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2020-12-08 佛教在線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

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有意思的是,歐洲教堂常聳立於鬧市中心,幾乎隨處即可望見,而中國的寺院則喜歡隱居於風景秀美的山川,「名山」與「大剎」往往相得益彰,五臺、普陀、九華與峨嵋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

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簷,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記·樂論篇》)、「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 所以,中國寺院建築群才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託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院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時間綿延流動的繪畫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院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蕭默認為,歐洲教堂建築是屬於雕刻式的。它的出發點是面,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它藉助於牆和屋頂,造成一個自足的空間,以不凡的形象傲視自然。雕塑呈現出一種時間的靜止狀態,在這種靜謐之中,神的力量愈發穿透時空。

而中國寺院建築則是繪畫式的。中國畫裡的殿臺亭閣、山川池徑,都是用粗細濃淡長短不同的線條來表現的。中國寺院建築的出發點也是線,柱、梁、額、椽、拱等,宏觀來看都是一種線,這些線條交織網羅,便構成了圖畫。這裡,每一處建築個體都不是獨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國畫中任何一條單獨的線,離開了全畫就沒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寶殿只有在配殿與山林的烘託下,才顯得既典雅莊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指出,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與山水畫「可遊」「可居」理論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是展現能供遊覽的生活場所。它不像歐洲大教堂那樣,人突然一下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中國寺院建築這種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上是在把空間意識轉換為時間進程,當人慢慢遊歷在一個複雜樓閣的不斷進程之時,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西方那種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裡變成了時間綿延流動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總之,一個民族特定的心態與其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歐洲教堂建築注重表現人心中的宗教狂熱,並把它具化為實在的視覺形象,而中國的寺院建築則受儒教實用理性的影響,重在再現人們內心世界的寧靜與平安。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董光璧說,儘管對易學在中國科技史上的作用迄今也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如何構建後現代科學的話題中,中國傳統文化被國際上許多學者所關注。由於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中的人類,處在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的張力之中,人們感受到了現代技術的反傳統性,也認識到科學理性的缺陷。於是一些思想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智慧。
  • 寺廟這片神聖的淨土蘊含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寺廟這片神聖的淨土蘊含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山西小西天 最出塵 · 濃縮西方極樂的中原夢 黃土高坡的小西天沒有雷音寺,只有依山疊建的上下兩院。每座精巧的小寺錯落有致地與山體融為一體。半山疑無路,山巔別有天。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文化接下來再深入的談談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
  • 從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正確!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天人合一,由此展現的意境之美,是一切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值得一生用心去追求和努力的。當我們還在討論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即物質是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時,早在二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哲人,特別是老子與莊子,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蘊含著對世界極具真知灼見的理解。即是世界本是一體,人我萬物一如。皆在道的一體中。
  • 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是夥伴,是朋友。作為朋友,天和人自身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者。它們雖然是不同的,但卻是平等的。在此前提下,天人彼此需要對方。既然新的中國的智慧是古老的中國智慧的更新,那麼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國智慧的基礎和核心——天人合一。關於天人合一的重新思考並非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一種在區分邊界意義上的批判。通過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說思考的界限在哪裡。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量子力學之父 潘建偉「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中國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啟示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而將天與人合在一起的動力就是暗能量。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社會人類學界對於天人或自然文化對立的宇宙觀展開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論」和「本體論轉向」為代表。此前,社會科學的問題大多與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個體主義有關,這些新的建設性批判,均主張重建文化-自然意義上的「和而不同」世界。
  • 量子科學證明「天人合一」的宇宙真相,人活在巨大全息遊戲世界
    由此科學界提出了一個全息宇宙的概念,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它本質上不過是個幻象,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圖。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全息原理讓人難以接受,但中國遠古聖人早已經發現,比如現在仍運用的針灸學就是在人體手、腳、背等部分找到與身體內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就相當於整個人體的縮小版。
  • 天人合一:古代環境保護法的核心
    宋時程朱理學的「天人合一」主張對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更具有重要貢獻。發掘中國古代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法律規定,探討各階段環保思想源流,對於我們今天的環保工作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以往的認知論片面地認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主客二分的模式,人是主體,自然界是客體。主體在客觀世界中要不斷地認識客體,與客體鬥爭,戰勝它,以求得更大的發展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