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2020-12-04 百萬佛友圈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面對生命的這種奇蹟,「知」是很重要的。

儒家裡《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親民」就是「行」,「在止於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這是人生的三種境界,首先第一個就是「求道」的境界,要找尋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終極目的,這是個求「知」的過程。我們佛弟子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時空無障礙。表面看來,現在我們這個生命,在這麼好的物理空間裡,可再怎麼好的空間也是「三維」,這裡是人們生活工作的環境,一旦災難來臨時,有可能就成為我們的墳墓。

近日有新聞報導:「深圳泥石流掩埋了樓房,營救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中。」平時我們哪裡會去想:這個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轉眼間竟成了自己的墳墓。

那我們的生命怎能僅僅局限於這樣一個「三維」空間裡呢?僅有的這個物理空間的所謂「安全出口」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2011 年我曾受邀在牛津大學作了《生命之門》的主題演講,就以這個「EXIT」, 也就是「安全出口」為課題。

佛法才是我們生命的安全出口。所謂求出生死,超越輪迴,求得解脫,就是找到了這個生命的高級出口。

現在的我們處於三維,然後隨著我在講話,時光在分分秒秒地流失,不再返回;無量光無量壽: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無量的狀態就超越了時空。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呢?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這個「大道」是特指,這個「知」肯定是指「知」大「道」。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省掉了主語,給出的是一個場景化的景象,中國人是很含蓄、謙虛的,尤其是一位老師是不好意思這麼講話的:你們跟著我一邊學一邊實踐,是一件很開心快樂的事 ! 況且這裡是「子曰」,因省掉了主語使很多人就讀不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不亦說乎」?

說實話,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真的會越學越開心,因為裡面有味道啊 , 有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信息。

就像剛才看到的太極拳,不學會覺得跟它隔閡很大,一學就上癮。架子一擺,氣沉丹田,「天地人」就合一了,就把人們從手機、電腦裡解放了出來,把人們救出來了。練太極會越練越舒服,越煉越開心, 身心得益,這就是在積累生命真正的財富。

