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2020-12-04 易小道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易經中有這麼一段話: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

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

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宇宙能是如何存在的

先要確定的是宇宙能量是真實存在的,就像正午的陽光,我們會感覺很好,因為光也是能量的一種。還有看不見的東西,這些看不見的東西很多,看不見並不等於不存在。

就像地球磁場和電波一樣。正是由於地球的磁場,我們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但不能因為我們看不到磁場,就說它不存在,就好比人,我們說某人氣場足,那是因為他攜帶著強大的能量。如果說一個人缺乏氣場,那說明他攜帶的負能量很強。

應該怎樣獲得能量

有時我們會被一幅畫或一件藝術品所感動,或被一些人的舉動所感動,這時內心就會有一股暖流通過,這就是彼此能量被彼此吸收。一個歌曲,一個畫面,都帶著創造者的能量。在欣賞這幅作品時,會被創作者的情緒所感染,能量也會傳遞給對方,當頻率與對方同步共振時,能量也會隨著頻率流動,就像戀愛中的情人,心心相印。

當你的頻率達到與僧侶相同的水平時,也可以達到他們的能量場,從而吸引相應的能量。身體就像 FM電臺一樣,在我們靜坐的時候,屏蔽了日常活動的想法,就是打開FM開關,處於一種接收無線電波的狀態。但是你需要調頻來接收廣播,你所發射出的頻率決定著你所吸引能量的頻率。

正向吸引正能量,而負向吸引負能量。自然能級低的只能吸收低頻的能量。因此說,品格高尚的人,將會吸引同水平的人產生高能量。能量的深度和水平取決於你的思想。一心一意地想著好東西,就會得到好東西

靜坐的要領

古人說靜坐會通經絡,增強體質,不容易得病。靜坐要高瞻遠矚,就是:智慧開明,天人合一,我們普通人達到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可行的。至少能改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說減少生病。

但有一條原則我們必須堅持,那就是鬆弛和堅持。不要抱著看是否能進入狀態的心態,靜坐的目的在於接近無為,有意為之,就是在執念中要保持低調,擺好姿勢。若一心一意與人比速度,或總是執著於別人練功的跡象,這些都只是自己的意念,不如順其自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經歷,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做自己身體的觀察者和聽者,試著與身體對話。無論平常身體如何聽大腦指揮,現在是該聽身體對我們說些什麼的時候了,讓身體做老師,這就是靜坐的要領

修行的次序

一般來說,我們的修行有很多次序,其實我說,修行沒有次序,根據自己的情況,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次序。不管目標設定的是高是低,其實都可以概括為三句話。

第一,放鬆身體;第二,放空思想;第三,放下思想。怎樣理解呢?人體的放鬆是讓真氣自然流動,自我修復。釋放思想就是停止每天的思考,避免情緒對身體的傷害,打開心扉,吸引能量。

放鬆身體,就是讓它講話,傾聽身體想對你說什麼。遵守自然法則,道法自然,氣候循環本來就是完美的,是後天的思維和情緒導致了阻塞。因此,不要動腦筋,什麼也不做,只要靜靜地在一旁看著,像流水一樣流淌就好了。

放空思想,有點難得,放下前程,懂得因果,懂得此時的人生是完整的人生,而不是完美的人生。一切現狀都是由我們自己選擇創造的,要為自己創造的這一人生承擔責任。有過這樣經歷的人,寬恕與祝福,而你是好演員,不能搶鏡頭,時刻保持清醒,你會感激這些成長的經歷,這就是所謂的「無德之理」在生活中的展現,從而改變生活的現實。

放下思想,當你懂得了人間大道是宇宙萬物的同源,自然就能理解大道的本質,自然就會生出憐憫。

獲取能量的方法就是天人合一

因此,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會謙虛,萬物都有它自己的能量場,宇宙就是統一的能量場。我們的心頻與有形無形的生物共振,彼此融合,在體內體外隨時進行能量互動,才能真正達到天人合一。

