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2020-10-23 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

傅伯傑,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SCI收錄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洪堡獎章和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傑出貢獻獎等。

傅伯傑院士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開創性的將格局-過程-尺度有機結合,揭示了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對土壤水分、養分和土壤侵蝕的影響機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間分布模型,比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結構的水土保持效應,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復提供了科學依據。提出了景觀多樣性的概念和類型,發展了農業景觀可持續性評價指數和模型,推動了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主持完成了中國生態區劃並得到廣泛應用。

作為17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之一,目標15("陸地生物")強調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各國的重要任務。根據201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從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積的年淨損失率為0.18%,且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嚴重。進入21世紀後,各項國際大規模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在減緩森林淨損失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對過去二十年的遙感衛星觀測結果表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呈現出"變綠"現象。然而,該研究指出真正的危機是全球森林和天然林面積仍在下降,唯一增加的則是人工林覆蓋率,但這無法減緩或逆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全球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特徵

研究指出:由於當前國際上的森林恢復項目對快速恢復森林面積的需求,導致了人們對種植人工純林的偏好,例如,在"波恩挑戰"項目中,45%的國家承諾通過人工純林的方式提高森林覆蓋率。研究強調,儘管人工純林在短期內對區域的生態環境有迅速地改善作用,但從長期來看會引發其他方面的生態危機,包括碳儲量下降、土地生產力下降、病蟲害增加等。為此,作者呼籲為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管理部門應該實施更具創新性的激勵政策,以將森林恢復行為從增加森林面積轉變為改善其生物多樣性。同時強調,應及時改善當前已成熟人工純林的結構,避免出現各種潛在的生態危機。

該研究分析了可能限制人們對人工純林結構改善的社會經濟因素,並提出了4條針對性的建議,包括:

(1)完善人工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機制;

(2)制定創新性森林恢復政策,以激發人們改善人工純林生物多樣性的意願與行為;

(3) 面對部分情況下人工純林建設的必要性,也應在政策上鼓勵農林複合經營或林下經濟;

(4)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來指導人工純林生物多樣性的改善。

研究同時表明,以上建議對各個國家並不具備同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人工純林面積較少的國家而言,例如新熱帶區(the Neotropical Regions),但該建議不僅可以為過度依賴人工純林開展森林恢復的國家提供補救措施,也可以為其他國家起到警示作用。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部博士生張軍澤,通訊作者為傅伯傑院士,合作作者包括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Mark Stafford-Smith教授,及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王帥教授和趙文武教授。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延伸閱讀: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簡稱"地理學部")是中國地理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在2012年的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居於全國地理學首位,在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位列全國地理學2個A+單位之一,同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地理學部直接參與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部分方向建設與管理,保障教育部和北京市7個省部級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高效運行,擁有1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先後建設完成風沙過程、土壤過程以及氣候變化過程研究的大型模擬裝置,圍繞土壤侵蝕、生態水文過程、海冰資源利用等研究方向,建設國家級/省部級野外觀測臺站4個,野外實習基地及創新實踐基地10餘個,紮實的平臺資源位列內地高校前列。地理學部現有專任教師195 人,其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學位,21% 獲得境外博士學位,50% 以上具有境外工作背景。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人才等各類人才稱號45 人項,其中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和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2 人項,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 人項。2007年區域地理教學團隊獲批教育部"國家級教學團隊"。

經天緯地,格物窮理;櫛風沐雨,薪火永繼。地理科學學部將在"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精神鞭策下,在"雙一流"建設的"三步走"戰略部署中,建設高原、勇攀高峰,堅持改革、創新、開放、交流,為培育一流人才、推進一流學科作出更大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官網

相關焦點

  • 驕傲!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驕傲!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上述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翁志煥副教授協助蹇錫高院士指導的博士生戚裕同學,前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663226, 51873027, 51673033)、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9-ZD-0139)和校創新團隊專題項目(DUT20TD114)的支持。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他很感激當時的校長李言榮院士和微固學院張懷武院長,在加入成電初期給他的幫助。他帶著大施拳腳的抱負,一直在思考,他和他的團隊該如何乘風破浪。王志明深知,從大環境來看,科技創新正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在外期間,他積極組織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為同行們搭建一個最前沿成果交流平臺,同時聚集領域內英才,促成會上"報告"、會下合作新模式。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Alexander Govorov教授便是早期支持他的夥伴之一,還有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士包吉明教授、澳大利亞雙院院士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和加拿大雙院院士Federico Rosei教授,王志明與他們結成了科研摯友。
  • 重大突破!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南林付宇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和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發表科研成果南京林業大學付宇教授團隊一直從事生物質資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和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的研究和發展。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境材料的設計理論、核心製備和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60餘篇,他引30000餘次,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34;榜單,連續2年獲評科睿唯安&34;稱號。獲中國發明專利9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50餘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技術轉讓費達1億6千萬元。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被國際關注!
    近期,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清教授及團隊成員在模擬計算和機器學習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2項;作為骨幹,參加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3項,國家科技計劃國際合作專項項目1項等;參加企業合作項目4項。在Scripta Mater.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972082和21673220)和陝西省高校青年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李英宣教授為陝西科技大學人才工程引進的學術骨幹,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是陝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負責人,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中科院首屆卓越青年科學家等榮譽,主要從事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能源、環境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以及省部級項目14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
  • 北京女學霸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研究獲國際關注!
    9月15日,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審稿人在評審意見裡稱讚道:&34;而這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就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屆畢業生宋雨桐。18屆畢業生,本科便加入林金星教授團隊,在李瑞麗副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科研訓練。
  • 吳以嶺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領銜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重大突破!北京女博士以第一作者登頂《自然》,研究成果獲國際關注!
    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了快速射電暴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驕傲!陝西這個男人:一舉打破歐美技術封鎖,研究成果獲院士肯定
    踐行西遷精神,奮戰科研、教育第一線焦李成自上海交大本科畢業後就在西安交大攻讀研究生,之後進入西電工作,他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而開展工作,踐行西遷精神,始終奮戰在人工智慧領域科研及教育的第一線。
  • 北京科研人員揭示大熊貓研究又一「重大發現」,成果獲國際關注!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張立教授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共同揭示了大熊貓分布區大型食肉動物的種群下降與分布區退縮,該成果已於2020年8月3日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在線發表。
  • 中國量子再獲突破 一人成果填補空白世界首創 真正國人驕傲
    比如量子技術領域,我國更是頻獲突破: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衛星,量子雷達,水下量子通信,量子成像技術等等。而如今,在這一領域,我們又迎來了一大突破。據新華社2月21日消息,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又在量子晶片的研製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喜訊!
  •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獲聘北京交通大學顧問教授
    據悉,「北京交通大學顧問教授」是學校專門授予海外院士等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學者的榮譽職務。李院士今後繼續發揮其個人在學術界的影響力與產業界的平臺資源,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國際合作交流,推動產學研協作,實現優勢互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拓寬國際視野,增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 填補國際空白!東北又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建工學部張吉禮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節能協會團體標準《建築基本單元信息模型》送審稿在北京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審查專家組審查,專家組認為"該標準模型具有原創性,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
  • 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作為首批受資助團隊之一,在結果公示後不久,地學領域自然指數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登載了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不再拘泥於傳統地質學的研究範疇,突破思維的"牢籠",胡偉團隊將物理學中的顆粒流理論引入到滑坡研究中,回歸到高速滑坡碎屑流體的本質,探索其內部的超低摩擦物理機理。
  • 這位浙江籍院士,研究成果居國際前沿水平,近日與鍾南山同獲重磅表彰!
    為獎勵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入選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技術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