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人共生之道?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2021-01-15 富春之道

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是夥伴,是朋友。作為朋友,天和人自身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者。它們雖然是不同的,但卻是平等的。在此前提下,天人彼此需要對方。

既然新的中國的智慧是古老的中國智慧的更新,那麼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國智慧的基礎和核心——天人合一。關於天人合一的重新思考並非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一種在區分邊界意義上的批判。通過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說思考的界限在哪裡。

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種民族的智慧如同中國的智慧一樣注重天人合一。它是中國人存在、思想和語言的根據,是人生達到的最高境界、理想和目的。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合一,不是天地人神的合一,更不是人神合一和人神共在。它讓中國人注重現實世界,而不是鬼神世界。這使中國的歷史在根本上區別於其他文明的歷史,如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歷史。

同時,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存在的世界,而不是自然死了的單一的技術世界。這使中國的歷史不同於現代西方技術化和工業化的歷史。總之,天人合一成為了中國智慧的標誌。它形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同一性,並構成了與其他文化的差異性。

但天人合一有它的限度。這在於天人合一忽視了天人的差異。天地人固然共屬一起,但它們卻屬於不同的存在。天地是礦物、植物和動物構成的整體,人卻是身體和心靈的統一。人和天地有共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人的身心和天地萬物有著迥異的存在本性和樣式。這是天人合一說有意或者無意抹平了的關鍵點。

同時,在天人合一中,天人不是平等的,而是有著等級序列的。一般而言,天高於人,人低於天。因為這種等級序列的限制,所以不是人規定天,而是天規定人。所謂天人合一不是天合人,而是人合天。因此,在天人合一中,平等和諧只是假象,真實的是天對於人的控制和支配。

另外,人追求和實現天人合一隻是心性的覺悟,而不是存在的發生。人們通過對於人自身心性的發明,而可以知曉物性,並由此能參天地,贊化育,實現天人合一。在這一過程中,人只是一個心性的人,而不是一個存在的人;天地不是真實的天地,而是心中的天地;合一不是一個現實的過程,而是一個思想的過程。

正是因為如此,天人合一雖然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但它一直只是一個古老的夢想。在天人合一中,人和天都沒有改變自身。天還是同一的天,人還是同一的人。這使中國的歷史無法中斷而劃時代,而只能囿於自身所劃定的那片有限的天地之中。

為了解決天人合一理論的困境,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天人關係。這要求我們放棄各種關於天人關係的先見,而是從已給與的存在的事實出發。一個所給與的事實是,人生天地間。天存在著,人存在者。但天是天,人是人。天走著天的道路,人走著人的道路。這就是說,天有天道,人有人道。承認天人的差異是對於已給與的存在事實的承認。只有在差異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探討所謂的天人關係。

如果天人關係不是天人合一的關係的話,那麼它們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人們很容易將天人關係想像成主客體關係。一種情形是:天是主體,人是客體。人依天而行,天會獎勵和懲罰人正當和不正當的行為。另一種情形是:人是主體,天是客體。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徵服和改造自然。一旦天成為主體的話,那麼就會產生自然中心主義;一旦人成為主體的話,那麼就會產生人類中心主義。

雖然天人之間不同的主客體關係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但它們並非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事實上,天不是人的主人,人也不是天的主人。人既不是服從自然,也不是徵服自然。因此,我們既反對以天為主體的自然中心主義,也反對以人為主體的人類中心主義。

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是夥伴,是朋友。作為朋友,天和人自身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者。它們雖然是不同的,但卻是平等的。在此前提下,天人彼此需要對方。

一方面,天需要人。如果沒有人的話,那麼天地就只是礦物、植物和動物的天地。它自在自為,自生自滅。正如日出日落、花開花落。正是有了人,天地萬物才有其心,其存在的意義才能顯示出來。另一方面,人也需要天。人不可能脫離天地而生活,而只能生存於天地之間。天地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是身體和靈魂的安頓之處。

