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2020-12-07 洋芋札記

《太上感應篇》中說: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太上道祖說:「世間沒有取得福運禍患的固定法門,只是因為個人的心理行為才招來福禍;善行惡念的回報,就像影子一樣緊緊跟隨著人。」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

「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關於天人關係思考出的一種典型模型。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那時的天承載的是神靈的意志。

所以在很多原始部落中,負責祭祀上蒼的巫師有極大的權力,因為神靈就是天,而巫就是師就是神靈的代言人。換言之,巫師就是聯繫「天」和「人」的唯一紐帶。

據《易經》記載,伏羲發明八卦的目的就是「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發展到了東周時期,社會發展,「天」的意義發生了一定轉移,神化色彩開始消退,現實的色彩上升。「天」的含義開始向自然和道德方向轉移。

孟子就把「天」看做道德的本體,認為人的道德心性由「天」賦予。通過「人」的心性就可以通達「天」性。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用「天」賜的不同爵位來表示道德的不同方面。

孟子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君子經過的地方百姓都被教化,君子弘揚的精神可以留存,上可以和天,下可以和地相匹配。」這是孟子覺得君子的道德修養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

在莊子那裡,「天」的含義又有不同,指向了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一體」是應有之義。而之所以會出現「天」與「人」相分離的情況,是因為後天的文化影響。所以莊子倡導「絕聖棄智」的理念,以期達到返璞歸真、天人相融的境界。

最早有明確記載的表述「天人合一」這一理念的,是西漢大儒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說法,並寫了專門的《天人三策》,闡述對「天」「人」問題的理解。

但是中國古代「天」「人」關係,並不是只有「天人合一」一種。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還有「天人相分」。

「天人相分」這是由荀子提出的概念,顧名思義,這種學說講究的就是「天」和「人」相互分離,從這一點上來說,「天人相分」和講求「天」和「人」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是相對立的。

在《天論》中,荀子明確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觀點。他認為「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天的運行和人的活動完全沒有關係,是不想幹兩碼事。

他認為,人的福運禍患、興起衰減等一切遭遇都是因為人的自身,與「天」沒有一點關係。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道運行自有其規律,不會為了明君堯存在,也不會因為暴君桀而消亡。「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上天不會為了人厭惡寒冷就廢除冬天,大地不會因為人類厭惡遙遠就放棄寬廣。

除了這些,《天論》中還指出,對於「星墜木鳴」「日月之蝕」等現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那些災異都是自然現象,並不是上天的懲罰。對此感到奇怪是應該的,感到害怕就大可不必了。這種看法否定了「天」是有意識,有感情的存在,有些唯物主義的味道。

荀子在「天」有情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進行發展,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強調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東漢的王充繼承了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並提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觀點。這和「天人感應」就有點針鋒相對的意思了。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把「天人相分」的思想發展成「天人不相預」的論點。

綜合來說,「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關係有點像「信命卻不認命」。「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認為天有情感思維,會對人賞善罰惡,這跟「信命」一樣導人向善。「天人相分」否定了「天」存在好惡的成見,跟「不認命」透露出的道理一樣——人可以自己的現狀,肯定努力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合一就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互相感應,陰陽激蕩,合發共振,渾化一體,和合統一。「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人天關係普遍聯繫整體觀念的哲學凝鍊。《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就是說,宇宙是一個與人的生命信息息息相關的「大我」,而人是宇宙縮影的「小我」。那麼天又是如何影響人的?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怎樣解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天人合一」概念的含義,學者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申從《四庫全書》中找到200餘條明確表示「天人合一」的資料,他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字包含著以下的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侍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王朝命運的存在;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但今天的人們把「天」理解為自然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一條也沒有。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決策科學研究專家在分析決策科學創始人張順江的現代科學結構體系時提出,決策科學有它的邏輯與推理的語言,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它有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比如,關於「理與天人合一」的問題分析與解答,天下人的認知有了一個「沒理」的「理」,即矛盾律「無—有」的對立統一。現代西方哲學界追溯科學的源頭稱之為「弔詭」。其含義是,最後都導向了悖論。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各個星系團、星系又有各自的子系統。與宇宙相比,人體是個小系統,由身體各個器官、細胞、分子團、分子等各級系統、子系統組成。無論是宇宙系統還是人體系統,都具有各自的信息系統,而大小系統之間全部信息相通。它不是「東西」。它只是一個概念。如果將量子當作是一種比原子、電子更小的粒子,那就大錯特錯了。說量子是一個概念,但不是物理概念,它是一個數學概念。科學家將其定義為「離散變化的最小單元」。就如同樓梯「離散」後是一步步的臺階。臺階就是樓梯的最小單元。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與丫頭讀《莊子》5,逍遙篇之朝菌不知晦朔,天人合一的莊子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我:丫頭,知道朝菌是什麼嗎?丫頭:早上的菌菇麼?我:嗯,差不多意思。早上長出來的菌類。丫頭:那晦朔怎麼解釋呀?我:晦指黑夜,朔指黎明。早晨生長出來的菌類無法分辨白天黑夜。
  • 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是夥伴,是朋友。作為朋友,天和人自身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者。它們雖然是不同的,但卻是平等的。在此前提下,天人彼此需要對方。既然新的中國的智慧是古老的中國智慧的更新,那麼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國智慧的基礎和核心——天人合一。關於天人合一的重新思考並非簡單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一種在區分邊界意義上的批判。通過批判,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說思考的界限在哪裡。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之句,流傳千年。同樣是算卦,與易學有接觸的人可能都了解,算卦可以隨機起象。比如來問卦的時間、當時所站的方位、隨機報的一個數字、身上所穿的衣服顏色等等,都可以起卦。技藝到位的話,基本能測出正確的結論。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影響也很大,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需要釐清的概念之一。我來談幾點淺見,拋磚引玉。1,我覺得不必要把它歸於「唯心」或「唯物」。因為「雙唯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工具。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魏輔文院士團隊提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天人...
    他們認為當前的2050年願景——「與自然和諧相處」暗示自然與人類是兩個分離的、具有矛盾需求的存在體,仍沒有擺脫以往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錯誤認識,因此也無法改變天人相分的現狀,難以解決當今環境危機。與此相對,「天人合一」理念則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蘊含對自然內在價值的尊重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旨在採取可持續性的做法,以滿足自然需求與人類需求。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
  • 天人壽命有多長?天上一日地上千年?
    天人壽命有多長?天上一日地上千年?(圖片來源:資料圖)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仙、天仙,他們是長生不死的嗎?如果不是,壽命又是多長呢?我們常說的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總稱。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靜坐要高瞻遠矚,就是:智慧開明,天人合一,我們普通人達到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可行的。至少能改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說減少生病。但有一條原則我們必須堅持,那就是鬆弛和堅持。不要抱著看是否能進入狀態的心態,靜坐的目的在於接近無為,有意為之,就是在執念中要保持低調,擺好姿勢。
  • 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論,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終極真相
    有人說,中華文明的根莖是道家文化,有了道的存在,中國人雖然還會有時常的周期性王朝衰落,戰爭更迭,但是中華文化卻能一直保持著發展延續,即使是經歷了近代西方工業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浪潮衝擊,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生命力,並在新的世紀裡,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向著王座堅定不移地一步步走來,
  • 師法自然,天人合一,唐詩中的老莊思想——讀《桃花溪》
    張旭的詩和他的草書一脈相承,師法自然,天人合一,詩中充滿對山林隱逸、逍遙自在的老莊式生活的嚮往。一讀《桃花溪》讓人頓生桃源歸隱之意: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