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魏輔文院士團隊提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天人...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威脅,1992年在裡約熱內盧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這是第一個聚焦於自然保護、阻止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全球性公約。自1993年12月29日《公約》正式生效以來,至今共有196個締約方籤署。為實現《公約》三大目標: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及惠益分享,2010年各締約方於日本愛知縣通過了《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該戰略計劃包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2050年願景以及被稱為「愛知目標」的20個具體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然而,根據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最新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計劃於2021年在我國昆明舉行。本次大會將對當前的行動計劃進行總結,並擬定和通過新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保護框架。包括締約方政府、學術界以及土著人民和本地社區在內的各利益攸關方都在為制定雄心勃勃又切實可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戰略建言獻策。

  魏輔文院士團隊提出了一個基於「天人合一」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願景與概念框架,旨在通過轉變和提升當前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理解,促使世界採取有效行動,及時遏制和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通過對近二百年來流行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的反思,以及西方主流和以東方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本地知識系統視角下人與自然關係的比較,魏輔文院士團隊認為當前的2050年願景不足以支撐扭轉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而中國道教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則可能幫助我們實現該目標。

  他們認為當前的2050年願景——「與自然和諧相處」暗示自然與人類是兩個分離的、具有矛盾需求的存在體,仍沒有擺脫以往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錯誤認識,因此也無法改變天人相分的現狀,難以解決當今環境危機。與此相對,「天人合一」理念則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蘊含對自然內在價值的尊重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旨在採取可持續性的做法,以滿足自然需求與人類需求。基於此,他們提出了新的2050年願景:「天人合一,即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規律受到遵從,其組分獲得保護,人類通過對陸地和海洋的可持續生產與消費滿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證自然與人類的可持續性並使它們歸於統一」。

  他們用一個四面體結構的概念框架進一步闡釋2050年「天人合一」願景並將其與實踐相聯繫(圖1)。框架主要元素包括人類的需求、自然的需求以及兩者間的平衡。只有通過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以及之後數十年的有效行動滿足自然受到保護的需求、人類保證基本福祉的需求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尊重自然需求,平衡及統一人類與自然需求的新型繁榮,我們才有可能最終實現2050年「天人合一」願景。

  他們還提出了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四個方面以促成「天人合一」框架的實踐和CBD三大目標與2050年願景實現,包括:1)通過價值體系轉變擺脫「一切照舊」模式;2)採取整體觀和系統性思維促進知識積累與綜合方案制定;3)通過轉型變革和締約方具體承諾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間接驅動因素;4)設定和實現通往「天人合一」願景的階段性路徑和裡程碑目標。

  他們認為儘管設定高比例保護地目標存在爭議,但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仍需考慮更高的基於地區的保護/保存目標,通過將以往反映人類與自然最尖銳矛盾的土地利用模式轉變,轉化為滿足自然與人類需求的結合點,以真正扭轉自然的衰退趨勢。他們建議設定一系列裡程碑目標以明確通往「天人合一」願景的階段性路徑:「到 2030 年,維護 1/4 個地球以保持完整、具有功能和連續的生態系統支持自然與人類的可持續性,同時解決其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直接驅動因素;到2040年,將這個比例增加到 1/3 個地球;到 2050 年,將這個比例增加到 1/2 個地球,並最終實現 2050 年願景——天人合一(圖2)」。

  該工作《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https://doi.org/10.1093/nsr/nwaa265),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XDB31000000)和基金委項目(31821001)的資助。馬天笑博士為第一作者,魏輔文院士為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65/5936570?guestAccessKey=370a6e82-d676-4a6e-b7f5-436031c36fcf

中文翻譯連結

圖一 「天人合一」四面體概念框架

圖二 以中國「天壇」圖形展示通往UNM願景的階段性路徑

 

