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2021-01-17 李秀筆記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

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而創作了八卦、《易經》,從這個角度來說,後人在此基礎上對於天文、地理的觀測都能歸入《易經》的研究範疇。

陰陽五行,了不起的天文學研究

陰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我們的眼睛直接可以看到明暗。但是五行,相較而言,就深入得多。因此在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中,很多人支持陰陽,而反對五行。

如果不是專門學習傳統文化,現在很多人對於五行的理解,可能是小時候讀的語文課文閏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缺土,又是閏月生的,所以起名為閏土,當然魯迅的這位小時候的玩伴真名叫閏水。其中的閏月、五行,與天象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知名的大學者顧炎武曾經在《日知錄》裡寫過: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顧炎武的這番論述,與魯迅對於閏土名字來歷的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說明在以前,平民老百姓對於天象也都是非常熟悉的。

顧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已經明顯感受到天象觀測的沒落。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地上夜晚的燈光顯示了一個地域的經濟實力,天空的星也許不如之前明亮,而人們夜晚觀星的時間也少了很多。和今天相比,也許上古時期的星辰更加璀璨奪目。

倘若說陰陽是二分法,四象是四分法,那麼金木水火土就是五分法。在我國古代,有人認為五行是五種物質元素,也有人認為是五種道德行為,即五常。現在的很多書籍則喜歡把五行放到哲學的範疇來研究。李秀筆記對於五行的看法,更多的來自天象研究,而且有精確的數據可以證明五行確實存在,並有著重要的意義價值。

陰陽五行,與天象有著密切的聯繫

眾所周知,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了很多的古籍,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上,其實是有斷層的,在秦之後的古籍,大多從人文的角度來解釋陰陽、五行,而民間則經常將其神秘化。從人文角度講述的五行,大多在講其如何應用,而沒有描述其所以然;而民間的五行,多是神奇的,神秘的。

我們今天,所能搜集到關於五行的古籍,大多斷斷續續,只能從隻言片語間,判斷其與天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下面《黃帝內經·靈樞》裡的通天篇,顯然描述的是天文知識。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靈柩·通天》

還可以確定的是,五行與日月的運行有關。而《黃帝內經》則直接說五運對五星。《史記·天官書》中則寫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刪定易圖序論》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孔穎達

即使按照現代科學,我們也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但是月亮、行星,對於地球生命的影響仍然在探索中。按照我們現在已知的知識,我們可以推斷的是天體運行的萬有引力、電磁等一定影響著地球上的生命。我們生活在太陽系的地月系統,因此,太陽、月亮,乃至太陽系的幾大行星都可能對生命造成影響。

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我國古代,水星又名辰星;金星又名太白、啟明、長庚星;火星又名熒惑、赤星;木星又名歲星;土星又名鎮星。水星名晨星的原因是時常伴隨太陽而升起;金星則是經常出現在日出、日落之時;火星的顏色如同火球;木星稱之為歲星,則是因為可以用來紀年,每年在天空中運行的距離幾乎恆定;土星名鎮星,是因為每年分別坐鎮28星宿中的一宿。

關於歲星,我國古代認為木星的恆定周期為十二年,《國語》中就有關於歲星的記載:「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東方木也,執規而治春,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神為熒惑,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神為鎮星,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神為太白,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日壬癸。——《淮南子·天文訓》

在地球上來看,太陽的運行規律除了每天東升西落,還有年運行周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地球上看來,除了上述特點,還有更多的運行規律。比如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五月,土星見於中天。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

現代天文學,水星的公轉周期≈10/41年,金星≈5/8年,火星≈2年,木星≈12年,土星≈30年。五者的最小公倍數為60,也就是說經過六十年,五大行星將回到之前所在的相對位置,而此時,水星轉了246圈,金星轉了96圈,火星轉30圈,木星轉5圈,土星轉2圈。由此數據至少可以說明,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有一個60年的周期。

