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2020-11-29 獨視角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王陽明

但是人文社會要發展,大家要過得好,不能不談善惡問題。人天生就有判斷能力,是為「良知」(往深處說,心學上的「良知」有其神秘意涵,大約等同於佛教的「空性」在人身上的體現),即孟子的「四端之心」、陸象山的「本心」,也類似但不等於德國的古典主義哲學家康德所謂「先驗理性」。

那麼談到心性,又為什麼要「格物」呢?就是因為如果僅僅只有先天的判斷力,不格物,一個人的知識不夠,還是不能清楚知道什麼真正對大家都好,什麼不好。要研究了才知道好或不好,然後把好的保留,把不好的去除,即所謂「為善去惡是格物」。

孟子、荀子是戰國時代前、後兩位儒家代表人物;兩人在道德學說的心性論層面,一主「人性本善說」,另一則持「人性本惡論」。孟、荀兩人對於「天(道)」所抱持的不同信念,一方面導致他們對人性問題表現出似相背反的看法,而另一方面使得他們的道德學說,呈顯出形上學取向與倫理學取向的思維差異。

然而,今天我們從新審視會發現,孟子立足在肯定「天道」與「良心」同一所建立的「人性之善」論點,以及荀子基於「人道」與「情慾」異質所指出的「人之性惡」看法,則將發現:前者著重點出了人類的道德自覺能力,而可激起道德實踐的熱望;後者強調說明了禮制、師法的重要,乃能促使世人關注道德價值的客觀化問題。因此,孟子與荀子的心性論說,固然有所不同,但是,克就建立具有現代意義的道德哲學而言,二家毋寧應該相互取法、彼此輔成。

在這裡順便提下,今天很多人以為「心學」創始人是明朝的王陽明,其實不對,因為心學作為儒學的一個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四心之說」,到了北宋,程顥又重開其端,到了南宋的陸九淵對此廣泛的講學授徒,陸九淵曾經在歷史上與朱熹齊名但是觀點不一致,認為「心(我)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到了明朝時期,王陽明才繼續將心學發展到高峰,因此後人稱之為「陸王學派」。

人人都先天具有判斷能力,但是為什麼表現出來的卻不一樣,有人變成善人,有人變成惡人呢?儒學的說法會告訴你,這是一個人後天沾染影響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生為遊牧民族的一員,他當然會視掠奪為善,掠奪是對的,不會認為那是惡,是錯誤的。因為他所在的環境讓他做出這樣的判斷:不掠奪我們就無法生存。而沒有在那種環境的生存過的人,就視之為惡。假如一個人生在海盜家庭,就不會認為攔截貨船,綁人,索要贖金什麼的是壞事,因為他們這樣的人從小是靠這生活下來的,他的常識和判斷力告訴他,不這樣幹,自己就無法生存。但一個不是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人,他就不認同他們的做法,必然認為這是惡。

隨著知識增加,經驗增長,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寬到全人類的歷史,就不會被個人有限的經驗、偏頗的立場局限。我們知道掠奪是不好的,攔船截貨也是不好的,這是著眼於全人類的福祉。這擴大眼界,增長知識見聞,就正是王陽明「格物致知」的過程。

相關文章:

如果人類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世界上的罪惡又是哪來的?

