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2020-12-06 富春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而《大學》的道是人類之道,也就是人如何作為一個人去存在的道理。從道出發,知行是合一的。鑑於這種關聯,知識具有獨特的本性。知識不僅認識外在,而且認識內在。不僅要認識外物,而且要認識心靈。只有當心靈回到心靈自身的時候,它才可能去認識事物之道。這種認識過程表現為知止、定、靜、安、慮、得等。

當然,《大學》不僅注重認識,而且注重行為。《大學》的行為並非是一般的物質生產活動,而是人的道德實踐活動。行為既不是外在於知識的,也不是去補充知識的,而是知識自身的完成和現實化。這也就是說,一種關於人的真正的知識必然指導人的存在並變成人的行為,從而成為了倫理。它既規定了人與人的關係,也規定了人與物的關係。

此外,《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還包括了人我合一原則。這裡的我不是一般意義的我,而是一個修身的我。因此,他是被道德和智慧所規定的自我。這就是說,我不是從個人的欲望出發的,而是從道德和智慧出發的。這裡的人是指我之外的其他人。他們是家人、國人和天下之人等。

《大學》所主張的人我合一主要是強調了人我共在的事實,也就是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家中,一個國中,一個天下。不僅如此,人我共在還意味著大家都被家庭關係亦即孝道所規定。但在人我共在的關聯中,人我仍然是有差異的,甚至是有等級的。這表現為上下、尊卑的不同,並具體地化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主被動關係。我是齊者、治者和平者,人是被齊者、被治者和被平者。

《大學》不僅提出了內聖外王之道以及相關的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原則,而且還指出了達到這一理想人格的具體的程序和步驟。正是因為它提出了修身的指針,所以它才成為了儒家的初學入德之門。

《大學》的三綱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已經綱要性地指出了先內聖后外王的基本程序,八目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更細緻地描述了內聖外王之道的每一個環節及其相互關係。它以修身為中樞環節,向身內和身外兩個向度展開。就人的身內而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由此以明明德;就人的身外而言,則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以親民。

當然,八目自身還包括了更為複雜的關係。格物、致知主要是人與外物的關係,誠意、正心主要是人與自身心靈的關係。對物和心的把握為人的修身奠定了基礎。從修身出發,人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心性的實現和擴充。從個人、到家族,再到國家,乃至天下,範圍越來越大,目標越來越遠。內聖終於成為了外王。

在八目之中,其中相鄰的兩個環節存在先後關係。每一個居先的條目是居後的條目的必要條件。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惟有前者,才有後者。同時,每一個居先的條目和居後的條目都構成遞進關係。不僅要有前者,而且要有後者。只有當最後的條目實現,也就是八個條目全部完成的時候,內聖外王才獲得了充分條件。

但在八目的首尾條目中還存在一種隱秘的關聯。第一個條目是格物,最後一個條目是平天下。但格物和平天下有什麼關係。物作為存在者包括了事物和人物,因此就是天下之物;天下作為世界就是大地上的人和物,因此就是物的天下。故物與天下雖然是差異的,但也是相同的。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格物就是格天下,平天下就是平物。