當代計算的關於五大行星運行周期的精確數據如下,水星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金星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火星公轉周期686.980天,木星公轉周期4332.71 日;土星公轉周期10832.327天。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計算一下,今天高科技下的計算結果與我國古代對於星辰的記載規律可以說是相差無幾,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天文學之發達令人驚嘆,同時也說明,我國古代的天幹地支60年紀年法具有重要價值。

五行,以正天時。——《管子·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書.洪範》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孔子家語·五帝》

今天,也有很多學者證明了太陽視運動的5特徵點周期,這樣的天文周期,顯然與五行、五運以及河圖十數圖有著前因後果的關係。上述內容,就是五行的大致來歷。這些內容在傳統文化裡,大多論述簡單明了,並沒有更多的更加詳細的論證。

古人對於五行的大篇幅論證,都放在了五行的應用中。比如五行與人體相關,對應五臟,與四季相關,與人的道德相關,對應仁義禮智信等等。一方面,這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非常注重實用的,五行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

五行,實現「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無論陰陽,還是五行學說,最終的目標都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達到一種人與天的默契統一。在李秀筆記看來,古人的這種追求幾乎達到了一種極致。與我們今天所推崇的西方文化對大自然的索取不同,傳統文化提倡借鑑,提倡有效的利用資源,尊重自然,無論對人,對待自然都採用一種友善,尊重的態度。

當然,我們可以認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人類才對自然充滿敬畏之心。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們仍然應該心存敬畏才對。因為,心存敬畏,才可能嚴於律己,才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無可否認,時至今日,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也已然是渺小的。因此,我們人類才會制定規則,要求人們遵守規則,因為只有遵守規則,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制條件的,自然也不例外。

若想在大自然中獲得自由,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大自然的規則。而五行,就是祖先日積月累,用他們的智慧留給我們的重要的自然規則。懂得木火土金水五個抽象概念的相生相剋,相互滋養,相互制約,就能夠更加深入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都是相互聯繫的,運動變化發展的,應用陰陽學說、五行運化在醫學領域,能夠讓一個人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

