如此類的。但是我們挺希望你能活躍一點積極參與。因為獄警必須心裡明白每一位獄警都應該變得「強硬點」。然而到目前為止……

獄警: 我確實不怎麼強硬。

傑夫: 所以呀,你必須得嘗試變得強硬起來。

獄警: 是嗎,我感覺拿不準。

傑夫:誒,這事兒是這樣的,我說的強硬就是你得為人堅定,而且必須要幹預採取行動,諸如此類。這個實驗能不能成功,獄警的舉動十分重要,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東西看起來像一個監獄,而它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獄警的行為。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結果多年來一直在受到仔細審查,許多人認為,比起嚴謹的科學,這更像是戲劇化的展示,是學術界的真人秀。(何況,這個實驗進行到一半就中斷了。)現在,這一新的曝光又激起千層浪。它不再能證明權力位置本身可以導致殘忍,而是表明權威人士如果想要實施殘忍行為,可以說服別人聽從他的指令。

斯坦福監獄實驗發生地的標牌丨Eric. E. Castro

「底線是:服從並不是天然的、盲目的、無可避免的。」社會心理學家傑·巴維爾(Jay Van Bavel)發推說。「津巴多不但把這一點搞錯了,而且他的公開言論還誤導了成百上千萬人。」

「我們必須停止頌揚這項研究了。」人格心理學家辛明·瓦沙(Simine Vazire)發推表示,「這完全是反科學的,把它從教科書裡刪除吧。」

很多其他心理學家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這些著名實驗也有問題

最近,許多經典實驗的結果都被曝光是錯誤的,它們要麼作了假,要麼已經過時。近年來,社會科學家開始面對舊研究都需要重做的事實,這就是「重複危機」。(斯坦福監獄的實驗重複慘不忍睹。)

這些心理學實驗也正在被重新評估:

棉花糖實驗:什麼樣的小孩子能忍住不拿第二塊棉花糖?這一實驗指出,幼兒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越高,在以後的人生中就會越成功。然而,新的研究發現,如果棉花糖實驗有更大的樣本數量、更好的實驗控制,那新結果和原結論並不相符。

「強盜洞」實驗: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發現,「強盜洞」其實就是把一個失敗案例重做了一遍,但研究者從沒在論文中提到過那個「失敗」案例。

「強盜洞」實驗的參與者丨Carolyn, Muzafer Sherif

莫扎特效應:莫扎特效應 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們讓大學生在聽完莫扎特的《雙鋼琴奏鳴曲》後馬上進行空間推理的測驗,結果發現大學生們的空間推理能力發生了明顯的提高。

人遠遠沒有開發大腦的潛能:任何時刻,人最多都只利用了大腦的10%。

自我損耗:意志力是有限的精神資源。

米爾格倫電擊試驗:權威人物讓被試對看不到的可憐人施加看上去致命的電擊。佩裡的調查發現,研究者沒有遵循實驗設計,他們還有可能脅迫過被試。

米爾格倫電擊試驗丨PACIFIC STANDARD

成見威脅:少數群體和被誹謗的社會團體在測試中表現不佳,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變成某種刻板印象而焦慮。

社會啟動效應:人們看到讓人想到「老」的詞(例如:療養院)會降低步速,說明我們的大腦能被不知不覺地「啟發」想法和行為。

面部表情回饋假說:僅靠活動嘴部附近的肌肉就能使人更開心,表明身體如何反饋大腦去感受何種情緒。

但是,即使這些實驗結果已經受到了質疑甚至否定,它們也一直存在於大眾意識中,以及心理學的教材和教學中。現在,是時候解決這種滯後了。

將心理學變得更可靠

科學裡經常出現的事情是,一個觀點最初亮相的版本被人銘記——不管是在學術圈裡,還是大眾文化裡。但科學不該是這樣的!科學進程百折多舛,反覆無常。當我們溝通時,應該摒棄任何重大研究都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想法。科學家們都明白這一點,但研究機構往往不支持他們重複舊的實驗,只支持他們追求能夠吸引注意的新的科研項目。(記者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他們把一些無足輕重的小研究炒得天花亂墜。)

謝天謝地,還有一群科研學者,他們致力於將心理科學變成一門更可靠的科學,爭取所有實驗能夠重複。他們甚至還成立了心理科學改進協會來處理這些問題。

心理科學改進協會丨improvingpsych.org

後續研究的結果大多比原來的研究更少些戲劇性,但是對於探索真相卻更有用。其實並不是說斯坦福監獄實驗在教學中不應佔有一席,它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歷史。像津巴多和米爾格拉姆這樣的心理學家都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他們的實驗某種程度上都在嘗試解決納粹崇拜的問題。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心理科學中不計其數的研究都在圍繞它。

假設教科書和教室執意不提重複問題的話,我認為他們並非在抬高心理學,反而是貶低了它。傳授解決「重複危機」的辦法,實則是在教導學生自我修正才是科學的本質。這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科學觀,科學應該是可重複的。

作者:Brian Resnick

翻譯:夏天

編輯:EON、Ent

編譯來源: Vox,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was massively influential. We just learned it was a fraud.

