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言過其實了嗎?談談我對他思想的一些看法

2021-01-09 小虎有話說

王陽明本身是一個讀書人,但是打過仗。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個道理,就怕文化人會打仗,文化人一旦會打仗,必然做出一些驚世之功!王陽明是一個有良心和理想的人,這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沒有的,人要完善自身修養本來就很難,尤其是在當今一切都跟房地產綁架的時代,面對的困難和誘惑都很多,要保持自己的良心和理想就更難了。

初中的時候才開始接觸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些詞,不知道怎麼搞的我覺得唯心主義等於錯的,唯物主義才是對的。長大後才發現唯心主義的牛人多的是,而且挺實用的。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知道的王陽明,然後一直不懂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現在總算是懂一點皮毛了,很有用。反觀孔子朱熹,留給世人的束縛可不少。我讀道德經時卻感覺如此的淺顯易懂,但是,後者我不敢說都深入的懂了,但它在我的生活中不斷地給我新的驚喜,最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區區五千言,恐怕需要用餘生去領悟。

揚善厭惡的那些所謂聖人,心中但凡存著對惡的標準,便永遠無法擺脫惡。其實這世上本無善惡,只是人類因為利益而建立了這個標準,後來人的潛意識裡認為善惡的標準是天註定,孰不知天又何時在意過人類的生或死,卻總是一廂情願的將天與自己捆綁一起。好像越說越遠了,總的來說,有些人喜歡將簡單的道理複雜化,為的是忽悠一些自以為是的愚人,總以為真理永遠藏在最深處,孰不知大道至簡,大象無形。

其實往回十年左右,你觀察一下那些讀過書稍有點傳統的年長者的言行,再反過來看王陽明的書,就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了。王陽明的東西,雖無顯學嫡傳,但早已經刻在中國人文化的基因庫裡了。另外傳習錄和道德經背景差異太大,後者是老子沒有以太多知識背景下的著書立作,前者是就不同學生的問答語錄,落腳在個人修身修心上,這個時候儒家已成大廈,不了解點地基,確實很難摸不到房頂那部分。恕我才思不敏,致良知的良知,應該不單純是道德層面的吧?良知良行,說的也是包含具體事物所做出的本能的第一反應,反應正確則是良知。反應錯誤或者沒有相應的思維概念則不是良知。所以朱子說得知難行易也就是這麼個意思,真知難,如能真知,行就是順風順水的事了。王陽明說的人有三種,很可惜,我們就是第三種人,所以要修身以伺。

可是並不是說,目不識字的老農就就做不到知行合一。反而越不識字的農民,越能做到行知合一,這也對應了王說的,良知大家都有,不需要去學習,只要把他發揮出來,就是合乎中道。為什麼道家講要修「赤子」,就是因為我們赤子的時候,一言一行,莫不中道,我們後來越學越多,也離道遠矣。我理解的知行合一有兩層意思:1、就是常說的「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想到就要付出行動去實踐。2、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做正確的事,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夠朋友,一般表現為,朋友來了有好酒。那麼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我好酒好飯招待我的朋友,是完全發自內心的願意這樣去付出,去表達我對好友的歡迎。而不是覺得僅僅從面子上或者口碑上去招待,其實內心深處是捨不得的或者說不在乎這頓飯,但這頓招待是出於一種社會禮節而已。其實知行合一的知是知覺的意思,如果解成良知,就知行脫離了。實際陽明先生的理論跟朱子並不違背,《朱子晚年定論》可以了解下。當然他是王陽明收集來的。朱熹晚年的時候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可惜糾正來不及,所幸他臨終前把他的理論全部傳給了他的得意弟子也是他的女婿黃幹。

《黃文肅勉齋公文集》,可惜這書並不出名,所以只能找到古文影印版。後來黃家修祖譜的時候,王陽明還做了序,相信黃家後人至少提供了部分的朱子晚年定論。所以好好了解後更能覺得王陽明先生的偉大。並未過譽,只是我們沒有好好傳承。國人對儒學的理解過於死板,如中庸權衡之說都不能好好掌握,但一旦掌握錯誤就非常的危險,所以權衡的根本就在於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按我的理論,良知既善惡觀,源自原始惡和現代善。

