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影響了西方人2000年?

2020-12-03 星塵匯

粗略地講,人類的思想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分別是神學、哲學和科學。當然,我並不是說有了哲學就沒有神學,同樣也不是有了科學就沒有哲學與神學。並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因為新的思想出現之後,舊的並不會消失。而且有些問題科學是解決不了的,比如關於人生的那些終極問題,理性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之前我們講過,在希臘城邦文明興起之前的「黑暗時代」末期,荷馬和赫西俄德整理出了一套神話譜系,這套神話譜系構成了後來古希臘人的精神世界。荷馬和赫西俄德都提到了命運的概念,在神表面的喜怒無常背後有著一種連神也無法抗拒的力量。以此為基礎再往前走就出現了自然是受非人格的自然規律控制的想法。

邁出這關鍵一步的是米利都的三個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哲學史我們就不細講了,直接看結果。時間來到幾百年之後的亞里斯多德時代,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前人的智慧,發展出了一套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

要理解亞里斯多德就要弄明白他的「四因說」,「四因說」是他在分析實體時提出來的。分別是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簡單來說就是,當看見一個物體時,我們會問它是什麼樣子的?它是由什麼構成的?它是誰創造的?造它的目的是什麼?比如分析一把椅子的四因就是,它是一把椅子(的樣子),由木頭構成,一個木匠製作,為了坐人。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人造物,自然物哪有動力因和目的因啊?這裡就是亞里斯多德和我們不同的地方,他認為自然物也是有動力和目的的,只不過是在事物內部(這可能是他喜歡研究生物的結果)。比如分析一棵橡樹,他說橡樹的質料因是種子,形式因是種子長成之後的橡樹,而種子長成橡樹的過程就表明橡樹是種子的動力因和目的因,因此在研究自然物的時候他把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統一起來。這樣四因就剩下兩個,質料因和形式因。

有人又要問了還有無生命的呢?比如石頭?這也不是問題。亞里斯多德把形式(橡樹)是質料(種子)的動力和目的的想法進一步推廣,認為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是這樣逐層遞進而來。例如,磚頭是泥土的動力和目的,房屋又是磚頭的動力和目的,以此類推。這樣宇宙就成了一個從低到高的階梯式的動態系統,所有事物都有了自己的位置。

在這些基本信念的基礎上,亞里斯多德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目的論的世界觀。宇宙分月上天和月下天。月下天的物體由土、水、氣、火四種基本元素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按重量排列,最重的元素是土、其次是水、再次是氣、火最輕。亞氏根據觀察,發現重的物體下降,輕的上升。他認為物體的本性(目的)是回到它的「自然位置」,正如橡樹種子的目的是長成橡樹。他也注意到了有些運動是違反「自然的」,比如我們向上扔一塊石頭,他管這叫受迫運動,他認為只有在受外力作用下物體才會違反自己的本性,並且外力一旦消失物體就會回到自然位置。

月上天是不朽的(這就是為什麼沒人相信伽利略的觀測),由以太構成,以太構成的物體的自然運動是圓周運動。所以天體做圓周運動是它們的本性(克卜勒為此糾結了好久)。亞氏就這樣解釋了物體的不同運動。這與我們今天的認識——物體運動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完全不同。

