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北京女博士以第一作者登頂《自然》,研究成果獲國際關注!

2020-11-07 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了快速射電暴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快速射電暴是已知宇宙中射電波段最強的爆發現象。它們持續時間極短,釋放能量巨大,起源眾說紛紜,是現代天文學一大謎題。目前該領域最緊迫的任務是尋找快速射電暴的對應天體。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

林琳,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老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能天體物理:磁星,脈衝星,γ射線暴。

夜幕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在這項研究中,林琳與合作團隊利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對處於活動期的磁星SGR J1935+2154(軟伽馬重複暴源Soft Gamma-ray Repeater,簡稱SGR)進行監測,在對應29個X-軟伽馬射線暴發時刻沒有探測到來自磁星的射電輻射,進而對磁星軟伽馬射線暴發給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射電流量限制。對研究快速射電暴的起源和物理機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同一活動期,加拿大和美國的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來自磁星SGR J1935+2154的一例快速射電暴,在磁星和快速射電暴之間建立起聯繫。林琳與合作團隊的研究進一步闡明快速射電暴和磁星軟伽馬重複暴的相關性較弱,並指出其可能的原因有:1)快速射電暴輻射的集束效應強;2)快速射電暴的能譜分布較窄,而且大部分暴發輻射在FAST觀測頻段之外;3)與快速射電暴成協的X-軟伽馬射線爆發十分特殊。

林琳與合作團隊的這項研究還利用了國際上多波段觀測設備,包括X-伽馬射線的美國費米衛星和我國的慧眼衛星硬X線調製望遠鏡(Insight-HXMT),光學波段的BOOTES望遠鏡等。下圖展示了團隊對磁星SGR J1935+2154多波段觀測的時間分布。

這項研究得到了FAST團隊和慧眼團隊的大力支持。主要合作團隊為FAST快速射電暴優先重大項目團隊,包括北師大天文系的高鶴教授(文章的合作者)、李正祥副教授(文章的合作者),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美國內華達大學等國內外相關的天文學家和科研工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繫於1960年成立,是我國高校成立的第二個天文系,在天文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恰逢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建系60周年。近年來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天文系學科建設成果顯著,今年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創新研究群體1項,目前天文系教師同時主持6項重點和重大專項課題,近4年有6項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及《自然》子刊上(含合作3篇)。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
  • "中國天眼"獲國際關注!北京女博士研究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2020年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這一重大突破,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為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趙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呂巖鳳為第二作者,輕工學院青年教師李季為共同通訊作者。相關研究成果以"Fast and 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by fluorinated alcohol without a cocatalyst"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並被選為亮點文章(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
  • 重大突破!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在科學創新的進程中,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是反映基礎研究進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上述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翁志煥副教授協助蹇錫高院士指導的博士生戚裕同學,前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663226, 51873027, 51673033)、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9-ZD-0139)和校創新團隊專題項目(DUT20TD114)的支持。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0項成果獲國際關注!
    該研究成果以Highly Thermally Insulated and Superhydrophilic Corn Straw for Efficient Solar Vapor Generation為題,發表於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論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張昊天,通信作者為李林副教授和唐大偉教授。
  • 重大突破!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該工作的微觀力學測試與表徵部分是由西安交大完成: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的王悅存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單智偉教授為作者之一。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上海交大魏天然助理教授、上海電機學院金敏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北京科研人員揭示大熊貓研究又一「重大發現」,成果獲國際關注!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張立教授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共同揭示了大熊貓分布區大型食肉動物的種群下降與分布區退縮,該成果已於2020年8月3日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在線發表。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
  • 河南大學在森林火災報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黃河學者特聘教授王新課題組在自驅動傳感系統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Nano Energy》(影響因子16.54)。自供電森林火災報警系統示意圖以及電學輸出性質河南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劉文全博士(聯合培養生)為第一作者,王新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東北師範大學單桂曄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河南大學黃河學者資金等項目的資助。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 鈣鈦礦LED研究獲重大突破,外量子效率達到21.6%
    ,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外量子效率達到21.6%的高效鈣鈦礦LED器件,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繼開展「鈣鈦礦維度調控實現高效發光」「亞微米結構實現高效光提取」研究以來,此項研究成果再次實現了鈣鈦礦LED領域的重大突破。與目前市場上的OLED相比,所獲得的器件效率大體一致,甚至在高亮度條件下的各個性能參數甚至優於OLED,從而展現出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霍邱籍博士後研究成果刊登著名雜誌《自然》!
    Aggarwal 教授課題組的博後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自然》雜誌也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
  • 《自然》雜誌社:我國禽流感病毒研究獲重大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禽流感病毒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從原子水平上揭開了禽流感病毒的「心臟」——核糖核酸聚合酶PA亞基的工作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標。2月5日,《自然》雜誌社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新聞。
  • 中國科大量子研究再獲突破《自然》雜誌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重大突破!河南"超牛"博士:以第一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發文!
    近日,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阻燃與功能材料工程實驗室,功能有機分子工程研究所朱俊彥博士開展的具孔道芳香螺旋基智能離子通道研究工作&34;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影響因子12.257)。
  • 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成可能
    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成可能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9:43   中新社合肥十月二十九日電(蔣家平吳蘭)記者二十九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微尺度科學國家實驗室杜江峰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和香港中文大學劉仁保教授合作,通過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固態體系實驗實現最優動力學解耦,使得量子計算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成果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李英宣教授為第一作者,李英宣教授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王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惠丹屏為第二作者。這是李英宣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 Technol.等自然指數期刊發表論文之後,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