人的本能是原始衝動的,在歷史積累裡,人們定義了框架,給各種行為劃分善惡。簡單粗暴的原始行為規定為惡,剩下的即為善。但這不是終點,高級惡誕生了,在當時框架內的法內之徒。框架升級再升級,就誕生了現代善和一堆惡。而惡的認知,源自承認原始衝動,框架對齊的再創造,對框架的反叛和原始惡的痴迷。

善惡不光是行為,而且有出發、過程和結果的行為定性。現代善,一部分源自框架的現代教育,一部分是原始衝動對現代新生惡的認知接觸和解決方案。知行合一似乎也是「先知後行」,不過知道後行動前只是未知,所以不能割裂知與行。

假如我知道了某個純哲學思辨,似乎我的「行」只能是去思考理解,也就是對於我,思考也可以是一種行,在思考就完成了知行;對於哲學家,思辨本身是知萬物而產生的行,在思辨出生時就完成了知行。

所以單純的認知思考在某些條件下似乎也可以實現知行合一,但究其根源,似乎「知」是人感知外物所獲得信息的過程,「行」則是某種手段,對得到的信息進行總結最終成為自己的能力,整個過程稱為真知真行。

那麼有個疑問:如果一個人有某種可以改善肌肉和大腦的晶片,對於外物的信息可以自動傳入大腦,同時在知後的一小段時間就會做得很好,那麼他的知行是由晶片幫他完成的,而晶片本身是其他人的行。也就是說,對於知行合一,在獲取和總結信息的過程中究竟需不需要個人主觀意識?如果對象是個機器人,我們是否需要先討論意識的概念及其本源才能繼續討論「知」和「行」的概念呢?

我認為就是:曉天理 去惡欲 。 天理就是自身結合古人教誨得到的自己的價值觀 。 然後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善惡,再留善去惡。 心學死穴在於: 每個人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人都是生存在大環境中 ,經歷不同,認知自然不同,免不了有偏激之人。如果價值觀樹立不好,善惡區分自然不能做到,如果都按自己內心的認知行事,人與人肯定會有分歧。

良知在王陽明看來是天賦的,只要把一切不好的惡習,念頭搜刮出來,把它們消滅掉,就自然知道什麼是對還是錯了。但是我認為良知並不是天生的東西,而是一個時代的道德觀,是後天的東西。知道了道德標準,也就自然能夠知善知惡了。而且我認為王陽明看破生命,看破功名之類的不屬於儒家的東西,而是佛家的東西,並不值得去推崇。

佛家講究的是出世,即閉世修身,只講究一個人的修養,而陽明子的王說,繼承了儒家的出世理念,除個人的道德修為之外,還講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即把所學運用於實踐,有想法就要去實現,知並行之,也可以說是理論與實踐同步,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的一派。比如佛家、道家,甚至儒家的理學,他更講究實踐,濟世。和柏拉圖的理論簡直就是神似。柏拉圖從幾何公理中得出一個結論:

現實世界的物都是殘缺的、不完美的,而完美的物存在於高於現實的一個地方。

他認為靈魂就來自那個地方,我們後天學習知識其實是一種回憶,回憶起靈魂當時在那個世界所」看到「的完美、真理。

如果說」唯心「的意思是」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那麼王陽明的確可稱作是唯心主義哲學家。不過要完全的套進去還是太勉強。要去私心得良知,放棄人後天獲得的經驗和外界施予的影響,完全用本心、良知、靈魂、靈明、信仰獲得真理,這本身對人類來說就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的哲學家提出了這種可能,但不代表這些可能是能夠實現的。我能說出」一個在平面上存在的圓形的方塊「並不代表真的可以畫出這個圖案。至於哲學家們說的這些關於信仰、良知、覺知、元神和真理的關係,同樣是一種」可以描述出來「但很難證明可以實現的關係。

宇宙本體的超越性與現實生活的倫理性如何合而為一,歷代儒家都有不同的論述及工夫路徑。到了陽明這裡,工夫變得更加易簡直截,本體變得更加清楚明了,不加一毫多餘的,重疊的論述。所謂即工夫即本體,本體之無聲無臭、虛明澄澈、廓然大公,生生不息即是工夫之根本路徑,工夫永無懈怠,永無止境又不著一絲人力,心齋先生言曰:「不費些子力氣,無邊輕鬆快活」外在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應接往來,都是這感而遂通之本體狀態自然的流行發用。