從大約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亞氏的目的論宇宙觀影響了西方世界近2000年,中間雖然有所改動,但是大框架始終沒變。一直到伽利略、克卜勒、牛頓的出現,才終於被拋棄。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近2000年,為何直到1600年才被推翻?
    這本書探討人類歷史上兩次重大的世界觀轉變:第一次: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第二次:牛頓世界觀到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世界觀的轉變,作者也帶我們思考和探索了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發展,尤其是量子理論、進化論對西方人的世界觀的種種挑戰。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從公元前3世紀到1600年,這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西方世界都被以亞里斯多德理論體系為基礎的世界觀所統治著,當然這套世界觀現在被證明幾乎都是錯誤的,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地球由「水火土氣」四種基本元素構成,月亮之上的物體由「以太」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等等,你可能很奇怪,為什麼在長達近2000年的時間裡,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有兩個原因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的內容: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能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呢?
  • 從亞里斯多德到伽利略,我們的宇宙觀是如何發展的?
    1543年5月24日,正處在彌留之際的哥白尼,收到了出版商為自己送來的《天體運行論》。這是哥白尼幾十年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晶,可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才能看到它的出版,其間遭到的阻礙可想而知。為何當時的羅馬天主教廷如此懼怕「日心說」?真的是因為「日心說」和《聖經》相違背嗎?
  • 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人文含義
    就象20世紀初玻爾和愛因斯坦所作的爭論那樣,雖然幾次實驗都以愛因斯坦的失敗而告終,但他至死也不相信他所參與發現的諸如波粒二重性,量子力學的合理性,但這並不影響他和他所發現的理論成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一部分。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幾乎都是錯誤的,為何還統治了西方1500多年?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將西方哲學的研究方向,從大自然轉向了人類自身,提出了「美德即知識」。柏拉圖打開了西方哲學的大門,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論」。而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可以說打開了科學的大門。
  • 這還是你認識的亞里斯多德嗎?
    亞里斯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治了西方學術界將近2000年。亞里斯多德何許人也?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 中國式宇宙觀的社會效果
    Mote,1922年-2005年)美國著名漢學家、中國史學家。牟復禮的中文名得自《論語》中的 「克己復禮」。他是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奠基人,並將其發展成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中心之一。如果我們像中國人一樣相信,人類多少都在有意識地編制自己的歷史,那我們就有望了解中國人意識中的這一特別之處(即它的宇宙觀)跟中國人獨特的歷史是關聯的。
  • 「天地之中」入世遺 中國先民宇宙觀西方認可
    在申遺文稿起草人、河南登封地方制辦公室主任呂紅軍看來,由於上一次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天地之中」的理念曾經遭到一些西方專家的質疑。因此,在這次申報時,詳釋「天地之中」的概念成了最重要的內容。  據介紹,登封地區分別存有以「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和以「中嶽嵩山」聖山崇拜為核心理念的不同遺產組合和相互重疊,這一點很難讓國際同行克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柏拉圖: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作為蘇格拉底的學生以及史上記載首座高等學府「柏拉圖學園」(Academy)的創始人,柏拉圖(Plato)在哲學史上的廣泛影響無人能及。亞里斯多德:西方思想史上無與倫比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西方思想史及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驚人和無與倫比的成就。他不僅僅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科學家、天文學家、政治理論家以及如今所稱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他在生物學、心理學、倫理學、物理學、形上學和政治學上均著述頗豐,並設定了所有這些領域的辯論主題,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或者說,你是個柏拉圖主義者還是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呢?思索這些問題之前,你肯定充滿了疑惑。別著急,我們先一起回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臘。在了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前,我們要從蘇格拉底說起。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具智慧的思想家之一,可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倫理和政治上,與科學哲學並沒有太大關係。那麼為什麼還要提到蘇格拉底?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著作等身,內容系統、廣泛和豐富,並是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學習20年,他對自己的老師充滿崇敬之情,但是,亞里斯多德不盲目崇拜老師,他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出於對事實的尊重和力求簡明透徹的理解,他發現柏拉圖的理論存在著矛盾與混亂。他對老師進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點:一般就在個體之中,一般是不能脫離開具體事物而存在的。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至於其它人,除了馬克思主義可能多多少少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大體上他們在讀書方面還是受中國傳統的影響比較大,例如儒家經典傳達出的思想,比如孝順父母與其日常生活關係更大。儘管幾乎所有人都能接觸到現代科學技術,但一般人並沒有特別多地去了解它背後的思想。當然,是否需要對大眾普及西方哲學,這很難講。但是對於中國知識分子來說,認識西方社會,我們肯定要對其有很深的了解。
  • 比薩斜塔伽利略鐵球落體實驗,亞里斯多德為什麼會犯錯,是他蠢?
    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課堂上老師對亞里斯多德鄙夷的眼光基本上是一般中國人對亞里斯多德的最初印象,亞里斯多德在年少的我們心中基本是反科學的代名詞。然詭異之處這個簡單實驗可以推翻的結論在亞里斯多德之後1900年內被奉為圭臬,讓年少的我們常常感慨生不逢時失去了青史留名的機會。
  • 亞里斯多德:經典語錄中的其人其事,應當知曉的智慧
    追溯自由落體運動的歷史由來,老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伽利略的人站在比薩斜塔上,當眾將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推下去。當兩個小球同時落地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這一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影響了2000多年的理論。(亞裡士多理論:物體下滑的快慢由物體本身的重量決定。)那個時候,我們會以一個人某一觀點的錯誤去否定他的全部,這真是管中窺豹。
  • 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它與西方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的同異?在正題開始之前要先提一下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中一道論文題:『道德倫理觀是經驗的嗎?』換句話說,道德是單單由家庭社會教育養成的習慣?還是人先天性的本來就有道德心?對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基督教中有關上帝的主題思想,如:至善、慈悲、寬容之類,在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中也同樣是處於主流位置的。
  • 【寒假班】古代科學之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亞里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 為什麼1300多年沒人質疑地心說,只因他解釋的太有道理
    宇宙到底有多大,日月星辰是怎麼形成的,是否存在除人類外的其他智能生命,人類對於宇宙的好奇和探索,從能看見天空的那一刻就開始了,總有一天,我們能夠徵服,這無邊的星辰大海,作為開篇,先帶大家認識一下,人類探索宇宙的,幾個帶頭大哥之一,一個影響了人類宇宙觀,一千多年的大佬,託勒密,一個做好事不留名的先進分子,雖然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知識財富,但是關於他的身份背景,卻沒有絲毫記錄
  • 地心說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
    ,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出生於公元前384年,父親是一位御醫,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18歲時被送到柏拉圖學院學習,一學就是20年。在這20年的苦學,為他以後的博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