而現在我們學習的主流的信息多是耗散型的,中國傳統的文化才是真正進補的,就像冬至大進補。

太極拳一練,固本培元,神歸體,氣沉丹田,形神合一,越煉越有精氣神。這時,如果遠方來了一位煉家說:「啊,這位太極高手, 大家來交流一下,相互提高。」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不離一個「道」,依道修為,成之於道,歸之於道。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2500年前的老子對求知態度的剖析,很對很全面
    老子從來不反對人們去求知,他只是提醒人們首先要思考這樣的問題:究竟什麼是「知」,應該求何種「知」。老子所求的是真正的高深的知,如「知和」、「知常」、「知古始」、「自知」、「知天下」等。而要想求得這樣的「知」,首先就要有一種求知的正確態度,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一線視點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一線視點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2020-08-01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求知 - 求知--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求知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求知是人的本能,而好奇是人在求知路上所首先要具備的最大素養之一。關於求知,咱們今天來看下以往的哲學家是如何理解的。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亞里斯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颳風下雨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源的哲學問題。除了「詫異」以外,從事哲學活動還必須有「閒暇」。
  •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溫縣「知行書屋」順利揭牌
    「知」和「行」,是我國傳統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始於《尚書》與《左傳》,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更是影響深遠。「以『知行書屋』命名,就是希望黨員幹部能夠在這裡讀有所得、閱有所獲,既要加強學習,更要注重實幹,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說。
  • 求樂求知求美 提升文化「獲得感」
    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要針對薄弱環節補齊短板。公共文化服務,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特別是在一些偏遠、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還不到位,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必須鼓勵和引導各種資源、各方面力量向老少邊貧地區傾斜,補齊這些短板,才能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均衡發展。  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要讓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合群眾胃口。
  • 勤於求知問學 做新時代奮發有為的好青年
    付自成在駐馬店農業學校講思政課時希望青年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勤於求知問學 做新時代奮發有為的好青年
  • 曝浙江蒼南縣求知中學學生寫聯名信 求校長罷免班主任
    曝浙江蒼南縣求知中學學生寫聯名信 求校長罷免班主任  帖文中稱,在蒼南縣求知中學(靈溪第三高級中學),某班主任王某,上課期間辱罵學生,並有暴力傾向,引發該班級學生不滿近日,溫婉君就此事走訪蒼南縣求知中學,進行了調查。校方:事情發生在去年,網上描述略顯誇張  網上這篇帖文裡描述的王某,為蒼南縣求知中學高一(11)班的班主任。  對於記者的來訪,求知中學政教處主任鄭維滔表示,學校在上個星期就已經關注到這篇文章。
  • 求知求富 亦樂亦美——台州黃巖農民學習會館紀事
    聽講座、學技術、開眼界、知禮儀、懂養生……在黃巖,農民學習會館眼下已成為農民務農、務工之餘求知、求富、求樂、求美的好去處。3月至今,全區已創建農民學習會館51家,家家紅火,廣受歡迎。  且耕且讀  ——為農民量身定製的鄉野學堂  對繁榮村的大學生「村官」徐貝來說,除了做好本職工作,每個月她總要為農民學習會館開課的事額外忙上兩三回。  這不,這兩天,她又忙開了。
  • 孩子的「求知慾」能培養嗎?這5種方式家長可以試一試
    現在榆榆懂得越來越多了,他的求知慾也被激發了,總會提出更多的問題。而且榆榆還懂得了觀察,發現小螞蟻跑來跑去,他還會抬頭看看天氣說,馬上要下雨了,小螞蟻也要搬家了。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們總是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求知慾進一步發展。
  • 歷史是人類求知的途徑,歷史學的智慧是什麼,還不快來薰陶一下!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關於歷史方面的哲學問題,喜歡的朋友要記得關注小編哦!任何學科都有智慧功用,而歷史學的智慧功用與人聯繫得更緊密一些。歷史學是人類求知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柯林武德認為,除數學和科學外,歷史是人類求知的第三條途徑。
  • 人一定要有空間 應以求知慾克服自滿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戒驕戒躁,保持謙虛的精神,這樣才能取得不斷的進步。我們這裡所說的「空間」,就是一個人的格局空間,也就是大格局,也就是一個人的謙虛謹慎的品德,讓自己始終明白,自己不能驕傲自滿,要有戒驕戒躁的精神毅力,從而讓我們自己不斷的前進,取得人生的更大進步。
  • 研學之行,求知之行 ——金蘋果錦城第一中學研學活動之學會求知
    希望我們能永葆一顆炙熱的,求知的心。看著同學們在臺上的滔滔不絕,看著同學們在機場的有條不紊,我敢說,我們絕對能從行動中求知,活動中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錦一學子。——敦煌研學組  陳瑾豫心向遠方,何所不求?跟隨著錦一研學的腳步,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姑蘇。
  • 《論語》讀書筆記:關於朋友、快樂、成長、求知
    【釋義】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未發展穩定,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要警戒爭強好鬥;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竭,要警戒貪得無厭。求知三個境界關於學習、求知,孔子認為有三個境界。而筆者覺得,我們大部分人屬於第二種,經過學習後才知道,再一次論證了學習的重要性。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一個小微企業主的自救之路(二):打造求知型組織,正當時! ?
    答案還是求知。  作為企業的總經理,我迫切需要學習管理知識。要學就學最好的,因為你不僅能學到最好的知識,還能遇見最好的老師和同學。於是我鼓起勇氣走進北大,並非常幸運在2008年成為林毅夫、周其仁等老師所在的北大國發院EMBA的一員。  事實證明,這是我人生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 人類高級欲望之:求知慾和徵服欲
    求知慾人類的進步要歸功於求知慾。求知慾是我們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動力,而求知慾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前面幾種基本欲望。為了更多的食物,更高的安全,為了更好的感官體驗,為了種族的繁衍,我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會通過讀書、看電影、看電視、旅行等方式來學習、思考,從而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方法。我們會想到遙遠而巨大的災難,比如地球毀滅,所以我們會不斷研究科技。
  • 論求知 Of Studies
    論求知-王佐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
  • 潼川鎮要求班子成員「求知善讀,貴耳重目」
    四川新聞網綿陽2月14日訊(劉春玉 熊英)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中,三臺縣潼川鎮要求黨政班子成員要爭做學習和實踐的表率,既要求知善讀,又要貴耳重目。一方面讀書要用「巧力」,讀得巧,讀得實,讀得深,懂得取捨,注重思考,不做書呆子,不讓有害信息填充頭腦;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讀書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圇吞棗,抓不住實質,把握不住精髓。另一方面,讀書必須聯繫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知識的積累,來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莊子·內篇· 養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表明做什麼事都不要 絕對化,要適可而止。永遠有你達不到的東西,又何必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