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而《大學》的道是人類之道,也就是人如何作為一個人去存在的道理。從道出發,知行是合一的。鑑於這種關聯,知識具有獨特的本性。知識不僅認識外在,而且認識內在。不僅要認識外物,而且要認識心靈。只有當心靈回到心靈自身的時候,它才可能去認識事物之道。這種認識過程表現為知止、定、靜、安、慮、得等。
當然,《大學》不僅注重認識,而且注重行為。《大學》的行為並非是一般的物質生產活動,而是人的道德實踐活動。行為既不是外在於知識的,也不是去補充知識的,而是知識自身的完成和現實化。這也就是說,一種關於人的真正的知識必然指導人的存在並變成人的行為,從而成為了倫理。它既規定了人與人的關係,也規定了人與物的關係。
此外,《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還包括了人我合一原則。這裡的我不是一般意義的我,而是一個修身的我。因此,他是被道德和智慧所規定的自我。這就是說,我不是從個人的欲望出發的,而是從道德和智慧出發的。這裡的人是指我之外的其他人。他們是家人、國人和天下之人等。
《大學》所主張的人我合一主要是強調了人我共在的事實,也就是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家中,一個國中,一個天下。不僅如此,人我共在還意味著大家都被家庭關係亦即孝道所規定。但在人我共在的關聯中,人我仍然是有差異的,甚至是有等級的。這表現為上下、尊卑的不同,並具體地化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主被動關係。我是齊者、治者和平者,人是被齊者、被治者和被平者。
《大學》不僅提出了內聖外王之道以及相關的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原則,而且還指出了達到這一理想人格的具體的程序和步驟。正是因為它提出了修身的指針,所以它才成為了儒家的初學入德之門。
《大學》的三綱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已經綱要性地指出了先內聖后外王的基本程序,八目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更細緻地描述了內聖外王之道的每一個環節及其相互關係。它以修身為中樞環節,向身內和身外兩個向度展開。就人的身內而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由此以明明德;就人的身外而言,則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以親民。
當然,八目自身還包括了更為複雜的關係。格物、致知主要是人與外物的關係,誠意、正心主要是人與自身心靈的關係。對物和心的把握為人的修身奠定了基礎。從修身出發,人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心性的實現和擴充。從個人、到家族,再到國家,乃至天下,範圍越來越大,目標越來越遠。內聖終於成為了外王。
在八目之中,其中相鄰的兩個環節存在先後關係。每一個居先的條目是居後的條目的必要條件。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惟有前者,才有後者。同時,每一個居先的條目和居後的條目都構成遞進關係。不僅要有前者,而且要有後者。只有當最後的條目實現,也就是八個條目全部完成的時候,內聖外王才獲得了充分條件。
但在八目的首尾條目中還存在一種隱秘的關聯。第一個條目是格物,最後一個條目是平天下。但格物和平天下有什麼關係。物作為存在者包括了事物和人物,因此就是天下之物;天下作為世界就是大地上的人和物,因此就是物的天下。故物與天下雖然是差異的,但也是相同的。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格物就是格天下,平天下就是平物。
於是平天下作為最後的條目並非遠離了作為第一條目的格物。無寧說,平天下是對于格物的回歸。但這並非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自身的更新。一方面,從格物到平天下是將認識變成了行為,將內聖轉化成了外王;另一方面,從平天下到格物是將行為變成了認識,將外王轉化成了內聖。這一尚未充分意識到的八條目的循環關係表明了內聖外王之道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