你就像是一個縮量版的小宇宙,內在的信息和能量與宇宙同步,靜坐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完全放鬆,你的每一根心念都是一種能量波動,你動幾次念就代表發出幾次能量波動,當無數的人相互傳遞能量波動時,就形成了宇宙中一張張思想的「宇宙網」。

希望通過學習靜坐及修行文化,能明白人與家人、社會、自然的關係,進而獲得宇宙的能量,達到天人合一,獲得幸福人生。若您對本文有任何感想,歡迎留言討論。

#易經文化#

相關焦點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董光璧說,儘管對易學在中國科技史上的作用迄今也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如何構建後現代科學的話題中,中國傳統文化被國際上許多學者所關注。由於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中的人類,處在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的張力之中,人們感受到了現代技術的反傳統性,也認識到科學理性的缺陷。於是一些思想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智慧。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自我療愈終極狀態:從宇宙中獲得生命的能量,最終天人合一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全息理論告訴我們:「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宇宙是個大系統,由大大小小的星系團、恆星系、行星系、星體組成。各個星系團、星系又有各自的子系統。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影響也很大,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需要釐清的概念之一。我來談幾點淺見,拋磚引玉。1,我覺得不必要把它歸於「唯心」或「唯物」。因為「雙唯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工具。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
  • 音寐空間|我們該如何獲取天地宇宙中的能量?
    真氣、元氣、靈氣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宇宙能量,各種生命的動力源。首先我們要確認宇宙能量是存在的,比如說我們曬太陽後,會覺得精神好,因為光也是能量的一種,當然還有看不見的。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很多,但不等於不存在,比如南北極的磁力、無線電波,各種光波。因為地球有磁力,我們才不往太空漂浮,能因為我們看不到磁力就說他不存在嗎?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明的根莖是道家文化,有了道的存在,中國人雖然還會有時常的周期性王朝衰落,戰爭更迭,但是中華文化卻能一直保持著發展延續,即使是經歷了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浪潮衝擊,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並在新的世紀裡,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向著王座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來,
  • 量子科學證明「天人合一」的宇宙真相,人活在巨大全息遊戲世界
    在常人的認知中,萬事萬物都是如此真實存在,然而量子物理學家說宇宙很可能只是一個巨大的投影,不是實際存在的,萬物皆是被投影的幻象。原子、粒子都是波的存在形式,觀察使得波函數塌縮,解碼為全息實相,當不存在觀察時,就沒有激活解碼程序,仍在波形信息場中。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科學家痛批下的《易經》,是類文化、偽科學?楊振寧:它毫無邏輯
    4.中華傳統裡邊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5.有「天人合一」的觀念。第4項和第5項,我覺得跟《易經》都是有密切的關係。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歸納法,卻沒有推演法。「天人合一」的內涵絕不但內外一理,還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諧」。天人和諧對中國的傳統影響很大,並且從今天的世界現況講起來,我們可以問,摒棄「天人合一」而徹底用西方的辦法發展下去是否將要有天人對立的現象。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題目,但是不在我今天所討論的範圍以內。
  • 易經的奧秘與應用
    我們作為一個華夏兒女,應該知道,中華文化來源於易經,是文明的源頭。因為在上古時期,沒有形成文字時,人們就以經應用在生活當中了。用符號來代替不同的方位,不同事物,所對應一切表現。使人們在生產生活當中,有個方向,有個約束,有個記載。這就是最初的文化,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
  • 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易經》把宇宙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互相感應,內容涉及了諸多領域——政治、文學、醫學、哲學、藝術等等 其中第四第五原因基本是受《易經》影響,推演式思維有多重要可以從Maxwell取得的偉大成就裡窺見一二,這個19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用歸納的方法寫出了電磁學方程式,繼而又用推演法得出電磁可以以波的形式傳播。
  • 中國人自古相信宇宙同構,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
    中國人自古相信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這首以孤篇橫掃盛唐的巔峰之作,充滿了宇宙意識!該詩描繪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花、月、夜圖,詩人在豐富細膩的情感中滲入了對春江花月夜這五種宇宙事物相互關聯的種種幻想,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發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