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2020-12-05 文眼看世界

求知是人的本能,而好奇是人在求知路上所首先要具備的最大素養之一。

關於求知,咱們今天來看下以往的哲學家是如何理解的。



1,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亞里斯多德用這一格言來說明哲學的起源。與這句格言相類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學起源於閒暇和詫異。」亞里斯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

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颳風下雨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源的哲學問題。

除了「詫異」以外,從事哲學活動還必須有「閒暇」。設想,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哪還會時間去「詫異」?一個人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哪會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學問題?在古希臘,哲學家多為貴族,他們不必為生計操勞,因此才能從事純思辨活動。亞里斯多德正確地把「閒暇」作為哲學思辨的必要條件。古希臘擁有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發達的奴隸制,貴族享有充分的閒暇。但閒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能夠利用閒暇從事哲學思辨,這是希臘人的特殊之處。

很多愛好哲學的朋友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難回答。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對於哲學的用處,咱們來看下兩個故事。

故事1:蘇格拉底的發問

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我想跟你學哲學。」蘇格拉底問他:「你究竟想學到什麼?學了法律,可以掌握訴訟的技巧;學了木工,可以製作家具;學了商業,可以去賺錢。那麼你學哲學,將來能做什麼呢?」青年無法回答。

蘇格拉底是想啟發這位青年,哲學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

故事2:哲學家與船夫

還有一個故事,說一位哲學家與船夫正在船上進行一場對話。「你懂哲學嗎?」「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數學嗎?」「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裡。

看著哲學家在水中胡亂掙扎,船夫問哲學家:「你會遊泳嗎?」「不……會……」「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看來,哲學真的沒什麼用途,關鍵時刻連命都救不了,還不如去學習一項具有實際用途的技能。

但求知是人的本性,人類不會先衡量一門學問是否有用再去決定是否繼續思考下去。同樣,哲學也不會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捨,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哲學之中,人說到底就是「哲學的」存在。所以說,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2.芝諾: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圈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這是古希臘哲學家兼數學家芝諾給出的知識的範圍,同時也讓我們感悟到了知識的無限和人認識能力的有限。

芝諾是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是埃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的學生和繼承人。芝諾素有「悖論之父」之稱,他有四個數學悖論一直傳到今天。他曾經講過一個「知識圓圈說」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一次,一位學生問芝諾:「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在這個哲學故事中,芝諾把知識比做圓圈,生動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

這個故事表明: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和思考的問題越多,就越覺得有許多問題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相反,一個人缺乏知識,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低,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充足。



其實,發現自己無知正是有知的表現,而驕傲自滿則多半出自自己的無知。對此,莊子就辯證的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無際的,而人們已知的部分總是極為有限的。這正像圓圈內部與外部的關係一樣,知識越淵博,所接觸的未知面就越廣泛,疑問也就越多。反之,知識越貧乏,接觸的未知面就越狹窄,疑問自然也越少。只有什麼也不懂、不學無術的人,才不會感到自己的無知,這豈不是最大的無知?


