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威脅,1992年在裡約熱內盧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這是第一個聚焦於自然保護、阻止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全球性公約。自1993年12月29日《公約》正式生效以來,至今共有196個締約方籤署。為實現《公約》三大目標: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及惠益分享,2010年各締約方於日本愛知縣通過了《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該戰略計劃包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2050年願景以及被稱為「愛知目標」的20個具體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然而,根據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最新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計劃於2021年在我國昆明舉行。本次大會將對當前的行動計劃進行總結,並擬定和通過新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保護框架。包括締約方政府、學術界以及土著人民和本地社區在內的各利益攸關方都在為制定雄心勃勃又切實可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戰略建言獻策。
魏輔文院士團隊提出了一個基於「天人合一」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願景與概念框架,旨在通過轉變和提升當前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理解,促使世界採取有效行動,及時遏制和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通過對近二百年來流行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的反思,以及西方主流和以東方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本地知識系統視角下人與自然關係的比較,魏輔文院士團隊認為當前的2050年願景不足以支撐扭轉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而中國道教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則可能幫助我們實現該目標。
他們認為當前的2050年願景——「與自然和諧相處」暗示自然與人類是兩個分離的、具有矛盾需求的存在體,仍沒有擺脫以往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錯誤認識,因此也無法改變天人相分的現狀,難以解決當今環境危機。與此相對,「天人合一」理念則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蘊含對自然內在價值的尊重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旨在採取可持續性的做法,以滿足自然需求與人類需求。基於此,他們提出了新的2050年願景:「天人合一,即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規律受到遵從,其組分獲得保護,人類通過對陸地和海洋的可持續生產與消費滿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證自然與人類的可持續性並使它們歸於統一」。
他們用一個四面體結構的概念框架進一步闡釋2050年「天人合一」願景並將其與實踐相聯繫(圖1)。框架主要元素包括人類的需求、自然的需求以及兩者間的平衡。只有通過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以及之後數十年的有效行動滿足自然受到保護的需求、人類保證基本福祉的需求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尊重自然需求,平衡及統一人類與自然需求的新型繁榮,我們才有可能最終實現2050年「天人合一」願景。
他們還提出了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四個方面以促成「天人合一」框架的實踐和CBD三大目標與2050年願景實現,包括:1)通過價值體系轉變擺脫「一切照舊」模式;2)採取整體觀和系統性思維促進知識積累與綜合方案制定;3)通過轉型變革和締約方具體承諾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間接驅動因素;4)設定和實現通往「天人合一」願景的階段性路徑和裡程碑目標。
他們認為儘管設定高比例保護地目標存在爭議,但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仍需考慮更高的基於地區的保護/保存目標,通過將以往反映人類與自然最尖銳矛盾的土地利用模式轉變,轉化為滿足自然與人類需求的結合點,以真正扭轉自然的衰退趨勢。他們建議設定一系列裡程碑目標以明確通往「天人合一」願景的階段性路徑:「到 2030 年,維護 1/4 個地球以保持完整、具有功能和連續的生態系統支持自然與人類的可持續性,同時解決其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直接驅動因素;到2040年,將這個比例增加到 1/3 個地球;到 2050 年,將這個比例增加到 1/2 個地球,並最終實現 2050 年願景——天人合一(圖2)」。
該工作《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https://doi.org/10.1093/nsr/nwaa265),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XDB31000000)和基金委項目(31821001)的資助。馬天笑博士為第一作者,魏輔文院士為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65/5936570?guestAccessKey=370a6e82-d676-4a6e-b7f5-436031c36fcf
中文翻譯連結
圖一 「天人合一」四面體概念框架
圖二 以中國「天壇」圖形展示通往UNM願景的階段性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