我覺得本身唯物、唯心就是一種非黑即白的錯誤劃分,王陽明更不能簡單用唯心來概括。知行合一,我理解就是:只要心存善念,目標正確,做事情可以直接也可以迂迴,不拘泥於舊章法。這種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創新是唯心?想得到不等於做得到,知不一定要先於行,這是王提倡知行合一的原因。我個人覺得王的理論是將中國千年思想去蕪存菁,撥亂反正的一次總結,而不是什麼獨闢蹊徑,獨樹一幟。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正是這一事實,決定了近代啟蒙思想家在提倡個性自由的同時,又不能不把破「心奴」放在突出地位,梁啓超在《新民說》中如下看法,便表明了這一點:「若有欲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隸始。」 作為達到個性自由的前提,除心奴的基本要求是反對盲從。在《新民說》中,梁啓超便對此作了具體的闡述:「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窮。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其實現在的中國慢慢走向鼎盛,可是和古代比較卻發現少了一些什麼東西,對的,就是缺少了現在中國一直所強調的文化軟實力,個人文明素質有待提高。從古代來看,一個朝代進入鼎盛時期都會有思想出現來避免社會走向歧途,但是現在的中國沒有,人們為了一些利益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底線。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笛卡爾羸弱的身體和偃蹇的處境和王陽明有些類似。然而兩人的社會擔當不同,笛卡爾可以孤身一人,而王陽明則是千軍萬馬的統帥。有一點相似的就是兩人都經歷過一次思想上的澡雪,一是理性的覺醒、一是自性的頓悟。笛卡爾躲避著人群,大隱隱於市,他33歲上來到荷蘭,家貲不菲,足可供他倚坐在溫暖的小屋中,天馬行空地思索。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罕見的全能大儒。視覺中國供圖「王陽明是誰?」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
  • 王陽明學術思想的產生與宋明理學自身內在的邏輯演變有什麼關係?
    他在晚年所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不僅是其一生學術思想的最終旨歸和集中概括,而且還推動了明代心學運動的展開而蔚為一代思潮。可以說,中國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的陽明心學階段後,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形式下所能開顯出來的、所能包容的基本精神和義理在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中得到了最為豐富和集中的表達。王陽明一生的經歷兼有立德、立言、立功的特徵,體現為一個為學、為道與為人相統一的過程。
  • 相隔500年的兩個人,稻盛和夫與王陽明,卻在演繹同樣的經典
    家裡一貧如洗,父母鼓勵讓他出去闖蕩,他卻堅持認為,只有在家才是盡孝。對此,他請教王陽明,王問道,"何謂孝道?",弟子答:"讓父母生活得開心",王又問道,"你這樣侍奉父母,父母開心麼?",弟子答:"父母認為我這樣沒前途,不開心",王又問道,"不開心,那你算是盡孝了麼?"。弟子不語。所以,王陽明講"去人慾,存天理",天理即良知。
  • 我被測成INTP的一些看法-再談談性格的多樣性
    網上有很多對於測試的或批評或贊同的評價,我不是專業人士,只是就我自己的角度,來評價一下標籤化這麼一個性格以後自己的看法。我是開心的。非常開心。長久以來的疑問在此找到了答案。作為一個一直都很內向的人,少不了一直被在人前或者人後嚼舌根說性格孤僻,情商低之類的;有些親近的人也會安慰我,沒事,你社會經驗少,過幾年就好了。然而,到了現在,我依舊不覺得自己多願意主動去跟別人靠近。
  • 中國人不懂哲學嗎?從浙江滿分作文看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用了很多西方哲學家的「名句」,如海德格爾的」一切社會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麥金太爾的「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中」等。讀者對此多持反對意見,認為晦澀難懂、故弄玄虛,另一部分崇拜西方哲學的人則反擊說「中國人根本不懂哲學」。中國人真的不懂哲學嗎?今天就談談「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首先,王陽明先找來了幾個手下站在身邊唬人,悄悄的把密保漏寧王安插在身邊的內線,密保內容是這麼寫的:「已從兩廣和福建調兵16萬,不日進攻南昌。」這個假密保嚇住了朱晨濠。其次,王陽明寫信給朱晨濠的謀士,讓他們勸寧王:「迅速離開南昌、去攻南京,配合我偷襲南昌。」於是,朱宸濠遂懷疑謀士通敵,不敢接受他們進攻南京的建議。
  • 「聖人」王陽明:「孝」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孝悌之外無良知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立功、立德與立言於一體的「三不朽」聖人。他開創的陽明心學,不僅為僵化的儒家理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他說:兇事沒有詔哀,哭貴於由衷,不以客至不至為加減。還有一事——弟子張思欽將葬自己的父親,請王陽明撰寫墓志銘,他婉拒了,張氏仍堅持,他便問:你要我寫墓志銘是圖親人不朽,以此體現孝子之心?
