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晝夜,即知生死

2020-12-07 騰訊網

在《傳習錄》中有這樣一番對話:

蕭惠問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晝夜,即知生死。問晝夜之道,曰:知晝則知夜。

在王陽明的學生中,蕭惠是一個悟性較低的同學,但是他特別喜歡鑽研,思考一些事情。

有一天蕭惠就和王陽明探討人生的死生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一個人死亡之後是萬事皆休,一死永滅,還是死後有我們想像的靈魂存在。

這是一個世人都執著和迷惑的問題,但是王陽明對於這個事件的回答,好像有一些模糊,說:「知晝即知夜」,就是說了解死必然了解生。

王陽明所說的這一個答案,還要從佛家思想開始說起。

佛家思想認為人不會一死永滅,人也不會一死不滅,而留有一個靈魂。

在世俗的理解之中,認為人死之後會留有一個靈魂,這一個不變的靈魂穿過自己每一個輪迴的生命,就像一條線穿過一顆又一顆的珍珠,這樣的靈魂可以在不同的肉體中存在,就好像我們看到的神話小說一樣,人死之後可以輪迴轉世。

但是在佛家中認為這是一個悖論,事實上,這個世上根本沒有「恆常」的東西,一個人離開之後,靈魂永遠不會存在,但是有一個代替靈魂的東西,比靈魂更為玄妙,叫做意識之流,也就是所佛家中所說的「神識」。

這種意識之流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時時刻刻的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這意識之流永遠存在,但是它又永遠處在變化之中,更具備延續性。

佛經中常說:非斷非常,非一非異,意思就是說上一世和這一世的我,雖然說不是同一個我,但是也不是說全然不同的,他有一個意識之流作為銜接。

就好像現在的生物學理論之中有這樣一個說法,人身上的絕大部分細胞,除了極少數的神經細胞之外,平均7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

此外,自己的脾氣、秉性、思想、觀念等等,都會有非常大的轉變,其中的差異不亞於兩個不同的個體之間的轉換,但是轉換之間卻存在著延續性和關聯性。

這又如同佛家中所說的「無常「,意思就是沒有任何物體是永恆的存在,一直處在變化中。

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變化都未必是壞事,就好像每一次有舊的事物消失,才會有新的事物出現。

從這裡再去理解王陽明所說的「知晝即知夜」,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事實上,人生的每一剎那都包含著變化,更包含著死亡和新生,而人生的意義也是在這裡,雖然我們生命中擁有的一些東西會消失,但是有一些東西也會出現,任何好的事情和壞的事情都是如此。

正是因為無常,所以才有四季輪轉,日夜交替,才有新的生命出現,那麼對於我們世俗之人來說,面對著這一切不確定的無常無我的世界,想要更坦然的去活得更好,需要秉持兩個心態。

一:坦然接受所有的變化

很多人面對一個無常無我的世界,總是期望所有的變化都是完美的,一旦出現遺憾與不足時,就嘗試抗拒,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無論世界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首先要學會接納,然後再去努力的改變,如果連接納都做不到,一味的抗拒,只會讓自己更痛苦,所以人生會因負面情緒而變得更糟。

二:不要試圖掌控外界的變化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局面,可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它變得更好,可以經營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那些沒有出現的事情上。

比如,很多人總在無理取鬧的期望著幸運的事情完全降臨,總是期盼著十全十美,這是非常美好的願景,但是不是一個合理的心態,因為我們控制不了未來,只能控制當下。

認識了無常無我的狀態之後,也明白了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切變化,就會有一個坦然和豁達的心態,在這樣一種情緒之下,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好。

