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超變態的「史丹佛監獄實驗」,結果發現原來人性本惡!

2021-02-15 隱私賤視頻

點擊關注,Just love me right

 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菲利普(Philip Zimbardo),1971年策畫了一個惡名昭彰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這是心理學史上最具爭議性的實驗之一。實驗結果讓很多人感到震撼不已,你看完也會背脊發涼…

 菲利普招開自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徵選,一共來了近百人,最後篩選出24名心理最「健康」的大學生。他將這群人分成2邊,一邊飾演獄警,另一邊則飾演囚犯。實驗第1天,他委託當地警局真正的警察前往囚犯們家中,為他們拷上手銬,戴上頭套,接著載往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已經被改造成一座監獄的地下室。這些囚犯們每人都被奪去姓名,以編號代之。他們必須一直待在監獄裡,直到為期14天的實驗結束。

 實驗才第2天,感到無聊的囚犯們竟開始造反,他們集結在同一間牢房,撕掉自己的編號牌,並口出惡言挑釁獄警。扮演監獄長的菲利普要求獄警們自己解決問題,採取必要的措施維持監獄的秩序。於是他們嚴厲要求囚犯服從命令,不服者都要被罰做伏地挺身。

 雙方一來一往,情緒逐漸緊繃起來。獄警們決定沒收囚犯的床墊,讓他們睡在冰冷的地上、不讓他們洗衣服、三不五時要求囚犯集合報數。他們甚至對囚犯進行分化,聽話的囚犯可以洗衣服。實驗邁入第36小時的時候,編號8612的囚犯精神壓力太大而放聲痛哭。菲利普起先認為他只是在裝可憐,後來發現他真的崩潰了,只好讓他退出實驗。

 實驗進行到第4天,獄警聽說,已經離開的8612號將帶人來解救留在這裡的囚犯。菲利普立即把所有的囚犯轉移到另一棟建築囚禁。他們轉移囚禁陣地後,就立即將原本的監獄拆除,試圖讓8612號以為實驗已經結束。

 後來獄警們發現這一切只是個謠言,一氣之下下令要所有囚犯光著手清理馬桶。他們增加了點名的次數,站在囚犯背上要他們做伏地挺身。菲利普決定邀來一位曾在監獄服務的牧師,安定囚犯們的情緒。不過,編號819的囚犯並不領情,他表示自己極度不舒服,必須就醫。819說著就大哭起來了,菲利普開始考慮讓819退出。沒想到,獄警們另有打算…

 他們下令所有囚犯在走廊排成一列,不斷大喊:「819是個窩囊廢」。819一聽到同伴們的叫囂,哭得更厲害,表示他不想離開了,想證明自己並不是窩囊廢。

菲利普驚覺,原本只是一群「心理正常」的學生,現在都成了施虐成癮的霸凌者。不管是獄警還是囚犯,都已經深深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之中,完全忘了這一切只是一場實驗。而就連菲利普本人,也深陷其中,一度忘記自己只是在做研究。

 過程中,好幾個想離開的囚犯順從地提交了保釋申請。他們似乎忘記了,申請保釋需要走很長的程序,而他們其實還有另一個可以立即離開監獄的選擇,那就是退出實驗。

第6天,菲利普擔心接下來發生更危險的事情,不得不宣布提前結束實驗。實驗結果發現,在一定的社會情境和誘因下,好人也會犯下暴行。他認為,今天假如角色互換,你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

