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2020-12-06 哲絲哲語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

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和釋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使人與人(社會)、人與物(自然)以及人與己(自我)的和諧相處,共生共長,共同發展。

它們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引導下,人才能夠找到根本,社會才能最終走向幸福美好的「大同世界」。

反觀現實,我們的一些傳統文化觀念,是和某些西方國家所倡導和奉行的「利己主義」、「強者為王」的叢林法則,迥然相異的。

這也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恆久魅力之所在。

相關焦點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怎樣解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天人合一」概念的含義,學者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申從《四庫全書》中找到200餘條明確表示「天人合一」的資料,他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字包含著以下的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侍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王朝命運的存在;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但今天的人們把「天」理解為自然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一條也沒有。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本文是一位少年曾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後成為基督徒的一位香港基督徒的思考,他從一位個體基督徒重生後的角度對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這一個是基督教教義核心話題、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核心話題的思考。我這輩香港人,高考時必修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學習「慎終追遠」、「天人合一」和「內聖外王」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粹。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量子力學之父 潘建偉「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就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中國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啟示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而將天與人合在一起的動力就是暗能量。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
  • 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是夥伴,是朋友。作為朋友,天和人自身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者。它們雖然是不同的,但卻是平等的。在此前提下,天人彼此需要對方。既然新的中國的智慧是古老的中國智慧的更新,那麼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國智慧的基礎和核心——天人合一。關於天人合一的重新思考並非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一種在區分邊界意義上的批判。通過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說思考的界限在哪裡。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王陽明用了陸九淵的心即理說法,將內心、良知和理畫了等號。既然內心是理,所以行為就是體現內心的,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說法。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比如其中的天人合一這一個說法,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聽說過,可能也會覺得這句話十分精美,但是真正了解這句話含義的人在全世界少之又少。按照傳統解釋,所謂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宇宙是個大天地,人自身是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因此,人做任何事情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如此才能事事順心,平穩發展。故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自我療愈終極狀態:從宇宙中獲得生命的能量,最終天人合一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