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2021-02-19 用腦領導

「你就是你的大腦」

權威職位是否會使我們腐敗以及我們的個人身份如何容易被剝奪?

 

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了世界上最有爭議的心理學家之一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在其中填充了年輕的無辜者。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根據 Richard Griggs 和 Jared Bartels 2014~2015 年的統計,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這個實驗。實驗也讓津巴多成為了美國最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還誕生了許多紀錄片和書籍,它也被用於國會證詞中。2015 年還出了一部改編的劇情片。

 

實驗開始時,「囚犯」被捕,脫去衣服和財物,並被鎖在禁止通行的門後面。「守衛」得到了統一且基本的指示,但他們在那裡是為了控制囚犯。不久,一些警衛就開始享受新角色了。他們從深夜開始吹口哨,不久便升級為囚犯做伏地挺身作為懲罰,有時還背著警衛靴。

 

囚犯猛烈抨擊,第二天發動叛亂,將床墊堆積在酒吧上,拒絕離開。但是一旦他們被制服,警衛就變得更糟:他們移開了囚犯的床墊。使它們在小便桶中排尿並排便,然後將它們鎖在「小孔」(一個很小的深色清潔壁櫥裡,小得無法坐下),每次要花幾個小時。

 

可以理解的是,有幾名囚犯情緒低落,不得不從研究中刪除,研究僅在六天後就關閉了。它原定持續兩周,但是在津巴多的女友目睹了這一實驗之後,她大聲疾呼反對該實驗。據津巴多說,在她之前有50名其他目擊者目睹了實驗,但沒有人提出異議。

 

原本計劃進行 2 周的實驗在進行 6 天之後就不得不結束。津巴多得出的結論是當普通人賦予了支配其他人的權力時,他們會濫用權力,一些邪惡的特徵會在這樣的情景下出現。

 

雖然多年來學界一直有質疑斯坦福監獄實驗的聲音,但它還是成為了最流行的心理學故事。這和津巴多懂得運用媒體的力量莫不相關。

 

在近年的採訪的過程中,津巴多本人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底氣。他說:

「總得來說,我不再在意了。現在我不想在花更多自己的時間在這件事上,我之後也再也不會接受關於它(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採訪了……如果人們要說這是一個騙局,那就由他們去說吧,我也不再打算為之辯解了,其實它(實驗)的留存時間就是一種辯護」。


相關焦點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如何讓好人變成惡魔的?
    好人如何變成惡魔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設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 那時,菲利普·津巴多還是史丹福大學一名年輕的心理系教授。他在喬丹大廳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招募了9名「囚犯」和9名「獄警」,都是二十歲出頭的精神小夥,看到報紙廣告來報名的大學生。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圖:「囚犯」在獄中的情形如今,「斯坦福監獄實驗」已成為心理學中的經典案例。但近五十年來,對它的質疑,也從未終止過。圖:伏地挺身是模擬監獄中的常見懲罰這番回應所道出的,其實是「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設計,這個模擬監獄裡的權力體系,都無法等同於真實的監獄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今天的文章轉一則轉我剛剛回復的悟空問答:「斯坦福監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跟心理學聯繫在一起?作家西閃的回覆:沒有什麼「斯坦福監獄」,只有一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模擬監獄場景的心理學實驗。但這個實驗的結論卻在之後的數十年裡成為心理學以及社會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社會學科的實證基礎之一,被不斷援引。津巴多自己把囚禁狀態下的這種好人變壞人的心理變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原是上帝的天使長,後來墮落成了撒旦)。因此斯坦福實驗有時也被稱為路西法實驗。
  • 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原標題: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也許是整個20世紀最有名也最受爭議的心理學實驗。 在這項研究中,大學生們被指派在模擬監獄裡扮演「囚犯」或「獄警」。實驗開始不久之後,「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了,這意味著外部環境會催生邪惡。這項研究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結論中指出,如果將無辜的人放到特定環境中,給予他們超過他人的權力,這些無辜的人會開始濫用權力。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紀錄片《沉默的憤怒:斯坦福監獄實驗》(1992)電影《死亡實驗》(2001)電影《死亡實驗》(2010),翻拍自2001年的德國版然而有趣的是,這部今天上映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批評了斯坦福監獄實驗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是騙局,幾乎被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引用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據美國Vox新聞網站15日報導,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風口浪尖。新的發現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在1971年的實驗中,24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部分囚犯出現崩潰跡象。最後結論是,任何人被賦予能支配他人的權力時,都會發生權力濫用。但最新發現,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在組織者的引導下出現的。「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囚犯的「崩潰」也不是那麼真實或自發。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一場騙局?
    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
  • 美國作家: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場騙局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導,美國作家本Ben Blum堅稱,最著名的心理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個騙局。 他近日在edium網站發表了一篇論述文章揭露了這一切。
  • 聽說過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麼?
    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發起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為達到真實的效果,完全模擬當時美國現實生活中「囚犯」和「獄警」的為期14天的實驗經歷。
  • 斯坦福監獄實驗再度被翻拍!日版《監獄13》8.30日上映
    曾經被多次翻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即將再迎來日本風格電影,這個歷史上號稱最臭名昭著的心理學真人實驗曾招致無數爭議,一起來了解下。·《斯坦福監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於1971年做的真人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前曾經被德國、美國分別製作成大電影,廣受爭議,而本次的日本版相信憑藉日系電影對於驚悚的理解會更加精彩。本片由渡邊謙作指導,目前已經確定堀田真由領銜主演,一起來期待下。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就連果殼網也曾經掉坑裡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然後,就有讀者在我的公號後留言,問我怎麼看。趁兩牙互磕之前,我簡單地回復了「爭論一直都有,早期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批評。」一家新聞娛樂網站一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記者的一篇搏噱頭的報導,被果殼網,一家以科普為己任的網站編譯報導,並且擅自加了一個更為聳人聽聞的標題,「救救心理學!」。拜託,乃們編譯的不是科學文章,只是新聞娛樂報導,還「救救心理學」,救NM的大頭鬼!社會心理學的經典實驗,無論是斯坦福監獄實驗,還是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從一開始在學界裡面都充滿爭議,爭議局限在方法學範疇。
  • 一個超變態的「史丹佛監獄實驗」,結果發現原來人性本惡!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這是心理學史上最具爭議性的實驗之一。實驗結果讓很多人感到震撼不已,你看完也會背脊發涼…► 菲利普招開自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徵選,一共來了近百人,最後篩選出24名心理最「健康」的大學生。他將這群人分成2邊,一邊飾演獄警,另一邊則飾演囚犯。
  • 「暗黑心理學」惡魔實驗(3)
    >」中的英皇喬治六世。這裡收留了5、6百個被遺忘的孩童,多次成為科學實驗下的白老鼠。1938年,詹森得到院方準許(孤兒院老師以為這只是一項正常的語言缺陷治療課程)領出22名孤兒,進行一項違反人性的「口吃實驗」。溫德爾·詹森的助手,碩士生Mary Tudor進行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