 這項可怕的實驗今年被翻拍成電影《史丹佛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看完這項史丹佛監獄實驗,不經開始相信「人性本惡」的說法。也許善惡之間並沒有界線,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邪惡的因子吧!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籤約作家或網絡,網絡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點擊閱讀原文看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史丹佛監獄實驗
    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飛利浦(Philip Zimbardo),1971年策書了一個  惡名昭彰的』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 邪惡無處不在,人性禁得起考驗嗎?——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啟示
    因為擔任獄警角色的學生出現愈來愈明顯的虐待狂傾向,他們會對囚犯施以「心理壓力」,例如在凌晨兩點鐘把他們叫醒、將他們單獨囚禁起來,或強迫他們做出帶有凌辱性質的肢體動作。金巴多後來在國會聽證會上作證表示,他之所以會結束這個實驗,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可以輕易就讓那些最兇殘的獄警和最不堪一擊的囚犯交換身分」。
  • 從「人性實驗」到「恐怖實驗」: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
    「永遠也不要考驗一個人的人性」,這句話你一定聽過。這不光是類似雞湯的一句忠告,更是一個科學結論。在歷史上著名的所謂「人性實驗」中,「人性」幾乎全都沒有經受住考驗。「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人性中的惡一旦得以釋放,「人性實驗」就變成了一個個「恐怖實驗」,人性掩蓋下鮮血淋漓的現實,你準備好面對了麼?在所有「人性實驗」中,「斯坦福監獄實驗」無疑是最為著名的。史丹福大學一位名叫津巴多的心理學教授挑選了24個健康狀況良好、心智水平正常的人參與這項實驗。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
  • 正常人關進監獄會怎樣?一個真實的實驗,最後不得已叫停!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惡魔今天小編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一部關於人性心裡的電影,電影飽含深意的同時又不失精彩,現在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一起《斯坦福監獄實驗》。從中可以看出,最大的惡就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作惡。影片中牧師詢問了每個人同樣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怎樣離開這裡。」時,而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沒有。屈服於權力是人本性,如果人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該行駛的權利,那麼我們最終的結果也會像這部電影中的人一樣,變得扭曲。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這說明了什麼,對權威的服從是可以戰勝道德甚至法律的,上述的實驗成功的向我們證明了權威的力量。似乎我們就明白了,二戰時期,平常勤勤懇懇的小職員,可以變為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婦女和兒童,可以變成自殺性襲擊的實施者。2.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展了一項「斯坦福監獄實驗」。
  • 向大惡施以制裁 「Code:Breaker」超重大發表襲來!
    以「鬼眼狂刀」為代表作的上條明峰,他從2008年於《周刊少年MAGAZINE》上連載至今的另一部人氣漫畫「Code:Breaker(法外製裁者)」,在近期宣布將迎來超重大發表!「法外製裁者」貫以上條明峰一向的陰暗劇情,講述一個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惡制惡」為宗旨的神秘組織「Code:Breaker」。
  • 影評:《死亡實驗》警衛還是囚犯?! 一場設計成功的崩潰實驗!
    大家好,在進入主題之前,不知道各位有聽過史丹佛監獄實驗嗎?今天要介紹的電影《死亡實驗》,故事改編自小說《黑盒》。這部小說基於史丹佛監獄實驗寫成,這是一部2001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吧!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零元也可以讀史丹佛!」菁英校長的同理心教育
    「零元也可以讀史丹佛!」菁英校長的同理心教育90年代初期,我還沒擔任重要的管理職務時,曾輔導過一位非常優秀的史丹佛大一新生。這位女學生來自移工家庭,家裡務農。儘管生活面臨許多挑戰,她的學業成績依然優異,考上史丹佛大學那年,史丹佛的錄取率不到20%。她的決心與毅力讓我敬佩不已。她的父母顯然負擔不起她的大學學費,幸好她申請到全額獎學金以及免費膳宿,最後取得工程學位,順利畢業。我一直忘不了她的故事。我認為,在篩選學生時,學校要考慮的不只是成績和考試分數,申請者的人生歷程也很重要。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如何讓好人變成惡魔的?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課題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這種人的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魔鬼撒旦。「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得好嗎?意義在哪?
  • 誰能逃過「 人性的拷問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說明一切
    津巴多在1971 年之前並沒有什麼出色的科研成果,被選為終身教授後好歹也要拿出一點 " 真材實料 ",於是津巴多接下了美國海軍研究中心 ONR 的批准和經費,開始了他的實驗之旅。我們都知道監獄是一個充滿暴力和黑暗的地方,當時的津巴多好奇人們為什麼不能夠在監獄裡和平共處,為什麼一到監獄裡好人也會變壞?於是組織設計了這個著名的 " 斯坦福監獄實驗 "。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此後,斯坦福監獄實驗成為不計其數的書籍和紀錄片的主題,多部電影基於它改編,至少有一支朋克樂隊以它命名。SPE,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一個關於「人性本惡」的恐怖提醒。它的影響在44年後的今天仍未消散。就在上個月,2015年7月17日,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在北美上映。該片在實驗記錄的基礎上展開敘事,逼真地還原了原始實驗的細節。
  • 「斯坦福監獄真人實驗」證明了什麼?結果為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要說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當屬「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之所以令人恐懼不是因為實驗內容驚悚,而是因為實驗的最終結果:一個人從好人變成嗜血惡魔只需要六天時間。人性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善惡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一個人從善到惡竟然是如此的簡單,只需要情境的簡單催化而已。每一個看完實驗過程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時總是不免感覺後背發涼。
  • 歷史上4個有名的心理實驗:全都出現了意外的結果!
    心理測驗可以測出我們的個性,而且不管準不準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不過這次好可怕系列要介紹的是歷史上有名的心理實驗,心理「實」驗和心理「測」驗雖然只差一個字,意義卻差很多喔,心理測驗只是測出既有的個性,心理實驗卻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個性...(驚)。1.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史丹佛監獄實驗)
  • 人性禁不住考問?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積善逢善,積惡逢惡 」說的一點都沒錯!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天地安排的一點都沒錯。多做善事,就會得到好報;壞事做多了,就會受到懲罰。如果還沒有報應,那只不過是時間還沒到而已。善惡有報是古人的信念,特別是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時代。但現今,並沒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它。有的人認為其只是一種迷信或是古人的理念。也有人把其視為「用來安慰社會中不幸的人的謊言」。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為了讓參與者更投入角色,抹去個人特徵,還分發給每個人「制服」,實驗的逼真程度從實驗者在家中被逮捕開始。最終因為情況失控,原定2周的實驗6天便宣告結束,而在這6天裡你可以充分看到人性的變化。2010年的電影《死亡實驗》也是以斯坦福實驗為原型改編的電影,但沒有《斯坦福監獄實驗》的還原度高,設定改變較大,屬於劇情片。
  • 斯坦福教授進行「監獄實驗」,結果實驗失控......震驚世界!
    他以每天15美金的報酬招募願意參加實驗的志願者,當時有近百人前來報名,基本都是美國的大學生,最後通過心理測試,選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學生,參加一個為期兩周的監獄模擬實驗。這些學生被隨機地分成了兩組,9名學生扮演囚犯,9名學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補,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監獄長。當時很多志願者都表示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認為這更有挑戰性,可以從中學到更多東西。為了更逼真地模擬監獄場景,他們將史丹福大學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個監獄實驗室,裡面的一切設置都跟監獄一模一樣。
  • 《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問題,讓世人譁然和反思!
    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