但是,天人之間的相互需要並不是單一的索取,而是相互的給予和奉獻。所給與和奉獻的並非某一特別的東西,而是自身所有的一切。從天而言,它將自身給與人。天空發出了光明,大地置放了處所。植物和動物提供了各種食糧和衣物。日月的變化,年輪的交替,讓人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從人而言,他將自身給與天。人將自身作為天地之心,萬物之靈。他不僅意識到天地之間的奧妙,而且守護著萬物自身的存在。人促使礦物固守,植物生長,動物生息。總之,天讓人成為人,人讓天成為天。

在這種友誼的關係中,人天共在。所謂共在並非只是作為兩個僵硬的存在者平列在一起,而是共同生成。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也曰生。生或者生成可看作天人之道的根本。

所謂生是生育、生產、生化、生成。生成不是一般意義的變化,不是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過渡,甚至也不是從舊到新的更換,而是從無到有的活動。生成在根本上就是無中生有的事件。因此,它是連續性的中斷,是革命性的飛躍。在生活世界的遊戲的生成中,一方面是舊的世界的毀滅,另一方面是新的世界的創造。唯有生成,一個事物才能成為一個事物。不僅如此,生成是對於自身有限性的克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窮無盡。於是,生成成為了無限性的生成。

天人在生成中成為自己。如果將生成理解為天人之道的話,那麼道自身的意義也會發生改變。道不是某種實體性的存在者。它既不是神靈的神奇的話語,也不是自然的神秘的力量,而就是一條生成的道路,貫穿在天人之際。作為天地之道,這條道路是所有道路的道路。

但道路不能理解為一條現成擺在這裡的對象,而是要理解為被開闢出來的。雖然道路看起來是人開闢的,但實際上是道路自身開闢的。人必須按照道路自身的要求而開闢道路,然後再在上面行走。

天道是道為天開闢的道路。人道是道為人開闢的道路。在天人共在中,天人各自走著自身既定的道路,但又彼此走向對方。於是,天人也參與了道路自身的開闢。在這種開闢過程中,道路會生成道路。老路會變成新路。

由於道的生成,天人也共同生成。舊天會成為新天,舊人會成為新人。不僅如此,天人還會交互生成。天人化,人天化。天人化就是所謂的自然的人化。一方面是天地自然的人化,亦即天地萬物具有人性的意義;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的人化。