相關焦點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據柏拉圖所言,儘管世上有許多馬、貓和狗的個體,但它們都是按照一種普遍的「馬」「貓」和「狗」的形式為形象塑造出來的。同樣,世上也有許多人,但他們也都是按照普遍的「人的形式」為形象塑造而成的。這一觀點催生了後來的基督教思想,即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的。除此之外,柏拉圖在很多方面都對基督教神學產生了直接影響。不過,柏拉圖的形式論並不僅僅局限於物質對象。
  • 讀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
    我們今天繼續來說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對於哲學起源的經典論述: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形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非常著名:「所有人依據本性都渴望認識。」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慾是人生而有之的,這麼說的證據就是,人們從一出生就非常珍視自己的感覺,並且在各種感覺中體會到快樂,而這些感覺給了我們認知的起點。在其他地方,亞里斯多德甚至還說過,人活著之所以是快樂的,就是因為活著就意味著有感覺和認知,感覺和認知讓我們感到快樂;假如剝奪了人的感覺和認知,那麼人就會生不如死。人通過感覺,形成記憶,之後形成針對個別事物的經驗,最後達到普遍性的知識。
  • 波斐利試圖融合亞里斯多德範疇學說,和柏拉圖普羅提諾的本體論
    柏拉圖主義內部對範疇理論的分歧在於,那些追隨新學園有懷疑傾向的人們批評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理論和邏輯學說,而選擇折中派的安提庫斯哲學的人則不反對亞里斯多德的邏輯,特別不反對其範疇理論,這兩派的代表分別是阿提庫斯和阿爾比努斯。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讀書筆記
    一、亞里斯多德關於城邦的理念城邦、公民與政體是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論述的三個核心概念,這部分主要介紹其對於城邦的理解。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來源於村社,而村社來源於家庭。城邦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的本性,因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城邦的起源是因為人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其意義在於實現道德的良善,謀取優良的生活。這是城邦區別於其他道德團體的關鍵。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我重讀了Politics(《政治學》)的了亞氏,在頭兩年讀了了亞氏的一半後,我把他寫下來了,我覺得他是分散的,雜亂無章的,我找不到線索,他與《尼各馬可倫理學》在緊湊的布局和嚴格的邏輯上大不相同。倫理是一種不同於動物和奴隸的道德生活和理性生活。人的幸福在於能力的實現。政治學是哲學家對政治生活的判斷。
  • 鬍子悅:解讀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中的行動
    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中,對人的行動以目的論解釋本質上是基於社會角度的考慮,而不是基於生物角度的考慮。人的行動目的,以及行動的好和壞或者成功和失敗都在於是否合於德性(virtue),而不是人的感情或能力,因為對於感情或能力往往只能做到區分,這也導致對他者行動的分析成為可能。
  • 創新在於重新認識-翁文波先生談求知與創新(長江大學)
    翁老:首先,創新在於認識。如果我們認為已有的知識完全正確,那就沒有必要創新了,所以要重新認識一切,包括我們自己和世界。對最基礎的數學三個觀點,即集合、公理、關係,都可以提出問題。在更具體的物理世界中,物質、時間、空間的問題更多、例如時間和空間都有原點和單位,我們實行的陽曆和陰曆就有不同的原點,農曆以春節作為每年時間的原點。空間的原點也有不同的認識。
  • 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統一天上和地下的力,過程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物理學主要是研究物質、能量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一。最早的物理學著作是古希臘科學家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而形成物理學的元素主要來自對天文學、光學和力學的研究,而這些研究通過幾何學的方法統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學。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區分了性格上的優秀和智力上的優秀。前者既包括我們所說的道德優點勇氣、慷慨、公正等,又包括適當的自尊、適度的誇耀和風趣幽默等性情。後者包括諸如知識、良好的判斷力、「實踐性智慧」等。此外,亞里斯多德還花了一些時間討論友誼的準優秀品質。人區別於動物在於他擁有理性和思維的能力。
  • 為什麼說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影響了西方人2000年?
    之前我們講過,在希臘城邦文明興起之前的「黑暗時代」末期,荷馬和赫西俄德整理出了一套神話譜系,這套神話譜系構成了後來古希臘人的精神世界。荷馬和赫西俄德都提到了命運的概念,在神表面的喜怒無常背後有著一種連神也無法抗拒的力量。以此為基礎再往前走就出現了自然是受非人格的自然規律控制的想法。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舉個例子來說,制陶者的陶土為陶器提供其質料因,而陶器的設計樣式則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輪子和雙手是動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 「意外收穫」背後是人類探索求知
    「發現的本質是無法被計劃的,但這一重要事實常常被渴望更多直接利益的人所遺忘,這也是基礎研究遇到的困境。」用於診斷和治療的X光、很大程度根除細菌疾病的抗生素、用於早期發現癌症的非侵入性成像等。這些醫學進步背後有一個共同點:一開始並未帶著任何應用目的。 X光是由荷蘭一位紡織商的獨子威廉·倫琴發現的。1895年,倫琴在維爾茨堡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時,正在研究陰極射線管中的放電效應。
  • 亞里斯多德在大流行中會怎麼做?
    儘管新冠病毒在很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瘟疫和人類一樣古老,個人和社會之間的權利和利益的緊張關係也一樣古老。偉大的思想家們已經對這些矛盾思考了幾千年,我們可以從他們中最優秀的人身上學到東西:亞里斯多德、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伊曼努爾·康德,他們每個人都對永恆的道德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
  • 哲學評論第110期: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如何背離了真正的存在?
    柏拉圖的學說在歷史上一度處於顯學的位置,又跟亞里斯多德有一定的關係,因為亞里斯多德改造了這種學說,使它獲得了更持久的影響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著作等身,內容系統、廣泛和豐富,並是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學習20年,他對自己的老師充滿崇敬之情,但是,亞里斯多德不盲目崇拜老師,他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出於對事實的尊重和力求簡明透徹的理解,他發現柏拉圖的理論存在著矛盾與混亂。他對老師進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點:一般就在個體之中,一般是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的。
  • 亞里斯多德如何把人的靈魂分為植物的、動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見於他的《倫理學》和《政治學》等著作中。亞里斯多德的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靈魂學說之上的。他把人的靈魂區分為植物的、動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兒童的教育中,"必須首先訓練其身體,在他看來,體育練習的目的在於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進而養成體育競技的習慣;從而能夠參加各種體育競技活動。亞里斯多德指出,體育訓練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但決不能像斯巴達人那樣,使人變得「兇猛」,「殘忍」"。
  • 亞里斯多德50句經典語錄,讓人醒悟人生,值得一看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後人稱他為「最博學的人」,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
  • 你所有的痛苦,在於你看不透你自私的本性
    這就是小務虛《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型》及所有相關專欄的目的,大的理論方向,如老子與佛陀,實際上分析得非常透徹,但是這些傳統文化缺少一個核心的東西,那就是所有的修行,都必須基於大腦神經科學,否定任何一點實操層面的偏差都會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其中的核心就在於,大腦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器官,特別是人性,是當今所有學問裡面最難的,最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