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入世遺 中國先民宇宙觀西方認可

2020-12-04 華夏經緯
華夏經緯網   2010-08-04 16:04:30   

  中新社鄭州8月1日電 題:登封「天地之中」入世遺 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西方認可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李貴剛

  北京時間8月1日,從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委員大會傳來消息,中國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意味著,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獲得國際認可。

  圓形地球何來「天地之中」?在申遺文稿起草人、河南登封地方制辦公室主任呂紅軍看來,由於上一次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天地之中」的理念曾經遭到一些西方專家的質疑。因此,在這次申報時,詳釋「天地之中」的概念成了最重要的內容。

  據介紹,登封地區分別存有以「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和以「中嶽嵩山」聖山崇拜為核心理念的不同遺產組合和相互重疊,這一點很難讓國際同行克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2009年6月,在西班牙召開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山西五臺山順利晉級,而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卻遭遇「卡殼」——被審定為「補充材料推薦列入」。 這也被視為改變了中國申遺15年年來「一路凱歌」的局面。

  呂紅軍說,地球是圓的,從現代科學來說,好像不存在「天地之中」的概念。上古時候,中國認為地球是天圓地方,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方形的地球有一個中心,是陰陽交匯的地方,是風雨交匯的地方,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在這一旗幟下,嵩山成為聖山、神山,歷代帝王祭祀,形成嵩山豐富的歷史建築群。

  據介紹,登封「天地之中」申遺的內容主要是8處11項,中嶽廟、太室闕、啟母闕、少室闕、會善寺、嵩陽書院、嵩嶽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更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最真實、最深刻的反映。

  呂紅軍表示,「天地之中」作為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文化概念,也是對中國樸素宇宙觀的高度概括。而在國內知名人文學者裴鈺看來,登封此番申報世遺的主題概念變成了「天地之中」,即天堂和人間的中心,這個更便於國際化的理解。

  「3天考察,我認識了"中"字」。澳大利亞文化遺產專家茱麗葉·拉姆齊在評估驗收「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時,由衷地讚嘆嵩山歷史建築群獨特的文化內涵。 她說,「少林寺、觀星臺、中嶽廟、嵩陽書院的碑刻上總是出現這個字,這充分說明了一個民族在人文方面對"天地中"的崇拜和認可」。

  作為一組東方古代建築藝術殿堂,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最終以其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贏得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芳心」,成為中國第39處《世界遺產名錄》。也是河南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後的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

  前方代表團團長、鄭州市委宣傳部長丁世顯說,申報世界遺產等於是進一步向全世界做出保護承諾,同時也利於世界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從而更好地了解當代中國。

 

責任編輯:王佳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專題

 

