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面對生命的這種奇蹟,「知」是很重要的。
儒家裡《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親民」就是「行」,「在止於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這是人生的三種境界,首先第一個就是「求道」的境界,要找尋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終極目的,這是個求「知」的過程。我們佛弟子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時空無障礙。表面看來,現在我們這個生命,在這麼好的物理空間裡,可再怎麼好的空間也是「三維」,這裡是人們生活工作的環境,一旦災難來臨時,有可能就成為我們的墳墓。
近日有新聞報導:「深圳泥石流掩埋了樓房,營救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中。」平時我們哪裡會去想:這個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轉眼間竟成了自己的墳墓。
那我們的生命怎能僅僅局限於這樣一個「三維」空間裡呢?僅有的這個物理空間的所謂「安全出口」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2011 年我曾受邀在牛津大學作了《生命之門》的主題演講,就以這個「EXIT」, 也就是「安全出口」為課題。
佛法才是我們生命的安全出口。所謂求出生死,超越輪迴,求得解脫,就是找到了這個生命的高級出口。
現在的我們處於三維,然後隨著我在講話,時光在分分秒秒地流失,不再返回;無量光無量壽: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無量的狀態就超越了時空。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呢?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這個「大道」是特指,這個「知」肯定是指「知」大「道」。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省掉了主語,給出的是一個場景化的景象,中國人是很含蓄、謙虛的,尤其是一位老師是不好意思這麼講話的:你們跟著我一邊學一邊實踐,是一件很開心快樂的事 ! 況且這裡是「子曰」,因省掉了主語使很多人就讀不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不亦說乎」?
說實話,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真的會越學越開心,因為裡面有味道啊 , 有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信息。
就像剛才看到的太極拳,不學會覺得跟它隔閡很大,一學就上癮。架子一擺,氣沉丹田,「天地人」就合一了,就把人們從手機、電腦裡解放了出來,把人們救出來了。練太極會越練越舒服,越煉越開心, 身心得益,這就是在積累生命真正的財富。
而現在我們學習的主流的信息多是耗散型的,中國傳統的文化才是真正進補的,就像冬至大進補。
太極拳一練,固本培元,神歸體,氣沉丹田,形神合一,越煉越有精氣神。這時,如果遠方來了一位煉家說:「啊,這位太極高手, 大家來交流一下,相互提高。」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不離一個「道」,依道修為,成之於道,歸之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