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是2018年6月中旬發表在「曬愛思Psyeyes」的一篇時文,針對果殼頭條的一篇編譯文章的評論。文章發表沒多久,「曬愛思Psyeyes」就被喀嚓了。再轉一次,因為接下來社會心理學課程就要講到這部分內容。
心理學是所有科學學科裡面,最容易讓人覺得自己可以插一嘴的學科,其實,理解心理學的認知門檻,不比理解相對論更低。
另:果殼網現在對發表的文章相比兩年前在科學態度上要嚴謹更多,因此,文章的批評僅僅針對其時其事。
果殼網昨晚發布了一篇編譯文章,而且給文章取了了聳人聽聞的標題《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然後,就有讀者在我的公號後留言,問我怎麼看。趁兩牙互磕之前,我簡單地回復了「爭論一直都有,早期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批評。」
我的天,第二天上午醒來,這篇文章竟然刷屏了!包括心理學同行、同事都在轉,似乎一夜之間心理學就岌岌可危,比兩個好朋友的500億美元大戰更吸睛。
果殼這篇文章編譯自Vox,原文標題是: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was massively influential. We just learned it was a fraud.直譯過來是《斯坦福監獄實驗有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剛剛了解到它是騙局》,作者Brian Resnick是Vox.com的科學報導記者,他涉獵的範圍極其廣泛,從社會與行為科學,到醫藥、環境,一切能吸引讀者眼球,能搏噱頭的題材都是他涉獵的範圍。入職Vox之前,Brian Resnick曾經是報導突發新聞和政治新聞的記者。至於Vox,則純粹是一家新聞娛樂網站,它給自己的定位是「Shaping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d entertainment」,試圖「重塑新聞娛樂的未來」。
好了,很清楚了。一家新聞娛樂網站一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記者的一篇搏噱頭的報導,被果殼網,一家以科普為己任的網站編譯報導,並且擅自加了一個更為聳人聽聞的標題,「救救心理學!」。拜託,乃們編譯的不是科學文章,只是新聞娛樂報導,還「救救心理學」,救NM的大頭鬼!
社會心理學的經典實驗,無論是斯坦福監獄實驗,還是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從一開始在學界裡面都充滿爭議,爭議局限在方法學範疇。對不起,這是科學的常識,而這個常識在心理學裡更為普遍。科學的要義是可證偽性,而證偽的前提就是質疑,有質疑當然有爭議,沒有質疑和爭議,科學就沒有發展。何況社會心理學與自然科學不同,研究得出的往往不是因果結論,而是相關結論,每一個實驗結論都受到錯綜複雜多維的因素影響。理想的實驗研究得控制幹擾變量,將可能影響研究議題的無關變量通過嚴格的群組設計控制起來,只釋放考察變量,這其實就是實驗室實驗的邏輯。不過,實驗室研究缺乏生態性,無法考察自然社會生態下的人類行為,因此,社會心理學採用了大量情境實驗,而不是實驗室實驗。情境實驗相比於實驗室實驗通常無法有效控制幹擾變量,所以情境實驗得出的結論必然就充滿爭議性,特別是從方法學質疑更是輕而易舉,在中國連崔永元感興趣也能隨手質疑一番。
問題是,如果嚴格遵循實驗室實驗的邏輯,那麼社會心理學的大部分研究將無法開展。從方法學角度,社會心理學更是心理學兩種研究思潮角逐的競技場。心理學兩種研究思潮,一是科學主義,主張用純粹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心理學,這種思潮在基礎心理學範疇佔據主導性優勢;二是人文主義,認為科學方法有限,可以採用現象學和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受後一種思潮的影響更甚。無論是津巴多的監獄實驗,還是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這在社會心理學裡都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包括在文章中列舉的其他一些實驗,謝裡夫的羅伯斯山洞實驗,開創了社會心理學群際研究的範疇;基於貝姆自我感知理論的表情回饋研究,是現代具身認知思潮最重要的研究基礎之一。相比於設計一個完美的,方法學上沒有瑕疵的研究,有效的研究更有價值。文章中所列舉的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科學研究的方法學要求,它們都是嚴謹但不完美的研究。
再舉個例子,性學研究比心理學研究更受到種種現實因素的桎梏。在性學研究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金賽性學報告」,其隨著雜誌發放的問卷,回收率只有2.5%。這是一個連初學方法學的學生也能提出質疑的問題,道理連今年高考出作文題的語文老師也知道,回收率2.5%,怎麼可能代表當時美國人普遍的性現狀?它與「倖存者偏差」性質一樣,都只是特異性的子樣本,不能推廣到全樣本。但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否認或推翻金賽性學報告在性學中的裡程碑地位,當然現時代再做同樣的研究被接受的標準可能就更高一些。
甚至,斯坦福的監獄實驗和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在現時代可能根本就無法開展研究,不是因為方法的問題,而是研究倫理的問題。也就是說,即使現時代有研究者試圖採用更為嚴謹的研究設計來重複它們的這兩個研究,對不起,No Way!這兩個研究都對實驗參與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創傷,並且在一開始被試其實並不知情。「知情、無傷害」是現時代心理學研究的「政治正確」,違反了這兩項任意一項都可能導致研究報告無法被接受發表。話又說回來,許多社會心理學實驗必須在被試不知道實驗目的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可靠的數據,那麼「知情」的界限劃在哪裡,怎麼都可以被質疑、批評和詬病。正是因為現時代心理學研究的條條框框太多,所以現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心理學家之一的平克就在接受採訪時坦言,認為「政治正確」是妨礙心理學研究進展的最大阻力。
回到Brian Resnick文章中的主要論點,他之所以質疑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因為「『獄警』殘忍其實是受引導而得出的。」,這沒有問題呀!通過指導語以及情境線索的引導,使被試能夠代入到相應的角色中,如果被試始終是懷著「我是來參加實驗的路人甲」的心態,整個研究的框架就坍塌了。Brian Resnick認為這就是「欺騙」,不怪他,他對社會心理學無知罷了。隱瞞實驗目的,甚至通過特別的設計來防止被試猜測到實驗的目的,正是大多數社會心理學研究能夠成立的前提。如果參加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的被試知道他所電擊的「學生」只是一個「託兒」,而且他施予的電擊其實都是「假」的,「學生」的哀嚎都是根據實驗研究設計的劇本表演出來的,那麼米爾格拉姆壓根兒就沒有機會進入教科書,他什麼結論都得不出來。
更可笑的是,作者Brian Resnick甚至將這些事實上是嚴謹的研究與真正意義上明顯的偽科學結論(「人遠遠沒有開發大腦的潛能」)混淆在一起。
如果說Brian Resnick作為一名以搏噱頭為目的寫出這篇帶有娛樂性質的文章還情有可原,但是果殼,果殼網變本加厲地用更聳人聽聞的標題來轉載,不加任何標識,假裝這是一篇科普文。儘管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果殼網刪掉了原來發的文章(不過網絡留痕,還是能搜出來),換了一個溫和點的標題,《斯坦福實驗被指騙局,教科書真的要改寫了嗎?》。問題是,這仍然不是一篇科普文呀,它只是連心理學研究的常識都缺乏的娛樂性質的報導;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實驗「被指騙局」,已經半個世紀了,半個世紀了,半個世紀了,果殼網有點節操好不好?!
救救科普!果殼網頭條文章竟然是個騙局!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