相關焦點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簷,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
  • 「三界」與「兩重天地」:佛道兩家的宇宙觀,何以殊途同歸?
    先來看道教呂洞賓祖師《指玄篇》中的這首詩:「兩重天地誰能配,四個陰陽我會排。會得此玄玄內事,不愁當道有狼豺。」詩中揭示了道教的一種宇宙觀——「兩重天地,四個陰陽」。類似的觀點在其他道學大宗師的著作中,也曾或明或隱地表述過。
  • 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人文含義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的字字句句不由得使人有衝動想用今天由物理學家發現的宇宙觀去驗證中國古老文明中有哪些思想與之相符。那為什麼不去西方諸如古希臘或文藝復興之後的哲學中去尋找呢?不用了,霍金顯然已經找過了,要不然他也不會發出「以尋根究底為己任的哲學家不能跟得上科學理論的進步以至於連維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僅餘下的任務是語言分析。
  • 中國式宇宙觀的社會效果
    Mote,1922年-2005年)美國著名漢學家、中國史學家。牟復禮的中文名得自《論語》中的 「克己復禮」。他是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奠基人,並將其發展成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中心之一。如果我們像中國人一樣相信,人類多少都在有意識地編制自己的歷史,那我們就有望了解中國人意識中的這一特別之處(即它的宇宙觀)跟中國人獨特的歷史是關聯的。
  • 無極而太極——中國古代哲學超前的宇宙觀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無極而太極」。本來是一句哲學思想,但是現代的太空科學家傾向以「無極」解釋宇宙的起源。畢竟中國國學一直以「誠」教育世人,所以以身作則,所以不會像西方宗教那樣編造一些具神秘性故事解釋世界。馮友蘭曾經在《中國哲學史》猜測:周濂溪的太極圖說的理論應該是源自宋朝道家「活神仙」陳搏。周只是將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品」圖中之「太極先天之圖」的秩序顛倒解釋而已,用儒家的思維作出了他的「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
  • 以身飼虎濟蒼生 《創世神話》西方教崛起
    矗立於《創世神話》西南之地漫捲黃沙中的西方教,雖然沒有闡、截兩教的厚重底蘊和龐大勢力,卻在這妖魔橫行、生靈塗炭的亂世之中捨身入世,普度眾生,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西方教眾也秉承師門教誨,普渡眾人,超度亡魂,還人間一片清寧太平!
  • 入世後的中國雜誌業:市場分析與前景展望
    但在整體上,由於進入市場的雜誌較少,伴隨著進入1980年代後中國媒體競爭的不斷加劇,中國雜誌的平均期印數不斷減少,從1970年代末的80萬份下降到30萬份左右, [5] 這與雜誌種數不斷上漲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圖1所示):那麼,由上圖可見,目前中國讀者對雜誌的消費並不高, 2000年全國雜誌的總印數為294182萬冊,即全國人均雜誌擁有量僅為2冊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
  • 中國古代故事:「天人之際」的宇宙觀與 中國古典園林的境界
    幾乎每一個欣賞者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古典園林特有的藝術魅力,儘管它們千妍百媚,各具丰姿,儘管南方庭院中的小橋流水,扮垣低坑不同於北方宮苑中的蒼巖深壑,碧水浮天;儘管同在業京北海之中,「畫舫齋」的精麗端方迥異於『澡波間」的淡泊完曲,然而人們還是不難從它們中休會到萊種共通的意趣,這就是品賞家常說的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董光璧說,儘管對易學在中國科技史上的作用迄今也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如何構建後現代科學的話題中,中國傳統文化被國際上許多學者所關注。由於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中的人類,處在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的張力之中,人們感受到了現代技術的反傳統性,也認識到科學理性的缺陷。於是一些思想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智慧。
  • 文化底蘊豐厚的盤古神話,單是三大宇宙觀,就影響了我國幾千年
    因此,我們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創世神話中找到遠古先民們對宇宙問題的認識。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創世神話中,「混沌」都主要表示天地未開之前,連在一起的「無形」、「空虛」、「黑暗」、「萬物混淪」的狀態,世界就誕生於這片混沌之中。 比如,《舊約·創世紀》講:「地球是空虛混沌,神的靈運行在黑沉沉的水面上」,就描述了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之前世界的狀態。
  • 「天地玄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真的理解了嗎?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千字文》的第一句,玄幻小說或者仙俠小說也經常引用這句話。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句話聽起來很是玄幻,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要恢復這句話的本來面目,也很好理解。
  • 《天問》,中國遠古先民的宇宙暢想
    正因如此,篇中所記載的中國先民關於宇宙的暢想,才更可貴。《天問》,用很大篇幅記載了夏商周的歷史傳說。這些部分,暫且不談。只來說說其中面關於&34;等的內容。天地形成之前,如何才能探尋清楚?天地昏蒙一片,明暗不分,誰能探究明白?宇宙元氣充盈,混混沌沌,除了想像又如何辨識?晝明夜黑,何以如此?陰陽交融生出萬物,根據什麼又化育了什麼?寰宇分為九重,有誰能去度量?工程這麼浩大,最初哪個建造?牽動天體旋轉的繩索,系在天軸什麼地方?天軸的兩端,又固定於何處?支撐天穹的八根巨柱,樹在哪裡?東南方的地面為何塌陷?九層天宇,裝在哪裡又如何連接?
  • 世界神話都出現洪水滅世,其文明都選擇逃亡,中國傳說卻選擇對抗
    不過不同的文明,他們所擁有的神話體系也是大不相同,例如西方的神話和中國神話就有很大的差別,西方的奧丁、宙斯還有耶和華,而中國卻是玉皇大帝,不同的神話體系,不同的環境,也就有了不同的神話性質。在之前有網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東西方神話傳說裡面都曾記載,人類曾經遭遇過一次空前巨大的洪水災難,那場災難毀天滅地,有相當多的文明差點因此毀滅,不過在神話傳說中,東西方的神話就有了很大的區別,簡單的來說:西方的神話故事文明面對洪水時,選擇祈求上帝選擇瘋狂逃亡,但中國的神話傳說不僅不逃亡也不乞求上帝,而是堅定不移的用自己的力量去徵服大洪水。
  •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代表著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精神夙願
    而我國史料之中對於青銅器紋飾的較早記載是在《呂氏春秋》之中:"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這不禁讓人想到三星堆文化遺址之中,對於人物眼部的特寫。眼睛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代表著對天地的探索和對未來的希冀,眼睛即為太陽,太陽便是光明和希冀,這也是獸面紋誇張的眼部紋飾帶給我們的謎題和思考。
  •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
  • 「太空人」莊子的瑰麗宇宙觀
    先秦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這一時期湧現了大批的思想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個流派的出現,為中國文化的燦爛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學說當中以儒家和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大,與後來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並稱為「儒釋道」三教,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2018-07-12 21:4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中國哲學所關注的首先是人的價值實現問題。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
  • 滿族說部:滿族及其先民的百科全書
    2005年,在吉林省前領導人谷長春同志的領導和主持下,荊文禮、富育光等一批人文學者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申請了一個題為「中國滿族傳統說部藝術集成」的藝術學項目,經過二十多年不懈的調查、搜集、記錄、整理工作,一套由《尼山薩滿》《薩大人傳》《東海沉冤錄》等51種(56冊)說部組成的「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先後於2007年12月、2009年4月、2016年8月、2018年8月分四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神農嘗百草,先民吃百獸,《山海經》中的動物真的有神奇療效?
    02 飛禽篇一、肥遺鳥《山海經》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山海經》中記載了三種肥遺,肥遺鳥是其中的一種,這種鳥形狀像一般的鵪鶉,是黃身子而紅嘴巴,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癒癩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