相關焦點

  • 「熊貓教父」的得意弟子魏輔文當選中院院士
    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魏輔文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魏輔文研究團隊對4個中國熊貓繁育基地中240隻大熊貓的遺傳基質進行了仔細分析後發現,在人工繁殖的大熊貓身上「鮮有近親繁殖」的現象,基因依舊呈現出高度多樣性。「所有的圈養大熊貓都擁有健康的基因, 沒有必要再獵捕野生大熊貓, 使繁育基地獲得新的基因。」
  • 【百年校慶】魏輔文院士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竇偉浩 王鳳簫)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百年南開之生命講壇」,在生物站報告廳為師生們帶來了題為「大熊貓科學探秘與保護」的精彩報告。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境變了,生物多樣性咋保護?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齊聚河大商對策
    7月29日,在河南大學主辦的全球變化背景下亞洲生物多樣性跨界保護與合作國際會議上,來自越南、馬來西亞等十多個亞洲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思路,並達成了科研合作意向。  開幕式上,作為國內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國際保護生物學會中國分會主席魏輔文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洲委員會主席馬克平分別就「大熊貓保護進化生物學」、「亞洲植物多樣性數位化計劃」作了主題報告。  在全球化與氣候變化背景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跨界合作已成為當今的熱點問題。大熊貓為什麼能夠從歷史長河中倖存下來,將來如何給它們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
  •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2020-10-27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字體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 ...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不同公約之間的整合、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2010年,中國提出構建以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資源利用紅線為核心的三條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將全國生態功能最重要、生態環境最敏感的區域優先保護起來,提升生態系統固態能力,為減緩氣候變化,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保證,這一做法和國際上通行的NBS的做法高度契合。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薛達元|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多樣性議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隨著近期《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5版)的發布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的召開,以及中國將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等一系列信息的爆棚,生物多樣性議題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提出了景觀多樣性的概念和類型,發展了農業景觀可持續性評價指數和模型,推動了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主持完成了中國生態區劃並得到廣泛應用。作為17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之一,目標15("陸地生物")強調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各國的重要任務。
  • 研究提出改善生物多樣性完善森林恢復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10月12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院士傅伯傑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提出「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作為17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目標15(陸地生物)強調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各國的重要任務。根據201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從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積的年淨損失率為0.18%,且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嚴重。進入21世紀,各項國際大規模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在減緩森林淨損失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過去20年的遙感衛星觀測結果表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呈現出「變綠」現象。
  • 中國科學院2017院士評選名單出爐,醫衛領域新增13人!
    現任陸軍軍醫大學病理學研究所所長、西南醫院病理科主任、西南癌症中心主任、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所長和全軍病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卞修武教授是我國知名病理學家、國家973計劃首個腫瘤幹細胞項目首席科學家,他開創並引領了腫瘤幹細胞血管生成研究領域,顯著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 魏輔文院士團隊揭示:食性驅動大、小熊貓腸道微生物趨同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所魏輔文院士團隊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Diet drives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gut microbiomes in
  • 朝著「一個星球」邁進 多國首腦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
    「在這周一召開的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上,至少有50個國家承諾在未來10年內保護地球上30%的土地和海洋,以阻止物種滅絕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1月11日,旨在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峰會「一個星球」召開。
  • 14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了解一下?
    徐濤,1970年5月出生於湖北宜昌,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德馬普合作小組主任。魏輔文,男,1964年4月生於重慶市雲陽縣,籍貫重慶雲陽,博士,保護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在這一年到來之前,科學家和大多數政府認為,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危機,大量物種瀕臨滅絕邊緣,全球多國必須作出實際努力,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共同目標。因此,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各項會議議程中,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討論從未缺席。  然而,相關的倡議和呼籲沒有得到更廣範圍的關注,直至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蔓延。於是,數位科學家再次站出來表示:「自然界正在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
  • ...理解重大生物事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
    我校沈樹忠院士團隊與中科院聯合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這一成果在《Science》發表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關注。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來臨 請珍惜我們問後代...
    如同2016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特魯迪·麥凱在昨天舉行的「繽紛的生命」世界頂尖科學家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所言,「人類面臨的挑戰巨大,但是我們保持樂觀。我們必須進行跨國、跨學科的合作。通過全球範圍內的努力,相信我們能夠應對困難。」為地球繪製DNA圖譜在生物界,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哈裡斯·李文被稱為「地球書記員」。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