  • RTX掀起圖形革命 談談我對NV新顯卡的看法
    接下來筆者就來談談我對新顯卡的一些看法。  先從RTX說起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NVIDIA的遊戲顯卡都以GTX或者GT作為型號的前綴,而我們也早已習慣把NV的遊戲卡稱之為GTX XXX,NVIDIA之所以把沿用多年的GTX前綴改為RTX與一項關鍵技術有很大關係,這就是實時光線追蹤技術(real-time ray tracing)。
  • 王陽明大智慧:為什麼一事無成?不止是敗於懶惰,或是輸給了忙碌
    王陽明給出的方法就是兩個字:精一。何為精一?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這樣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簡單的說,所謂"精一"就是心平似水,不管外物如何紛擾,我自佁然不動。所謂"精一"就是將眼光著眼於當下,不去管過去如何,未來又會如何,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
  • 王陽明:知晝夜,即知生死
    在王陽明的學生中,蕭惠是一個悟性較低的同學,但是他特別喜歡鑽研,思考一些事情。 有一天蕭惠就和王陽明探討人生的死生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一個人死亡之後是萬事皆休,一死永滅,還是死後有我們想像的靈魂存在。
  • 王陽明:日本敬畏的中國人,被日本軍神膜拜,在國內卻很低調
    記得有一次,出訪日本,坐計程車,司機聽出我是中國人了,就跟我一起聊起古人文化,司機先生說他特別敬仰中國的王陽明先生。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王陽明的塑像。王陽明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儒學當中的心學一派大師可能大家不知道,雖然我們中國歷史上千古風流人物非常多,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但日本人偏偏就喜歡一個叫王陽明的人。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
  • 英語世界最早的王陽明專著《The Philosophy Of Wang Yang-Ming》
    亨克1876年生於美國愛荷華州,1900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1907年,亨克回到美國,在芝加哥大學讀了博士。1910年,他受邀擔任南京大學哲學教授。1911年,應上海英國皇家學會華北分會的邀請,他對王陽明進行了廣泛的研究。1912年秋,亨克在英國皇家學會華北分會宣讀了他的初步研究成果——《王陽明生平和哲學研究》,此文發表於1913年出版的該會會刊上。
  • 量子理論是不是證明了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論是成立的?
    首先,王陽明的心學是相對於當時的理學「存天理,滅人慾」而言,更強調「心」的重要性,強調人的個性思想和感悟,反對壓製成統一的理性。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指要了解物質的奧秘,首先應向內探尋人的心性良知。需要和他的思想中其他觀點相論證。王陽明的心學倍受推崇因他提出「知行合一」,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理論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這點與當前的科學精神相吻合。量子力學尚在發展過程中,只是發現了一些特殊的量子現象。尚未形成一整套能自洽,且與宏觀物質規律相融合的量子理論。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朋友就指著山中的花樹就問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一何相關。」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他向皇帝上奏,說明叛亂已經平息,準備回老家了。沒有等到皇帝的批覆下來,陽明先生就踏上了回家的船。當他走到江西南安的時候,對他的弟子周積說,我要走了。弟子聽到這句話淚如雨下,就問:先生,你有何遺言?嘉靖7年11月29日辰時,陽明先生與世長辭。遺言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的最後的教誨。
  • 王陽明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讓他成為能和孔子齊名的聖人
    王陽明自小就和他人不同,當別人都認為讀書是頭等大事,可他卻另類的認為讀書不是什麼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人,這個理念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灌輸給王陽明的,但是這個理念卻成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王陽明成長期間,明朝經歷過一場巨大的變故,正是這個變故,差點讓明朝蕩然無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