儒家的道德實踐——天道論、心性論、工夫論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的「希格斯場」與人性善惡本性的形成
    人性善惡理論,千古哲學家爭論不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用量子力學來解釋一下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很多人聽說過希格斯場吧!人性就像物質的夸克、膠子一樣,是人們的基本性情構成元素。人性初始在實質上沒有善惡之別,就像基本粒子形成沒有質量一樣存在著相通性。關於人性的起初不含任何善惡因子的,有很多論述。
  •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這是一個折磨了中國思想家兩千多年的問題。從百家爭鳴這個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起,這個問題就被擺在了檯面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為家庭倫理和社會規範的確立,都有賴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正是從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出發,才形成了道、儒、墨、法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在王陽明看來,「中」即是天理,為什麼稱為「中」呢?是因為無所偏倚,就本體而言,那是瑩徹無染的一面明鏡。當心如明鏡之時,一切的私慾如好色、好利、好名等使人陷入我執的煩惱障皆掃除蕩滌,略無滯留,當此之時,心境廓然,寂然不動,就心靈的本性而言,是儲存著根本善的處所,他是天理之大本。這本是孟子《告子?上》和《盡心?上》的本義。《孟子》書中的仁、義、禮、智皆是善之勝果。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善人者,人亦善之。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哲學詩畫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空虛、孤獨等症狀愈發嚴重。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類的生存境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
  • 「格物」是什麼意思?有三個人說透了此事
    在對待意識和物質關係問題上,孔子與他的門徒用一句話說明了問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你如今再怎麼翻譯,也只能是粗略體會,如果想找原汁原味的格物,只能到春秋諸子百家典籍中找。在《禮記》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重要的四目,另外的四目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認知的重要方式,可後來人卻格來格去,總想搞出新的意境來。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進化論角度分析人性善與惡根源是如何產生的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如果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人最初也只是動物屬性或本能,無所謂善惡。人性惡源於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欲望是無窮的。我覺得人類自私和貪婪開始於人類使用鹽醃肉,因為人類再也不用天天去打獵,於是有時間思想問題,於是人類更聰明,於是人類開始種糧食,糧食是可以儲存起來過冬的,於是人類有了更多的私有財產,於是人類走向了欲望的深淵,不能自拔。
  • 沒有人際關係活得痛苦,可能小時候被這樣教導,王陽明提倡這樣破
    王陽明先生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之初是無善無惡的。這跟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有所不同,陽明先生認為,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沒有所謂的性善性惡的分別!
  • 《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但我要說:「這並不是你的第一感覺,故而不是你的良知,當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來起不來,又很痛苦的時候,你的良知會告訴你趕緊去扶,但生活經驗會告訴你扶她有風險,即使你沒有去扶,也不能說你沒有良知。」但話說回來,王陽明心學就是要人跟隨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就必須跟隨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為第一出發點。
  • 惡從哪裡來:「善惡二元論」與「一元論」
    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問題無論在東方和西方都是源遠流長的經典問題,我們將它簡化以後得出來的問題就是「惡是從哪裡來的?」。傳統儒家的經典觀點是「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但不幸的是會發生「性相近,習相遠」的悲劇,原本善良的人在不良的環境裡會沾染不同程度的惡習。不得不說,這種觀點既很符合常識,也容易讓人理解。
  • 王陽明經典名言警句大全:晨讀暮省,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
    4、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5、「格物」即「慎獨」,即「戒懼」。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23、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24、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25、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作惡連女兒都要被處罰,《北歐神話》中「誅心」了人性中的善與惡
    我們從小聽過很多神話故事,伊索寓言、希臘神話,最著名的神話故事,甚至影響我們到成年的就是《西遊記》了,從神話中我們看到了善惡有報,看到了很多人性弱點中,隱藏的危機與處罰,也跟著神話中的人物,走過一道道磨鍊一樣。
  •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
    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用自己陽光,去溫暖別人,將收穫更多溫暖。一個人對別人的態度,首先反映出的就是自己的內心,而你付出什麼樣的因,也必將得到什麼樣的果。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
  • 王陽明言過其實了嗎?談談我對他思想的一些看法
    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知道的王陽明,然後一直不懂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現在總算是懂一點皮毛了,很有用。反觀孔子朱熹,留給世人的束縛可不少。我讀道德經時卻感覺如此的淺顯易懂,但是,後者我不敢說都深入的懂了,但它在我的生活中不斷地給我新的驚喜,最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區區五千言,恐怕需要用餘生去領悟。揚善厭惡的那些所謂聖人,心中但凡存著對惡的標準,便永遠無法擺脫惡。
  • 《隱秘的角落》裡,有人性最大的「善」與「惡」,你看懂了嗎?
    人性的至暗並沒有完全袒露,這是美化過的劇情,那些未被挖掘的、隱性表達的才是最可怕的。一張白紙上面如果有一個黑點,看到白紙的人就一定心懷坦蕩嗎?看到黑點的人就罪該萬死嗎?我們不是上帝,無權決定人性的善惡,而善惡也非表面所見。
  • 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是一個意思嗎?
    網友:請問:非善非惡和無善無惡,是一個意思嗎? 妙華嚴:不是一個意思。非善非惡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無善無惡是斷滅見否定一切。網友:那王陽明「四句教」的第一句就錯了?妙華嚴:沒錯。斷章看就錯了。既然有個心之體,他說的這個無善無惡既不是肯定善惡也沒有否定善惡。他說的是善惡的自性本無實體,當體即空。空性之體是為實相。也就是所謂的心之體。這個空不是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說它空,一切萬法容納其中。說它有空空如也無相與形無實體。這個要慢慢理解慧心體會。網友:[鮮花][鮮花][鮮花][贊][贊][贊]看似養花,實則真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