不僅人的身體,而且人的感覺成為了文明和文化的產物。人天化就是所謂的人的自然化。人的身心和生存從社會的規範和束縛中回歸到自然的本性,也就是人的天性。這包括身體的、欲望的和生活的解放等。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如何看待易學在中國科學史上的作用?如何理解中華文明在科學之旅中的落伍?如何讓古老的易學為創造人類新文明作出貢獻?日前在國際易學論壇?易學思維與科技研討會上,與會的易學學者圍繞上述話題展開研討。  董光璧說,儘管對易學在中國科技史上的作用迄今也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如何構建後現代科學的話題中,中國傳統文化被國際上許多學者所關注。由於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中的人類,處在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的張力之中,人們感受到了現代技術的反傳統性,也認識到科學理性的缺陷。於是一些思想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智慧。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我們知道,「易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六個爻,在這六個爻之中,下面的兩爻代表「地」、中間的兩爻代表「人」、最上面的兩爻代表「天」,每一個卦象所顯示的都是天、地、人三才,可是,一句「天人合一」就把「地」摘去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只說「天人合一」而不提「地」的事情,是有幾點原因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由天道而人道,用天倫齊人倫,也就是人間秩序的制定效法於天地之運行秩序。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萬物和人都是天地所生,自然而然就要合於天,順於天,就連人間帝王也只是上天派來管理臣民的,也只能叫天子。皇帝的旨意第一句話就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也有很多叫「順天府」、「奉天府」的地方。所以人只能合於天,順於天。這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人天關係。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這些觀念、規則、規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學追求的重要精神,而這個精神跟中國傳統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樣的。傳統的中國文化裡,沒有這個定律,沒有這個規律,沒有這個規則的觀念。為了說明以上的思想和內容,有必要對如下的概念加以說明。關於 「天人合一」的理解與解析,天人合一,從直觀上了解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自身,人是「靈與肉」的統一。古代人稱「人是一壺天」,對人研究有兩個途徑,一是人的結構的肉身。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易經中有這麼一段話: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從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正確!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天人合一,由此展現的意境之美,是一切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值得一生用心去追求和努力的。當我們還在討論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即物質是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時,早在二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哲人,特別是老子與莊子,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蘊含著對世界極具真知灼見的理解。即是世界本是一體,人我萬物一如。皆在道的一體中。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人類應該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反映。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體現了對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係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和釋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使人與人(社會)、人與物(自然)以及人與己(自我)的和諧相處,共生共長,共同發展。它們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引導下,人才能夠找到根本,社會才能最終走向幸福美好的「大同世界」。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有意思的是,歐洲教堂常聳立於鬧市中心,幾乎隨處即可望見,而中國的寺院則喜歡隱居於風景秀美的山川,「名山」與「大剎」往往相得益彰,五臺、普陀、九華與峨嵋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整棟樓沒有用到任何聯接硬體和膠水全憑精巧的連鎖結構扣在一起,任何親眼見過這座大樓的人無不被建築的精妙結構所折服,世人在感嘆日本精妙的設計時卻不知所謂的「河合繼手」
  • 量子科學證明「天人合一」的宇宙真相,人活在巨大全息遊戲世界
    全息原理讓人難以接受,但中國遠古聖人早已經發現,比如現在仍運用的針灸學就是在人體手、腳、背等部分找到與身體內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就相當於整個人體的縮小版。因此,「天人合一」這樣全息對應的智慧,是中國古老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核心精髓,但是現在後人已經完全不再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
  • 葛洪魂魄學破譯疾病之迷 · 老中醫破譯修身正心之道
    回顧過去,人類從無史到有史,遠古時代醫者是如何治病的?為什麼有那麼多神醫的傳說流傳至今?一部《大醫精誠》道出了祖先「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智慧和德行,告訴我們真正的醫者為「上醫」,上醫可醫天、醫國、醫人。我們要想解決當下人類健康危機,必須返璞歸真、去尋求祖先的智慧,發掘出傳統中醫的斷層部分,中醫文化的傳承斷層在神志、魂魄,斷在「失魂落魄」,自古「萬物有靈以為生」,失去了這些「靈」,又以何為生?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各個星系團、星系又有各自的子系統。與宇宙相比,人體是個小系統,由身體各個器官、細胞、分子團、分子等各級系統、子系統組成。無論是宇宙系統還是人體系統,都具有各自的信息系統,而大小系統之間全部信息相通。宇宙意識做為一種能量,轉換為宇宙信息,指揮宇宙各個大小系統、子系統,按宇宙意識有組織地運轉。指揮人體各器官活動的是人的意識。人的意識也是暗能量,它同樣將意識轉換成指令信息,再通過神經系統傳遞至人體各器官,令其各司其職。這種暗能量與宇宙暗能量同屬宇宙系統,並息息相通。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關鍵詞:張載;天人合一;王重陽;關學;全真道;性命雙修;儒道互補  作者簡介:李山峰,男,山東臨沭人,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丁為祥,男,陝西西安人當然,此中不僅涉及地方學派與地域學風的關係,而且還涉及中國思想史中的兩大骨幹——儒與道的關係問題。今天,當我們面臨如何振興關學研究的時候,這兩個問題不僅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甚至也可以說是振興關學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筆者這裡不辭孤陋,嘗試著在陳先生前文的基礎上提出我們的一點思考,並試圖將陳先生隱含的問題顯性化,以助力於關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