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獲國際關注!北京女博士研究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2020-12-22 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2020年12月14日,《Nature》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師林琳博士與FAST快速射電暴團隊合作的關於快速射電暴磁星起源的工作成功入選。

快速射電暴是已知宇宙中射電波段最強的爆發現象。它們持續時間極短,釋放能量巨大,起源眾說紛紜,是現代天文學一大謎題。目前該領域最緊迫的任務是尋找快速射電暴的對應天體。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2020年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這一重大突破,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為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林琳與合作團隊利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對處於活動期的磁星SGR J1935+2154(軟伽馬重複暴源Soft Gamma-ray Repeater,簡稱SGR)進行監測,在對應29個X-軟伽馬射線暴發時刻沒有探測到來自磁星的射電輻射,進而對磁星軟伽馬射線暴發給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射電流量限制。對研究快速射電暴的起源和物理機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在同一活動期,加拿大和美國的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來自磁星SGR J1935+2154的一例快速射電暴,在磁星和快速射電暴之間建立起聯繫。林琳與合作團隊的研究進一步闡明快速射電暴和磁星軟伽馬重複暴的相關性較弱,並指出其可能的原因有:1)快速射電暴輻射的集束效應強;2)快速射電暴的能譜分布較窄,而且大部分暴發輻射在FAST觀測頻段之外;3)與快速射電暴成協的X-軟伽馬射線爆發十分特殊。

林琳與合作團隊的這項研究還利用了國際上多波段觀測設備,包括X-伽馬射線的美國費米衛星和我國的慧眼衛星硬X線調製望遠鏡(Insight-HXMT),光學波段的BOOTES望遠鏡等。

團隊對磁星SGR J1935+2154多波段觀測的時間分布

這項研究得到了FAST團隊和慧眼團隊的大力支持。主要合作團隊為FAST快速射電暴優先重大項目團隊,包括北師大天文系的高鶴教授(文章的合作者)、李正祥副教授(文章的合作者),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美國內華達大學等國內外相關的天文學家和科研工作者。

在《Nature》發布的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中,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等領域也受到關注。其中,《自然》雜誌11月4日就發表了三篇論文,報告了一種被稱為快速射電暴(fast radio burst,FRB)的現象——持續時間約為毫秒級的明亮無線電波爆發。2007年快速射電暴被首次發現,由於持續時間很短,想到探測並確定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極具挑戰性。《自然》雜誌報告的三項最新觀測是第一次在銀河系中發現快速射電暴,也是第一次發現與磁星有關的快速射電暴。三篇論文中,有一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她和同事的觀測結果來自被稱作"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延伸閱讀:

林琳,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能天體物理:磁星,脈衝星,γ射線暴。曾主持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應急基金項目——"磁星搜尋計劃",北京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磁星的觀測性質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是我國最早設立的兩個天文系之一,也是全國首個與國家天文臺共建天文望遠鏡的高校天文單位。天文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天文學專業為首批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天文學導論》為全國第一門天文類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天文系現有天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天文學本科專業。天文系在引力波、星系宇宙學、恆星物理、星際介質、實驗室天體物理等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高校天文單位前列,每年獲得近千萬研究經費,是國家大科學工程貴州"天眼"望遠鏡、"慧眼"天文衛星、郭守敬望遠鏡等項目的核心單位之一,在Nature子刊等國際一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曾獲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新聞網、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官網、北京師範大學本科招生辦官微、師大天文

相關焦點

  • 《自然》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中國天眼值得一提的,第三篇論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觀測結果來自中國的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中國天眼值得一提的,第三篇論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觀測結果來自中國的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
  • 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中國天眼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觀測結果來自中國的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這也說明了中國的天文學家可以憑藉中國的望遠鏡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 北師大女博士獲Nature年度十大!中美「天眼」境遇各不相同
    《自然》雜誌進行了一次評選,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等科研成果入選。自中國天眼建成以來,發現的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的觀測數據,已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中國學者,再也不用拿著國外的數據做研究,中國天眼直接貢獻一手數據資源。
  • 入選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項研究南大團隊深度參與
    2020年12月14日,《自然》雜誌評選了本年度的十大科學發現[1]。其中,快速射電暴作為天文學課題入選,其相關研究的三篇《自然》雜誌文章中的一篇[2]由中國科學家使用被稱作「天眼」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觀測完成。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1.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了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稱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中國天眼>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觀測結果來自中國的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命科學佔半數,趕緊過來圍觀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中國天眼值得一提的,第三篇論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觀測結果來自中國的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外媒關注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從中國科協網得知,經審委員會評審,2020年度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獲獎名單正式發布。西北大學地質系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 Nature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物醫學領域四項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1、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3、在史前貴族陵墓中發現的亂倫證據4、激活並殺死潛伏的這些發現有助於研究壓力對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廣泛影響,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 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今年的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榜單剛剛發布,10位入選者中,有5人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生命科學再次佔據半壁江山。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每年年底,Nature雜誌會發布年度科學界最重要的榜單之一: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以記錄這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個人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
  • 《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有諸多令人振奮的科學發現,也有很多胸懷天下的科學家求索奮鬥在各自的崗位。當地時間12月14日和15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分別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學者李蘭娟和張永振當選。
  • 沉寂千年,中國誓回發明創新之巔? 中國「量子之父」入選《自然...
    >12月19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公布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物理學家潘建偉赫然在列。《自然》推選全球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已是傳統。近年來入選中國科學家並不鮮見。2013年,禽流感專家陳化蘭當選;2015年,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類胚胎DNA治療地中海貧血症上榜。要算上海外華裔,同胞更多。今年入選的,就有美國布羅德研究所生物學家劉如謙。東姐覺得,從這個角度,咱絕對可以小小自豪一下。
  •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2020-12-31 15: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他是「墨子號」研製團隊的領銜,剛剛入選國際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
    【一起來學】Ĉina Akademio de Sciencoj 中國科學院kvantumo 量子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12月19日凌晨對外發布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榜上有名。
  • 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揭曉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入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