譯文版權屬於果殼網(guokr.com),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你們的心理學教材要改了嗎?有人在論文裡引用了這個研究嗎?

果殼網將跟進報導

欲知這場監獄實驗的更多內幕

請持續關注

ID:Guokr42

我迷茫地點了個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就連果殼網也曾經掉坑裡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然後,就有讀者在我的公號後留言,問我怎麼看。趁兩牙互磕之前,我簡單地回復了「爭論一直都有,早期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批評。」We just learned it was a fraud.直譯過來是《斯坦福監獄實驗有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剛剛了解到它是騙局》,作者Brian Resnick是Vox.com的科學報導記者,他涉獵的範圍極其廣泛,從社會與行為科學,到醫藥、環境,一切能吸引讀者眼球,能搏噱頭的題材都是他涉獵的範圍。入職Vox之前,Brian Resnick曾經是報導突發新聞和政治新聞的記者。
  • 美國作家: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場騙局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導,美國作家本Ben Blum堅稱,最著名的心理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個騙局。 他近日在edium網站發表了一篇論述文章揭露了這一切。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1971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按津巴多的表述,實驗的目的是觀察這些原本高度相似的年輕人,在作為「獄警」和「犯人」,共同經過兩周的監獄生活之後,他們的人格是否會發生變化,亦即特定的監獄情境會給這些人帶來什麼:「經過事先挑選,我們的受試者普遍代表了中產階級、受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是學生的同質團體,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者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由津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開展的。有報導聲稱這是一場騙局,扮演囚犯的伯克利畢業生Douglas Korpi實際上是假裝精神崩潰結論模擬監獄情境能在監獄看守人員和他們所監禁的人心目中創造一種全新的社會現實——真實的監獄。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了世界上最有爭議的心理學家之一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在其中填充了年輕的無辜者。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 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一場騙局?
    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是騙局,幾乎被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引用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據美國Vox新聞網站15日報導,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風口浪尖。新的發現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在1971年的實驗中,24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部分囚犯出現崩潰跡象。最後結論是,任何人被賦予能支配他人的權力時,都會發生權力濫用。但最新發現,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在組織者的引導下出現的。「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囚犯的「崩潰」也不是那麼真實或自發。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這些反思與解構都對美國當時的文化氛圍產生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一個讓國家精英們來模擬「獄警」和「囚犯」的實驗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熱搜榜。 那時,菲利普·津巴多還是史丹福大學一名年輕的心理系教授。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人真的只是環境的產物嗎?
    最近,在心理學領域有個爆炸性的消息,「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相當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竟然被指出是一場騙局。《medium》上一篇重磅爆料認為,它根本是個謊言,文章列舉了諸多證據證明,比如「獄卒」的崩潰是裝出來的,「獄警」的懲罰措施是實驗者明確指導而非自發發明的等。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錯誤,可憐被試驗的囚犯
    就拿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來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而這項實驗的結果也被寫入了許多心理學的教材中並一度收到業內的大力追捧!且不說這項實驗的倫理法性但就是這一項欺騙性質的誤導就足以讓人難堪如此長時間的讚頌竟然是靠著欺騙得來的?這簡直就是心理學的恥辱!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和他一樣從大學生變成階下囚的,還有其他8個年輕人。「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
  • 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有嚴重缺陷?
    博科園:科學科普-心理學類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臭名昭著的實驗)普通大學生被關進模擬監獄,突然變成了好鬥的看守和歇斯底裡的囚犯——存在嚴重缺陷。本·布盧姆(Ben Blum)在《Medium》中寫道:實驗的參與者都是男大學生,他們不僅有機地變成了虐待性的警衛。相反,該實驗的帶頭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名譽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鼓勵警衛們表現得「強硬」。此外,布盧姆發現,一些所謂囚犯的爆發不是由監獄的創傷引發。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今天的文章轉一則轉我剛剛回復的悟空問答:「斯坦福監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跟心理學聯繫在一起?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你個槓精!聽說過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麼?
    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發起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 根據 Richard Griggs 和 Jared Bartels 2014~2015 年的統計,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這個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還誕生了許多紀錄片和書籍,它也被用於國會證詞中。2015年還出了一部改編的劇情片。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人類歷史上有那麼幾個人,徹底讓人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編譯 津巴多檔案中的新證據挑戰了你在斯坦福監獄實驗驗(SPE)裡學習到的所有內容。我們都知道斯坦福監獄實驗(SPE)的故事。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入門教科書和講座的主要內容(參見Griggs,2014)。普通年輕人被隨機分配為囚犯和警衛;在很短的時間內,警衛變得如此殘忍,囚犯們因此遭到傷害,這項研究原計劃為期兩周,但是,僅僅在五天後就截斷了。這些發現似乎證明了該情景對個體的可怕影響。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如何讓好人變成惡魔的?
    ,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史丹福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志願者。問題1:在實驗設計方面,有哪些改動是您現在希望做而當時沒做的?There are several changes that would have made this study more scientifically valid.我認為有這樣幾個改動可以讓當年的實驗變得更加科學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