綜上所述,陰陽五行源於天象研究,卻應用於人類生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方法,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耳針療法」即源於此。但國人多認為此乃迷信,故此項專利被法國人獲得。此外,源於中醫的「望診」。望診是中醫「四診八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靠望、聞、問、切(切脈,一名號脈)診斷急病,再靠「八綱」來分析病情。
  • 為什麼「陰陽五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而本文則對「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以及科學的產生過程及內涵進行簡單的梳理、概括,並指出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並不能成為科學的幾處「短板」。何謂「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易經》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兩儀」指的就是「陰陽」;「四象」指的是「太陽、太陰、少陽和少陰」,分別對應「五行」中的火、水、木和金。但還缺一行:土。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董光璧說,儘管對易學在中國科技史上的作用迄今也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如何構建後現代科學的話題中,中國傳統文化被國際上許多學者所關注。由於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中的人類,處在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的張力之中,人們感受到了現代技術的反傳統性,也認識到科學理性的缺陷。於是一些思想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智慧。
  • 易經基礎知識—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原理
    很多易經愛好者想學習,卻不知該怎樣入手,這裡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入門的易經基礎知識伏羲借著觀看日月星宿的分布,俯瞰地球的自然環境創立先天八卦,講究的是宇宙、空間和天地,周文王根據先天八卦創立後天八卦,是先天八卦的演變和發展,是時空觀念、講的是天、
  • 楊振寧:中國文化沒能產生科學的原因,罪魁禍首是易經
    我之前講到,天人合一,陰陽五行是不是科學?當然中國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是科學。楊振寧是非常反對的 ! 楊振寧先生他說,他認為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就是易經。他把這個帳算到了易經的頭上,他認為如果找出第一元兇的話,第一兇手就是易經,沒有第二個能夠逃的過去,其他的也都有,但易經是最重要的。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 易經的奧秘與應用
    我們作為一個華夏兒女,應該知道,中華文化來源於易經,是文明的源頭。因為在上古時期,沒有形成文字時,人們就以經應用在生活當中了。用符號來代替不同的方位,不同事物,所對應一切表現。使人們在生產生活當中,有個方向,有個約束,有個記載。這就是最初的文化,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周易》入門必備的基礎知識,全是精華,建議收藏學習
    今天給夥伴們整理了一些《周易》的入門基礎知識,都是全書中的精華,夥伴們可以收藏自家學習。1、首先,什麼是《周易》《周易》是一本哲學書籍,自古以來的哲學很多都是和宗教或者預測捆綁在一起發展的。由《周易》發展的五行學說,也是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性學說。
  • 「陰陽」概念的具體來源是什麼,能從哪些角度去深入理解?
    諸子百家都是同宗同源,只不過分支和脈流不同而已,從上古開始,陰陽就同《易經》《道德經》《陰符經》《六韜三略》《河圖洛書》息息相關,環環相扣。陰陽不是物,而是氣、理、法、術、道,器。古人夜觀天象,總結節氣變化,用陰陽作為符號單位演化萬物,陰陽和合,剛柔並濟,繼而有造化之力,巧奪天工,化腐朽為神奇。
  • 易經的陰陽起源,五行與五星的運動規律,相生相剋太神奇!
    1 陰陽之源在這個地球上,當太陽在東方緩慢升起時,人類和大多數生物開始了一天的生命;當太陽西落時,月亮(太陰)變得越來越明亮,人類和大多數生物一起,結束了忙碌的一天,便沉沉入睡了。在《易經》中,太陽由一條直線表示,稱為陽爻;月亮由兩條短線表示,稱為陰爻;陰陽交替產生天氣變化。陽爻代表了宇宙自然社會的一切積極的事物,如天空、太陽、火、男性、男性等。積極的特點是向上、蓬勃、外向、活躍等。陰,代表著宇宙自然社會的一切消極事物,如地球、太陰(月亮)、水、婦女、女性等,具有靈活性、向下性、收斂性、內向性、安靜性等特點。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在我看來,無論陰陽五行是否科學,這套理論可以流傳幾千年,顯示出它的生命力。  它至少是一套具有廣泛現實指導意義的學術理論。為了探索未知的心境,本文揭示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神秘面紗,為指導人生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  一、什麼是陰陽?  首先,我們來談談陰陽的概念。
  • 中國九州區劃地名:青州源於五行,揚州源於陰陽,其它州名源於啥
    東方的青州大致包括渤海、泰山以南的河北、山東部分區域,按照古代五行理論的說法「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的得名就是源於此。南方的揚州所轄區域非常大,囊括江淮之間地區、長江下遊地區以及嶺南地區,今天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八省大部分都屬於古揚州。那麼揚州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
  • 易界爭峰|天地陰陽五行分,乾坤正反易經尋,只為東華星君練氣篇
    讓她最為尷尬的是,現在卻變成了一個男人,也許這就是陰陽的奧妙吧,誰又能知道在這一世界之前的其它世界,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呢?比較糟糕的是藍水星上面沒有靈氣,修煉者是通過修行五行之力,來提高自己的境界。來到藍水星之後,古壇妹重新對自己的世界觀進行了構造。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曾仕強教授什麼是「易經」氣陰陽五行
    這個我們慢慢要去了解,這不是隨便說的,氣的運行他不可能沒有方向,有了方向,東南西北、中、上下、左右中都是五,所以叫五行,不要把五行解生生五種構成的基本元素,那不對。五種構成的基本物質那個不對,它是氣的運行的方向,所以宇宙萬有最初是從哪裡來,從氣化來,什麼叫氣化,就是物質變成能量的那個過程,就叫氣化。氣化包括什麼?包括無形的能跟有形的質,就是物質跟能量,它同時都存在這個。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在八卦圖中,陰陽以陰爻和陽爻來表示,一個是斷線,一個是直線;陰陽魚中則一個是黑,一個是白。倘若從八卦中的陰陽爻和陰陽魚的黑白學起,會很抽象。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傳承過程,將陰陽學說發展得簡練而深刻。但是倘若我們學習伏羲上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積極探索我們所在的自然界,用心感悟,其實陰陽也非常實在,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