∞文章來源:致良知書院∞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在以自律排斥他律之規範的同時,章太炎又將個體的獨行獨往與「排除生死」、「百折而不回」聯繫起來。如果說,前者主要表現為強化意志的自願品格與自主品格,那麼,後者則著重突出了意志的堅毅性(意志努力)。不難看出,譚嗣同與梁啓超的意志主義的不同趨向,在此處已開始被糅為一體。 自本意願而不為他物所制與百折不回、敢行其意的意志努力相結合,在總體上即表現為「依自不依他」。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因此,朱熹提出: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萬物萬事,也就是「格物窮理」。王陽明早期也是通過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學習參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的故事:王陽明從小讀書立志就要做聖人,所以他按照朱聖人「格物致知」的理論去實踐。他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結果什麼也沒格出來,自己還生了一場大病。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即是參贊功,毋為輕稼穡!」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王陽明始終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守此本,敬此天。第三堂課:知行合一能擔當「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認為,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明白道理,還有依據道理而行動的意念,才是真知;明白道理,沒有依據道理而行動的意念,等於不知。因此,有孝親之心,即是有孝親之意,有這樣的意念和意願時,才有孝親的行動,才有孝親之理。有忠君之心,即是有忠君之意,有這樣的意念和意願時,才有忠誠的行動,才有忠誠之理。
  • 王陽明言過其實了嗎?談談我對他思想的一些看法
    其實知行合一的知是知覺的意思,如果解成良知,就知行脫離了。實際陽明先生的理論跟朱子並不違背,《朱子晚年定論》可以了解下。當然他是王陽明收集來的。朱熹晚年的時候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可惜糾正來不及,所幸他臨終前把他的理論全部傳給了他的得意弟子也是他的女婿黃幹。《黃文肅勉齋公文集》,可惜這書並不出名,所以只能找到古文影印版。
  • 我們該如何理解王陽明的: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朋友就指著山中的花樹就問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一何相關。」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王陽明經典名言警句大全:晨讀暮省,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5、「格物」即「慎獨」,即「戒懼」。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8、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正是依賴學習馬克思主義之「知」及將其付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行」,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機統一,既讓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把「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的重點和關鍵所在。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布魯諾的泛神論——「自然界即神」,在今天是一句極妙的詩意判斷,而在彼時則觸動了整個羅馬的教會,以為大逆不道。笛卡爾離這些殉道的偉人並不遙遠,他四歲時布魯諾就戮,笛卡爾青年時代當會詳知這段酷烈的慘劇。異端裁判所巨大的陰影,即使文藝復興之後,依舊陰霾密布,淫威遍施,科學家們依舊在隙縫中求生存。笛卡爾羸弱的身體和偃蹇的處境和王陽明有些類似。
  • 王陽明則言譯讀086君子政教「聖雅各日」
    《王陽明則言譯讀》086君子政教【原文】君子之政,不必專於法,要在宜於人;君子之教,不必泥於古,要在入於善。【直譯】謙和明理君子的政策,沒有必要專一於法治,要領是在適宜於人民;謙和明理君子的教化,沒有必要拘泥於古訓,要領是在進入到善良。
  • 王陽明最智慧的10句話!讀透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
  • 道士裡的天文學家告訴你,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祖籍江蘇,出生於廣東番禺,少年時即入道門,攻讀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成年後,又對西方科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曾赴澳門向外國傳教士學習觀察天象推算地理測繪法和三角幾何學,便從此與天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著有《寰天圖說》三卷、續編兩卷。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他匯聚畢生經驗與智慧,提煉出七個字:「行、勤、知、底、心、誠、耐」,以此來來告誡世人,推動其早日成大器。一、行「行」指的便是言出必行的意思,大丈夫頂天立地,一言一行都應當謹慎發言,心口應當統一,行事作風要與說的一致。
  •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溫縣「知行書屋」順利揭牌
    「知」和「行」,是我國傳統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始於《尚書》與《左傳》,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更是影響深遠。「以『知行書屋』命名,就是希望黨員幹部能夠在這裡讀有所得、閱有所獲,既要加強學習,更要注重實幹,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說。
  •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面對生命的這種奇蹟,「知」是很重要的。儒家裡《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親民」就是「行」,「在止於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作為一介書生,王陽明帶兵打仗無往不勝,秘訣就是三個字「不動心」。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 王陽明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 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 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 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
  • 王陽明的思與書:書者,固其心畫也
    王陽明之書遒邁衝逸,人稱「如宿世仙人生具靈氣,故其韻高冥合」。而王陽明則認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 從心出發,他的字與他的思想,又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本期,我們選用了兩篇文章,解讀陽明先生的書法藝術,以饗讀者。
  • 王陽明告誡:男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7字真言
    眾所周知,男人想做大器,做大事,需要龐大的人脈和金錢,但王陽明卻認為,後半生的男人運勢,靠的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牢記七字真言,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積累人脈和金錢。因此,早在明朝時期,王陽明先生就有了相當深刻的感觸,雖然他出生於1472年,但其傳世的道理,仍然十分有用。王陽明生於浙江餘姚,自幼讀書刻苦,至明弘治十二年時,參加科舉,獲進士,從此涉足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