於是平天下作為最後的條目並非遠離了作為第一條目的格物。無寧說,平天下是對于格物的回歸。但這並非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自身的更新。一方面,從格物到平天下是將認識變成了行為,將內聖轉化成了外王;另一方面,從平天下到格物是將行為變成了認識,將外王轉化成了內聖。這一尚未充分意識到的八條目的循環關係表明了內聖外王之道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和釋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使人與人(社會)、人與物(自然)以及人與己(自我)的和諧相處,共生共長,共同發展。它們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引導下,人才能夠找到根本,社會才能最終走向幸福美好的「大同世界」。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即使如此,但不完備又不普遍,是看問題片面的人。分割天地的完美,離析萬物的常理,分割古人道術的全體,很少具備天地的純美,不能相稱於神明的包容。所以內聖外王的道理,幽暗不明,抑鬱不發,天下的人各自盡所欲而自以為方術。可悲啊!百家皆各盡迷途而不知返,也就不能合於大道了!後世的學者,不幸在於不能看到天地的純美,不能看到古人道術的全貌,將要為天下所割裂。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它的修辭魅力發揮到最大的效果則見於這個詞最終竟然成功地打動雄心萬丈異族帝王的心,從一個對人君的諛詞一躍成為帝王之學的代稱。北宋讀書人愛提「內聖外王」的原因關於「內聖外王」成為北宋至明所喜用的浮濫讚美之詞,這結論有待歷史的考證與商榷,梅教授的觀點無疑對儒家「內聖外王」的理解是一個負面的說法。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內聖外王」最早來源於道家,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於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其實並非儒家首創。內聖外王本意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又不需要做出很偉大的功績,為什麼需要學習這種聖人的稱王之道呢?這很可能是從字面意思誤解了「內聖外王」這個詞語。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孔子曾經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只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天下愛戴的「聖主」。怎樣才能成為道德家呢?梁啓超曾經說過:「『內聖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於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梁先生給這四個字的評價多高啊,「內聖外王」是中國學術的全部!內,自我的修養;外,成就一番事業,這就是現代人說的領導力。
  • 得救成聖與內聖外王:一基督徒論中國傳統敬天文化與聖經中的上帝
    我這輩香港人,高考時必修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學習「慎終追遠」、「天人合一」和「內聖外王」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粹。拜讀《「上帝在中國」源流考》作者楊鵬先生近日在媒體發表的文章,其所主張中國傳統信仰精神的未來在回歸上帝,勾起了高中歲月的回憶。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王陽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重要主張,認為 「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慾,就可以破除「心中賊」。令人佩服的是王陽明還取得了非凡的事功。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宗師李贄也指出:"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與馬歷山書》他提出的大圓鏡智就是明德,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指的真心、本性,知行合一的那個良知。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獲得呢?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朋友就指著山中的花樹就問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一何相關。」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如何理解天人共生之道?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天存在著,人存在者。但天是天,人是人。天走著天的道路,人走著人的道路。這就是說,天有天道,人有人道。承認天人的差異是對於已給與的存在事實的承認。只有在差異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探討所謂的天人關係。如果天人關係不是天人合一的關係的話,那麼它們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人們很容易將天人關係想像成主客體關係。一種情形是:天是主體,人是客體。人依天而行,天會獎勵和懲罰人正當和不正當的行為。
  • 孔子的教學宣言:知行結合、內聖外王!
    樂:象形字,原始意思是樂器,樂器演奏的音樂可以使人快樂,所以延伸為快樂,愉悅等意。朋:在古代,「朋」是一種貨幣單位。一朋等於五貝。在甲骨文中,「朋」是個象形字,就像一串錢。「朋」的原意是錢,春秋時期稱錢為「朋」或者「朋貝」。如《詩經-小雅》:「既見君子,賜我百朋。」
  • 第十章 身心靈與道合一《讀道德經有感》
    我在邯鄲修煉期間,經常會在寺裡吃飯,有些緣主在吃飯時,嘴裡一邊吃一邊說話,而佛家的人吃飯是沒有聲音的,而且吃的非常認真,一口一口吃著米飯,因為在他們看來吃飯就是吃飯,享受著食物本身的味道,氣息心裡也不想著其他的事情,這樣形神才不會分離,這就是營魄抱一的狀態,人其實就是色身,靈,魂三位一體的高級動物,只有三者合一,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健康的人,同樣我們的國家,企業也是如此。
  • 《求同尊異》我看到了我們的不同,這份不同並不能侵犯我內聖外王
    我看到了我們的不同,這份不同並不能侵犯我內聖外王,乃王者之道,非一語能言之。分心法及落地實踐之道。我們先從心法之「內勝外玩」中的「內勝」開始探討,望有智之士多多指點,不吝賜教。它和前者的不同,就是他的心門是敞開的,他放下了執著「我是對的」,這一個認知。所以它的寬廣度比前者更大。尊重另一個生命的存在的時候,並不是否認自己 (讓我們常常害怕的是,以為放下了自己的認知,就等於否認了自己的存在。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葛洪魂魄學破譯疾病之迷 · 老中醫破譯修身正心之道
    自古醫道同源,葛洪秉承了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他遵道貴儒,提出「夫道者,內以治身,外以為國」儒道兼綜、內聖外王的主張思想。葛洪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著作《抱樸子》蘊涵著深邃的哲學智慧,書中一句「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更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直言不諱地告訴世人魂魄是決定人健康與否,生死存亡的根本。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被稱為人類千古第一完人,他立功、立德、立言被稱為帝師。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作為普通人,我們雖然不能建功立業,但是我們可以學習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道理,修身養性,不碌碌無為,過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